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乔成果一、“和合”文化的特点“和”、“合”二字最初都见于甲骨文、金文。“和”的最初意义是指声音的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指人的上下唇合拢。殷周时期,它们还分别为单独的概念。还未形成连用的词。《易经》,“和”字出现过两次,...  相似文献   

2.
古代巴国南疆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巴人发祥于鄂西南的长阳,后迁居于恩施一带。殷周之际,巴人在鄂西、川东大发展。周初,武王“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关于巴国的疆界,春秋时无可详考;战国时较为明确,据晋《华阳国志》所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至汉中,南极黔涪。”它用的是晋代的地理概念,鱼复指的是今四川奉节,僰道指的是今四川宜宾,汉中指的是今陕西南郑,涪(陵)指的是今川东彭水,这是清楚的;但对于“黔”字的理解,历代史家一直举棋不定,难以落实。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侗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款,从狭义来说,它就是侗族的法律、法规。但侗款还包括立法、司法等一套侗族的法律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侗款也具有侗族法制的含意。“款”字是个古代汉语借词(不象是同源词),其侗语读音叫,Kuant”。它在侗语里是“法律条款”之意。不少的侗款资料表明,在“款”这个词出现之前,侗语里用以表达“法律”或“法规”概念的是”jinl”和  相似文献   

4.
在毛泽东思想研究中,有几个前提性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概括说来就是:究竟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断想一:关于毛泽东思想的载体毛泽东思想的载体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亦即毛泽东思想基本上是指毛泽东本人的著作、言论、还是也应包括其他有影响的党的领袖人物的著述?这个问题本来是明确的。从“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正式定名并公开使用起,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它就是特指“毛泽东的思想”,就是毛泽东本人的著作,这在全党没有存在任何疑问。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是这样表述  相似文献   

5.
周克林 《求索》2010,(2):214-216
文物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重要见证。“五利后”是东汉时期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的特殊随葬品上的一种铭文,研究该铭文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价值。到目前为止,具有“五利后”铭文的文物已出土四例。对于“五利后”铭文的含义,鲜明先生在《再论早期道教遗物摇钱树》一文中认为“五利后”三字应分为“五利”和“后”两个组合,分别意指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方仙道代表人物栾大及其后人。然而,经我们考据,这种解译尚为不妥。我们以为,“五利后”铭文中的“五”字应该是指“五铢”;“利后”者,即利于后之意也,希望子孙绵延、昌隆也。正确解读“五利后”铭文对研究汉代乃至我国诸朝代的社会文化和民族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国”和“天下”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古代的分封制下,诸侯的封地称为“国”,整个华夏大地称为“天下”。秦始皇灭了诸侯国,统一了全中国,也就是统一了“天下”,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此后,“国”,“天下”两个概念所指的范围归为一,天下即全中国,中国即天下。古人尚不知有外国,有“世界”,故古人用的“天下”这个概念,不等同于现在的“世界”这个概念。《国际歌》里唱的:“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这个“天下”,是泛指“世界”,不是指某一国。这个用法是有所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台湾师范大学王赞源教授多年潜心研究墨子,对墨学的古为今用作了专题研究,曾在山东一次墨学研讨会上作过《贵义、兼爱与企业最高目标》的学术报告.王赞源教授认为,“贵义” 就是重义、尚义.墨子对义字的诠释很特别.墨子说:义,利也(《经上篇》);义者,正也(《天志下篇》).王教授说,墨子的“义” 就是公正的利.公正的利对大众都有利益,而不仅仅是利己.  相似文献   

8.
“政治”一词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人类社会产生阶级以后,“政治”这个词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可究竟什么是政治并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明白,也不一定每个人都能领会清楚的,因为“政治”这个词的概念有着极其广泛的内容和极其深刻的涵义。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虽然这一定义在理论上掩盖了政  相似文献   

9.
所谓“义利观”是指人们如何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关系问题的观点。这里的“义”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正义”,即指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标准;二是“义气”,即主持公道,同情他人的正义行动或甘于替他人承担风险和牺牲的气概。这里的“利”指物质利益和功利,它涉及到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近年来,我教研室把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从教师队伍抓起.在教学中注意“引”首先从提高政治教师的主导意识和业务素质入手。…  相似文献   

10.
放大爱心     
“仁”是孔子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概念,一部《论语》共有11000字,109次出现“仁”字,有58章谈到“仁”,孔子对“仁”的解释很多,并不完全一致,但其中一个重要解释是“仁者爱人”,换成今天的话,“仁”就是“爱”,我们可以认为“爱”是孔子学说最核心的概念,我们就从这个概念出发,讨论职场君子应有的爱。  相似文献   

11.
在专制王朝时代,以天下为私有的帝制是个不近人情、摧残人性、极不人道的制度,作为专制王朝代表人的皇帝必然是独夫、民贼、天下之大害。2000多年来,我们愚昧、贫穷、落后的真正原因,正在于此。中国古代,从夏商周三代开始,从有“国”字开始,从人们有“国”这个概念开始,大家就是爱国的。不过那时候“国”的含义比今天的含义要大得多,它既指“国家”,又指“民族”,还指“故乡”。人们所称的“爱国”,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爱祖国”。因此,爱国精神已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自古至今,一脉相承,从未中断。  相似文献   

12.
“集体叙述”这个概念来自女性主义学者兰瑟。她在《虚构的权威 :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一书中提出了“三种叙述声音”的观点 ,即“作者声音”、“个人声音”和“集体声音”。她解释说 :“我说的集体叙述声音指这样一种叙述行为 ,在其叙述过程中某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被赋予叙事权威 :这种叙事权威通过多方位、交互赋权的叙述声音 ,也通过某个获得群体明显授权的个人的声音在文本中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1 ]她的这个概念针对的就是女性和女性的特殊意识形态地位 ,对于研究中国当代女性作家小说来说 ,这个理论也很有可资借鉴的地方 .本文就是试图借用这个“集体叙述声音”的概念探讨中国近年来女性作家创作中的几个典型 ,分析这些作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齐人 《春秋》2009,(4):52-53
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这个词汇的是梁启超。与此相伴产生的,就是“中国”这一现代国家概念。中华民族、中国概念的提出,既标志着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过渡,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结合的产物。“中国”这一词汇虽然在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但是,它并不完全是现代的国家概念。中国以外的地方,最初将中国称为“支那”,  相似文献   

14.
一、数字化信息革命数字化信息革命就是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一场综合性技术革命。90年代初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这个概念,很快就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它实际上是指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数字化信息革命。这场信息革命的特点是“数字化”,即...  相似文献   

15.
“利”字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并不是坏的,看你是利已还是利他,利他就是仁义,只利己不利他就是不仁不义。人人都能利他了,这个社会自然就能够和谐了。  相似文献   

16.
汉字趣谈     
观察一下燃烧着的火,再看看“火”(huǒ)这个汉字,不难发现它与火的自然形态之相象。最初的“火’即“■”字,其实就是在描绘燃烧着的火。火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温暖和安逸,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质量。于是,与火相关的词也应运而生,如“火光”(  相似文献   

17.
“公仆”这个词 ,如今无人不知它的含义。它的表义是为公众服务的人 ,它的喻义则指各级领导干部。这个“仆”字多形象啊 ,使人一接触到脑海里便浮现出从古而来勤勤恳恳的那些长衫短衣们。当干部的若这般地为人民服务 ,那真叫人感动 ,这个“仆”字便有着今非昔比的内涵和意境。然而如今这个“仆”字在一些自诩为“公仆”的官员身上已产生了种种错位 ,其中之一便是沦为“情仆”。一般的人之常情是不足为患的 ,需要警惕的乃是以下三种 : 一种是“亲情”之仆。古来就有“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之谚 ;如今又纷纷听到“一人当官 ,家族享福”之谣。…  相似文献   

18.
吴心 《黄埔》2008,(1):56-57
中国古代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也是祖先留给后代子孙的一份遗产。“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包括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既是人际之间相互交往的准则,又作为一种社会的意识观念。“仪”则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礼”和“仪”是相互关联的,“礼”是“仪”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李蕊 《求索》2013,(11):141-143,195
本文通过对目前已著录的甲骨卜辞的穷尽性考察,佐以商周金文以及传世文献的例证,对殷商时期虚词"之"的用法进行了深入考察,发现:卜辞中"之"作第三人称代词尚处于萌芽状态,并未出现作主语的用法;"之"作助词的用法也已经在卜辞中出现。殷商时代是"之"字语法化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引论》中一开始就使用了“现代社会主义”(der moderne Sozialismus,)这个概念。对这个概念我国理论界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意见认为,它专指科学社会主义;另一种意见认为,它指19世纪的社会主义学说,既包括空想社会主义,也包括科学社会主义。苏联学者施特克里在《关于恩格斯新文献的发表》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对“现代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