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孩子到来的时候,张怀存没有一点心理准备,她并不如大家想象的惊喜,而是哭泣着对家人说不想要孩子,不过她还是很快地平息了自己的激动情绪,最终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孩子。她现在又做妈妈,又做老师,还出了画册、几本散文和诗集。2003年她在香港开个人画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毛竹  小舟 《中国保安》2003,(5):30-33
当她被人拐骗的秘密偶然间被众人知晓后,丈夫实在忍受不了异样的目光而离家出走了,女儿也为此遭到了同学的歧视……一时间,她发觉自己成了一个罪人……  相似文献   

3.
26年的时间经历了中国培智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变强。北京市海淀区培智学校校长于文坐在我的对面,讲述着她与培智教育事业26年的情缘。说到自己刚入校时还是个“又高又胖”的姑娘,她笑了,眼角爬上了道道鱼尾纹;说到学校现在6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教学楼和100名专业教师队伍,她感慨着创业的环境如何艰难;说到她自己失去的孩子和亲手培育的700个智障学生,她哽咽了,这些都是她的孩子。  相似文献   

4.
43岁的李王少说,她现在知道自己错了,拐卖孩子这种伤天害理的事,今后再也不会干了。现在,她很害怕,她不知道自己的罪孽有多重,要被关多久,要判多少年。  相似文献   

5.
1979年,多年来一直独自支撑着家、拉扯着两个孩子的女工涂荔花总算盼来了全家团圆的日子:丈夫邱娥国终于从部队转业回来了!她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刚刚告别“军嫂”身份,自己却又成了一名“警嫂”——这一年,南昌市所有35岁以下的转业军人都被安排到了公安机关,30刚出头的邱娥国自是不能例外。报到回来,邱娥国满怀歉意地瞅着妻子,怅怅地说:“我本想回来以后多帮帮你,让你也轻松轻松,一家人过过太平日子的。一干上这个,只怕……”一番话说得荔花心里酸酶的。她咬咬牙,心里暗付Z这么多年两地分居的日子不也熬过来了?公安机关的事…  相似文献   

6.
马丽萍 《人民公安》2006,(16):54-55
在时下风靡的畅销书《婚恋·婚炼》中读到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一位中国教授因无法面对被强暴的妻子生下的女儿而终日痛苦不堪,折磨妻女,折磨自己,教授的外籍导师发现后,为了拯救自己的学生,讲述了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德国二战后,一个纳粹战犯被处决了,他的妻子因为无法忍受众人的羞辱,吊死在家里的窗户外面。第二天邻居们出门一抬头就看见了那个可怜的女人。窗户开着,她两岁大的孩子正伸出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着,眼看另一场悲剧就要发生了,人们屏住了呼吸。这时一个叫艾娜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冲上楼撞开了门,把危在旦夕的孩子救下来。她…  相似文献   

7.
76岁的宋先伟老人,是武汉市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七年来,他靠微薄的退休金和拾荒所得,先后收留31个流浪儿,并帮助他们找到了父母。一次偶然相逢,他在武汉街头发现10岁的流浪少年蒋川,为了让孩子回家、找到自己的父母,老人四处奔走、寻找、追问,半年内四次入川,长达七年的执著和  相似文献   

8.
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有位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园里摘下一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他俯下身子,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呀?”小女孩害羞地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校园里有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儿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了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从花园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相似文献   

9.
30多年来,台州市黄岩区头陀镇农家妇女彭彩荷养育了11个和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收养第一个孩子那年,彭彩荷25岁,离异。如今,她已56岁,最小的女儿18岁,最大的外孙也18岁了,另外还有4个外孙和外孙女。孩子们长大了,一个一个成家了,她又把"家"搬到敬老院,把老人们当成了自己的亲人。20多年里领养了11个孩子  相似文献   

10.
许光英老师     
江西省赣县的女教师许光英有一个弱智儿子,为了这个孩子的教育,她病退回家,以后又兼收了邻居家的小孩,办起家庭幼儿园,从此走上了幼教之路。她的幼教班三迁地址,规模越来越大,现在已有在园幼儿280多名。尤其可贵的是,许光英还在幼儿园中办了两个特教班,一个  相似文献   

11.
佚名 《中国减灾》2013,(8X):52-52
<正>放假了,孩子们在欢呼雀跃地规划着自己的假期生活时,很多家长却眉头紧锁:孩子一人在家安全吗?其实,家长的担忧不无道理,假期独自在家的孩子除了可能遇到各种意外伤害外,还存在被诱拐的危险。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幼儿在受到诱惑时,易同意跟随诱骗者。在儿童诱拐案件中,只有少数的采用暴力的手段,大多数试图采用语言诱骗的手段。而中国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儿童被拐骗现象非常严重,每年都有儿童因此失踪。那么,家长该如何有效增强孩子防拐骗的自我保护意识呢?  相似文献   

12.
珂影 《中州统战》2003,(9):28-30
胡大白是一个传奇人物,无论对事业而言,还是作为一个母亲而言。她30元起家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教育部批准的本科民办大学———黄河科技学院。如今,经过18年的滚动发展,学校已经成为一所资产近5亿元、面向全国招生的综合性大学。她有4个孩子,两个儿子北大毕业后,又赴美攻读博士学位,两个女儿也都事业有成。4个孩子中,神经性失聪的杨保中在她的教育下,也成了一个极其优秀的孩子。  相似文献   

13.
在《雷雨》这出悲剧里,身世最悲惨,所受的打击、迫害最深重的,要算侍萍了。因此,她一向也是全剧最惹人同情的一个人物。人们怎么能不格外同情她呢? 三十年前,当她还只有四凤那么大的年纪时,她就被人最残忍地遗弃了。无法忍受的屈辱和伤心,逼得她不得不抱着自己刚生下三天的孩子投河自尽。想死可又没死成,她被人救活了。但活下去,在那样一个社会里,又谈何容易?更何况她还得拖着一个孩子!这三十年来的生活,真不知她是怎样度过的。其中的辛酸,其中的血泪痛苦,局外人实在是很难想象的;恐怕也是每一个稍有同情心的人所不忍设想的呵!然而,谁又料得到,如今,她已到了垂老之年,前面却还  相似文献   

14.
没家的孩子像根草——一个流浪儿的坎坷经历张琢真编者按: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可是,当您为自己孩子的成长殚精竭虑,努力创造优良的环境,供他们健康成长的时候,或许不会想到,许许多多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家庭失去了温暖而迷失于茫茫人海,流浪在...  相似文献   

15.
有个女孩生性胆小,见到毛毛虫也会吓得大喊大叫,更不必说宰鸡杀鸭、走夜路了。然而,有一个人走进女孩的世界里,她奇迹般地胆大起来。女孩婚后两年,度完了3个月的产假,又回到了车间上三班倒。产后第一次上夜班,丈夫怀抱婴儿看着室外漆黑的夜,用商量的口气说:“让孩子一个人在家睡一会儿,我送你上班!”她一口回绝:“不,你照看宝宝,我自己走!”说完旋风似地推着车出门了。午夜,路上行人极少,她骑得飞快,脑中早忘了做姑娘时的胆怯。开门进家时,丈夫惊讶地问:“夜这么深了,你怎敢一个人回来啦!”“想到要给儿子喂奶,什么也不觉得怕了!”  相似文献   

16.
方李邦琴,湖北人,1935年4月4日生于北京,1960年随丈夫到美国旧金山落脚,最初仅以200美元的成本做一些印刷的小生意。后来因丈夫病重,她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苦心经营印刷厂并在唐人街开了一个饭馆。2000年3月,她收购了旧金山两大英文报业之一的《旧金山观察家报》。现在,她拥有11家英文报纸,发行量超过六百万份,成为全美发行量最大的非日报报系。美国媒体称她为“钢铁木兰花”。  相似文献   

17.
不识字使汤可兰的生活常常出现尴尬:孩子的作业不敢看;不敢出门做生意;不敢在公共场所多开口,以免被别人识出没文化……正在她感到心灰意冷的时候,村里办起了扫盲班,她踊跃报了名。在中国,那些能够认识1500个汉字,看得懂浅显的文章,能记简单的账目及书写简单的应用文的农民被视为脱盲。汤可兰用了木到一年的时间就达到了这个标准。之后,她又继续上了县科委专为像她这样脱盲的农民办的实用技术培训班,学会了养鸡技术,现在的她已是江苏省邓州地区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谈起自己的变化,她总是热泪盈眶:“我现在会看报,知道怎样抚…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七八年底,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高级农艺师赖俊铭与妻子一起去日本探亲.日本是他妻子的故乡,是他求学的地方;五年前,又有两个孩子去到那里读书.一些人议论纷纷:“这家人肯定不会回来了.”“日本生活舒适,工作条件也好,谁还回来!”亲友们也劝这对夫妇留在日本.赖俊铭本人也闪过这样的念头:“岳母半身不遂、卧床不起,两个孩子也需要照料.我在日本的许多老师和同学现在在社会上也有较高的地位,求他们帮助谋个职业并非是难事.留不留下呢?”……  相似文献   

19.
扁担送暖     
<正>清晨6点半,天刚蒙蒙亮,百色市中山二路电信宿舍区B栋1单元5楼,麦琼方起床了,她先习惯性地到孩子们的房间去看了看,5个孩子睡得正香。走进厨房,她麻利地开火煮面条做早餐,让孩子们起来吃好后,该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现在只有5个孩子在家里住了,以前最多时有26人,人声鼎沸,房间客厅打满地铺,邻居开玩笑说她是开"地铺旅馆"的。令她欣慰的是,她先后收养过的87个孩子,现在大都长大成人了。做完早餐,麦琼方再往锅里放上红薯、芋  相似文献   

20.
蝴蝶     
宇文正 《台声》2014,(5):49-50
<正>一位监狱写作班的学生坤给我写信问起一事,张爱玲《流言》中的《炎樱语录》里,"我的朋友炎樱说:‘每一个蝴蝶都是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自己。'"而他读到另一个说法,泰戈尔的《飞鸟集》里也有"蝴蝶是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她自己"之语。他说泰戈尔在张爱玲出生(1920年)之前已获诺贝尔文学奖(1913年),"张爱玲怎会不知此句话的出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