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正明责任、强督查、建制度、重教育,是甘肃省兰州市扎实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四步曲"。据了解,全市通过不断深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为更好地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兰州市专门制定下发实施意见,并把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2.
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路,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提高全社会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要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结构,使公共财政以较大幅度向"三农"倾斜;要为农民提供与城市大致均衡的公共产品;要推进城市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要统筹城乡工业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要加强组织引导,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十一五"规划,作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这对检察机关更好地履行职责,拓宽服务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检察院,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发挥职能作用,更好地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全面促进"平安"创建工作提供服务,笔者结合香坊区农村工作实际和检察工作实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前提下,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应该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历史阶段和工作载体。即通过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生活质量改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社会。  相似文献   

5.
论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政策变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变革与创新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农村教育政策创新主要表现在:重新明确农村教育的重要作用与地位、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的管理体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战略等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农村教育有着新的发展,这也要求教育政策继续创新.创新农村教育政策需要新思维、新视野.  相似文献   

6.
卢先群 《法制与社会》2013,(30):215-216
农民工内卷化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在现有的体制下要想解决农民工内卷化问题,强须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增强农村的吸引力,吸引农民工心甘情愿地回到原来的身份——农民,同时充分发挥在城市价值提升、实力增强之后的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新农村建设焕发出活力,真正使农村实现现代化。解决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财政体制运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是中央财政"真金白银"的支持。基此,本文主要在分析乡镇财政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加快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最终建立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独立的乡镇财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农村文化的支撑。对于当前农村文化市场中渐成发展之势的非法游商、无证摊点等诸多不和谐因素,以及相关法规适用与行政管理方面的纰漏,必须坚持"末端"治理与共享工程,短期"治标"与长效"治本"的软硬双项举措,才能收到良好预期效果。而新农村文化只有符合"三位一体"要素标准,才可称之为和谐农村文化,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基础动力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掀开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篇章.能否圆满完成这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让现代化新农村的美好图景变为现实,关键在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引领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着力培养新型农民.判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成败要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法律问题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对农村法律问题的调查才能够使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动力。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目标,需要完善农村法制,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需要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律控制,构建多渠道解决争端的机制;需要有效解决关系农民利益的多发纠纷,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一项战略任务,而完善农村合作经营体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通化市农村专业合作经营组织主要有能人带动、部门领办、龙头企业、农民自发和社区消费五种类型。但是,在这一组织中存在成长缓慢,思想认识不足,法律地位缺失,外部环境不佳,内部机制不完善等因素,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因此,只有强化思想认识,推动立法进程,落实扶持政策,加强合作组织自身管理,才能在新形势下完善农村合作经营体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业经济关系的协调,农村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运用法律来平衡各种权利和义务关系,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本文在对我国农村法治现状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从整体性和差异性着眼,分析了新农村法治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提出了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需求和重要目标之一。目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青年婚事消费呈现出畸形发展的态势。这不仅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还破坏了社会风气。不利于建设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因此,倡导健康、科学的婚事消费观念,加快乡风文明建设,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和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韩立成 《行政与法》2007,(12):104-10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责任。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如何加速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富  赵丹  付黎宏 《行政与法》2010,(10):77-80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的科技意识日益增强,农民对科技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不适应新型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并就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推进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一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系统工程,也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着重探讨了实施这项工程的重要意义、如何理解其基本内涵、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全面推进这项工程建设的基本做法。  相似文献   

17.
整体治理理论视野下构建农村社区治理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加庆 《行政与法》2012,(12):68-73
整体性治理理论提出的新理念对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即:城乡分治与"城中村"并存,乡政村治与新型农村治理并存,公共服务错位与缺位并存,宗族治理与民主治理并存。通过促进城乡社会的有机整合与融合,构建聚合多元力量的内生性的新型农村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建立公共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机制,建设农村社区和谐民主文化四位一体的机制的构建,整体治理农村社区,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转型是构建新型农村社区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8.
搞好乡镇旅游业是改善农村面貌,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认为,多种渠道筹资,重视农民参与;整合旅游资源,推出旅游精品;活化红色旅游产品;健全环保机制;加强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培训等是稿好乡镇旅游.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对策。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区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己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文化设施,还影响和包容着人们的行为规范、信仰观念、人际关系等。基于一项全国性调查数据(CGSS2005)的分析显示,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从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上看都非常的匮乏。相关分析显示,农村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文化的发展状况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增进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强化社区认同感、增进地缘关系和人际关系,而且对于使村民超越个体私利形成具有集体责任感和归属感的农村社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方针,将"三农问题"摆在了现代化发展的最前沿。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立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外农村立法的经验,提出在我国应构建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融资相结合的金融架构形式。在完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应走综合立法与分业立法相结合的道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应尽快实现稳定发展,竞争适度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