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2 毫秒
1.
蔡世晶 《学理论》2011,(23):37-38
荀子是儒家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非常重视法治,在《荀子》一书中,"法"和"刑"出现的频率极高。但同时也并没有完全脱离儒家的"礼"治思想。荀子的贡献在于,他不仅改造了孔孟的礼治,而且还修正了法家的法治,使它们二者在新的理论框架下融为一体,成为儒法合流,礼法统一的先行者。因而,研究荀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礼法思想,对于我们厘清中国封建法律思想发展演进的脉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先秦时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 ,通过对人性的考察 ,兼收并蓄 ,容先秦各派政治哲学于一炉 ,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政治哲学主张 ,而且阐述了礼治与法治的关系。这些思想对今天我国发展有借鉴价值 ,但也有其局限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德治与法治并举”的思想既是对我国数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提升 ,又是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而做出的光辉论断 ,与荀子的“隆礼重法”主张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礼"是孔荀思想中核心的概念之一。孔子"礼"是在对周礼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来的,而荀子"礼"则是在继承孔子"礼"的基础上,吸收各家之长。从礼的内涵、礼的起源和礼的价值来阐述孔荀之"礼"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的以德治国传统,主要是由孔子、孟子、荀子等元典儒学家奠定思想基础和理论框架的。孔子的德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礼治思想一脉相传,构成了传统儒家以德治国思想的主体内容。孔、孟、荀的德治思想,不仅是他们当时社会的重要社会政治思想,而且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道德学说,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对后世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思想史上,摆脱人治实现法治的一个关键路径,在于优良政体的探究。这一努力发端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完成于十七、十八世纪尤其是启蒙时代。在十七世纪中期的弥尔顿和哈林顿那里,古典的政体与法治思想得以传承并获得新解。而一些启蒙思想家则纷纷追求政治科学的哲学建构,其核心在于阐释优良政体的理论。在这些启蒙思想家看来,法治无疑是其优良政体的基本构件和特征,从而政体科学成为其法治思想的哲学场域。从政体出发思考法治,导致法治政体思想在西方近代奠立起清晰的形态。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意味着中国正式迈入法治时代。法治时代与人治时代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其实就是理性精神。法治是对理性精神的弘扬,而人治更多体现的是感性,是个人的主观随意。法治所体现的理性精神正是哲学的基本精神。哲学是理性  相似文献   

7.
杨璐 《学理论》2012,(14):19-20
从古至今,法治与人治之争的问题由来已久。在古代,统治者利用人治思想统治中国数千年,如今的中国把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追求自由、平等的统治秩序必然需要法治,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人治、法治有各自的优缺点,应当辩证地看待法治和人治之间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8.
法制是传统中国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严格执法却做得不够,甚至不大讲究。问题在于:传统中国是君主专制国家,奉行人治、礼治而非法治,其间阻抗严格执法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为:法自君出,而君权无限,君、臣常漠视成法;德主刑辅,礼法冲突时,则屈法伸礼;法律虚无,狱吏位卑,舞文弄法、出入人罪;立法技术上的一些问题也使成法难守易破。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严格执法不仅难,而且无法克服。这使法律缺乏应有的威信与尊严,其消极影响是现代法治建设应当着力避免的。  相似文献   

9.
重人治、轻法治的四种偏向如何开展反腐败斗争,实际上有着两种不同的意见和主张:一种是"法治",另一种是"人治".公开不赞成"法治"的情况不多,但在行动上轻视"法治"、偏爱"人治"的情况还相当普遍.其表现有: 首先,夸大思想教育的反腐败作用.片面强调对人的思想、精神灌输作用,很明显这是以"人治"为特征的."法治"是根据国家和全体公民的最高利益及意志规范政府工作人员的一切行为为准则,具有极大的强制力.勿容讳言,我们并不否认思想教育反腐败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13)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源远流长,是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它的主要思想内涵是"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儒家思想依然对人性的塑造、道德的形成、文化的丰富、社会的健全具有深远意义。将从儒家思想的内涵、儒家思想的历史渊源、儒家思想的现代性三个方面来论述当今社会条件下儒家思想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沈钧儒未曾是一名共产党员,但其法治思想却在历史转折关头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究其原因,一是客观方面: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更切合中国具体实际;二是主观方面:沈老固有的爱国主义立场和法治建设抱负。沈钧儒法治思想马克思主义化的内容丰富,包括四点:一、法治的地位:优于人治,是弥乱致治的根本途径;二、法治的核心:以宪政推动民主法治;三、法治的目的:依法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四、法治的途径: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确保司法独立,树立当局权威。沈钧儒法治思想马克思主义化意义重大,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又奠定了沈钧儒在新中国民主法治事业贡献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法治思想比较丰富。他认为人治有很大的偶然性和局限性,是不可靠的,因此是行不通的;中国要生存和自强,必须加强法治;同时他又主张把法治与人治结合起来,二者不可偏废;法治只有辅之以道德教育,才能使人们自觉地遵守法律。梁启超的法治思想有其合理内容,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法律有必要也有可能介入到孝廉文化领域,因为孝中存在着私法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廉中存在着公法上的权力与责任关系,孝与廉还具有共通的秩序价值和利益诉求。纵观中国法制史,我们可以在传统社会中找到丰富的孝廉法制资源,这些本土资源对于当代孝廉文化的制度建设无疑形成深远的影响力。然而,传统法律制度毕竟不能满足现代法治理念的要求,需要我们在科学把握法治与德治、礼治及人治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制度重构。  相似文献   

14.
法治思维优于人治思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转型的理论根据。传统的人治思维因思维定式的惯性作用仍在排斥和消解法治思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转型的现实原因。党的十八大关于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提升的主张,指出了党的执政思维转型中的关键群体。人治思维滋生人治方式,法治思维对应法治方式,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的现代转型,促成法治思维的形成,还需要党积极地推动具体执政方式改革,变人治方式为法治方式,并不断创新法治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一、中华法系中消极法律文化和现实文化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我国法治建设中华法系作为历史文化 ,虽然有精华 ,但也有糟粕 ,这些糟粕至今影响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平均主义法律观成为法治社会公平、公正、效率法律观的腐蚀剂 ,重人治轻法治的观念直接阻碍法治的实现。重等级特权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相背。传统义利观与重视权利的行使保护的法治观相悖。重公民守法、轻政府守法与依法行政和权力制约相左。重刑轻民 ,消极避罪思想与注重民事法律行为的规范化和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调整的法治思想相异。法律虚无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侯琦 《理论探讨》2001,29(3):94-96
现代社会是否应该把传统"礼治"弃如敝屣?它还有没有现代价值?本文力图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回答这个问题.重点阐明"礼治"的功用既不同于法治,也有别于单纯的思想道德教育,它是介于法与教化之间的中性调节系统和约束机制,它不仅在历史发展中发挥过巨大作用,而且对现代文明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孔子之"礼"阐释了"为国以礼"的"礼治"。孔子"从周"的"复礼",不是简单地回复周制,而是在赋予"周礼"人伦根基的前提下重建政治秩序。这是继"殷礼"损益"夏礼"、"周礼"损益"殷礼"的又一次重大损益。孔子之礼的政治哲学强调,政治的稳定与权威不在于外在权力的强制,而在于君子的人格个性与秉性执守。君子秉持、发挥内  相似文献   

18.
一定的价值观念孕育于一定的历史土壤之中,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折光反映与思想标记。中、西传统价值观念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一套完全不同的品格。总的看来,西方传统价值观念以个人主义为基点,以幸福主义为目标,以科学主义和法治主义为调控手段。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以整体主义为基点,以禁欲主义为目标,以德性主义和人治主义为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19.
法治社会与乡土社会二者的核心理念不同,一个以"法治"为核心,另一个以"礼治"为核心。在当前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中,乡土社会的一些因素确实制约着我国的法治建设。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乡土社会的礼治规则对法治社会的建设并非全然具有否定意义。在我国法治一体化建设的当下,将法治社会与乡土社会进行具有建设性的协调与整合,对法治社会在我国的构建与形成将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依法治国到以法治思维与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意味着中国的法治建设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并非已经实现了法治理想,仍需全面推进。人治方式是法治发展的阻碍因素,"仇和"式治理、"良性违宪"论在人治的意义上当被否定。因此,当以法治方式推进法治,变权力修辞为法律话语,尊重法律权威,正确理解并运用法律,实施宪法,以法治思维立法、执法、司法,逐步吸纳并挤占人治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