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苏关系曾濒于崩溃的边缘. 1989年5月15日,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吸引了世界媒体的关注,这标志着中苏之间打破了三十年坚冰. 诚然,就在戈尔巴乔夫访华的背后,却显示着邓小平的极为高超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2.
丁明 《党史文汇》2010,(2):12-16
1989年5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邓小平握住来访的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手,对他说:“我建议利用这个机会宣布中苏关系从此实现正常化。”顿时,中外记者的摄像镜头一起对准两位领导人,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相似文献   

3.
1956年3月,我从印度奉调回国,任国防部外事处长。那时外事处属国防部办公厅管,但外事工作上一些重大事情彭总都亲自过问。周总理也交代过我:“你的任务就是给彭总在外事方面当参谋,凡事请示他。”庐山会议前夕,彭总率军事代表团访问苏联、东欧八国。这次访问,名义上是加强我们和这些国家军队间的友谊,其实是应苏联要求,到东欧国家去显示一下中苏两国依然是“坚如磐石”般团结的,也给这些国家做一些“团结”的工作。那时,匈牙利、波兰事件过去不久,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关系依然有些紧张,这些国家内部动荡不安,他们的领导人也欢迎我们去,在政…  相似文献   

4.
《四川党史》2001,(2):23-23
吴江在2000年12月30日《 文汇读书周报》上撰文说,胡绳同志晚年为从现在起至下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在理论上阐述了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这也是胡绳在其一生中最后抱病为社会主义操心的一个问题。 1998年春夏之交,我去探望胡绳。坐下后,他第一句话就是出示一篇文章问我“ 这是不是你写的﹖”我一看,那是我在1997年9月间对一位香港友人所提关于社会主义前途问题的答复。我承认那是我所写。他指着文中引用的邓小平在1992年6月间在上海接见香港某知名人士所讲的一段话说:这番话讲得好。邓小平说:“ 我叫…  相似文献   

5.
1991年8月19日,前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8·19”事件。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无奈地宣布“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从而拉开了前苏联解体的序幕。12月25日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入主克里姆林宫,标志着苏联正式解体。“对苏联解体这个最后结局,我还是感到非常遗憾”早在“8·19”事件发生之前,波罗的海三国去意已定,时任总统的戈尔巴乔夫原打算在1991年8月20日签署新联盟条约,把苏联由紧密联合变为松散联合,给予15个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更大的自治权。不料,就在签署这一新联盟条约的前…  相似文献   

6.
苏联在斯大林之后有两个知名的领导人,一个是赫鲁晓夫,一个是戈尔巴乔夫。他俩都感到邓小平这个人很厉害。1960年,56岁的邓小平奉命率中国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国际共产党26国会议,苏共中央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赫鲁晓夫等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全部参加。赫鲁晓夫同邓小平坐在一起。当时,苏共对中共有很深的成见,落座不久,赫鲁晓夫就从阿尔巴尼  相似文献   

7.
近日,古巴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访问莫斯科,这是古巴国家首脑自“冷战”结束以来对俄罗斯进行的首次访问:自苏联解体后,古巴与俄罗斯的关系一改苏联时期的“热恋”状态,各个领域的联系大为减少?俄罗斯和古巴这两个兄弟国家是如何走向疏远的?  相似文献   

8.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步形成了联美抗苏的“一条线”战略,即推动东起美国、西至西欧的国家结成制约抗衡苏联的统一战线.粉碎“四人帮”不久,中央就对南斯拉夫的政策作了180度的大调整,邀请铁托访华.之所以能作出这样大的决策,是因为1975年毛泽东主席会见南斯拉夫总理比耶迪奇时,赞扬“铁托是铁,不怕苏联压迫”,并问候铁托总统.改善中南关系,符合毛主席联合一切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力量的“一条线”战略.因此,中央决定邀请铁托率团访问中国.中方给了铁托一行破格的、热烈的欢迎.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领导人去机场迎接.天安门广场上的欢迎人数由原定的4000人增加到10万人.  相似文献   

9.
正李肇星有一次在国际航班上,邂逅了早已失去苏共和苏联的原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问了一个全世界都想问的问题:为什么结局会是这样?戈尔巴乔夫想了想说:因为我们没有邓小平!的确,从1977年复出,到1997年去世的20年间,邓小平领导实施了改变中国和世  相似文献   

10.
李传国 《党建文汇》2008,(11):42-42
1978年,邓小平访问了日本、欧洲和东南亚国家。日本现代科技的发达水平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我认为现在研究财经问题,有一个立足点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不利用太可惜了。”  相似文献   

11.
万斯访华在台湾问题上霸气十足;邓小平当仁不让,严厉批评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倒退言行——万斯碰壁灰溜溜返回美国 1977年1月20日,民主党人卡特出任美国第39届总统。由于苏联的扩张趋势构成了对美国的严峻挑战,卡特急于和中国改善关系,借以抗衡苏联。他上任后不久就表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将以上海公报为指导,我们政策的目标是美中关系正常化。”但他知道要想改善中美关系,就必须在台湾问题上迈出关键的一步。所以在4月份,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亲手把邓小平推向前合,并对来访的金日成说:“我不谈政治,由他来跟你谈。”/毛泽东在批评“四人帮”别有用心的“反经验主义”时,往事重提,对邓小平说:“你就是毛派的代表。”/听说邓小平主持会议批评了江青,毛泽东高兴地说,好呀!就是要斗她一斗。  相似文献   

13.
张树华 《党课》2014,(20):107-112
1991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20年前的苏东剧变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严重挫折,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历史表明,苏联解体是苏共后期丧失党魂、蜕化变质的结果。而戈尔巴乔夫盲目的政治改组和匆忙的民主化正是这一过程的加速器和导火索。2009年,美国苏联历史问题专家、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拥趸者史蒂夫·科恩在《苏联的宿命与失去的抉择:从斯大林主义到冷战》一书中写道,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进行的“民主化改革”,最终导致了国家解体和政权的瓦解。  相似文献   

14.
我有幸于1983年、1988年两次去苏联考察经济、计划体制改革,所见所闻给我留下了突出的印象。一、改革的来龙去脉五六十年代,笔者曾多次访问苏联。20多年后旧地重游,感觉变化是很大的。也可能和我的职业有关系,我感到变化最明显的是苏联不仅有了经济体制改  相似文献   

15.
1949年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二野战军遵照中央指示,吹响了进军大西南的号角,邓小平也由此开始了两年零八个月的西南之行。这里,留下了他领导西南建设的丰功伟绩,也留下了他耐人寻味的亲情故事。1939年9月,邓小平与卓琳结为伉俪。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邓小平率领部队每解放一个地方,卓琳随后就带着孩子们也赶到那里。多年来,他们彼此信任、互相支持,从未吵过架。但进军西南的时候,邓小平考虑到行军路途遥远,地形复杂,危险性大,便打算不带家属。这天,邓小平对卓琳说:“这次进西南,你们就不要去了。”话音刚落,卓琳赶紧说:“不行。你们老是把我们丢下不管,这次我一定要跟着你去。”斩钉截铁的回答让邓小平有些始料不及,正准备答话便又被卓琳给堵了回去:“我是共产党员,你砍我的头我都得跟着你去。”看这气势,邓小平没办法,只好同意随行。但随行的路途困难重重,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国民党散兵游勇、潜伏特务、土匪、地主武装的突然袭击。为了保证首长和家属的安全,二野作了充分准备,专门组建了一个内卫班,警卫员都是从各纵队抽调出来的战斗骨干。1949年11月1日,刘邓向第二野战军发出了进军川黔的命令。刘邓指挥部紧随三兵团之后出...  相似文献   

16.
代际领导转换思想———邓小平对执政党领导理论的新贡献巩小军邓小平晚年面对着执政党领导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如何顺利实现由第二代领导人向第三代领导人的转换。鉴于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晚年主观上力求处理好代际领导转换,而实际上并没有处理好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7.
与同是改革者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相比,邓小平不仅权力基础深厚、威望高,也更有改革智慧。他慎重处理历史问题、以渐进方式推进经济改革、寻求变革中的稳定秩序、掌控党内分歧和社会思潮、运筹有利的战略环境,既有力推进了中国改革进程,又稳稳掌控着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8.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访华,有两次最引人注目:一次是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另一次则是30年后的戈尔巴乔夫访华。赫鲁晓夫的访问标志着中苏关系由“蜜月”期逐步走向破裂,而戈尔巴乔夫的访问则是中苏经历了10年沦战、10年武装对抗、10年谈判之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因此,戈氏的访问在当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中共领导人最为隆重的出访就是前往苏联,毛泽东在苏联访问了一个多月,随后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也来到莫斯科,与苏联方面磋商两国音质具体事务和建立同盟关系.  相似文献   

20.
1967年初,中国一批留欧学生在向列宁墓敬献花圈时,遭到前苏联军警的疯狂镇压,发生了“一·二五莫斯科红场流血事件”.岁月匆匆,沧海桑田.今天,中国已从“左” 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迈开了现代化建设的大步;苏联亦解体、分化.抚今忆昔,回首自己亲自参加的这件往事,豪迈和愧疚一起涌向心头……1989年5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时说:“从六十年代中期起,我们的关系恶化了,基本上隔断了.”“我们这次会见的目的是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但是,过去的事完全不讲恐怕也不好,总得有个交代.”(《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1页)这一席话,对我也有触动.当年参加的那次“红场流血事件”,是否也需要交代和反思一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