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默然 《先锋队》2013,(10):49-49
后汉人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他出身名门,但为官十分清廉,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不受私谒"。杨震"暮夜却金"的事,古今中外,影响很大。有一次,杨震到一个地方去赴任,途经昌邑县时,该县的县令王密听说恩人要路过这里(王密从政是经杨震推举的),便决定好好答谢一下杨震。王密知道杨震为官多年,清正廉洁,口碑很好,也知道杨震当着他人的面是不可能收受任何礼物的。于是,  相似文献   

2.
汉朝杨震,弘农华阴(今陕西)人,及至半百之年,出任东莱(今山东掖县)太守。有一天,杨震因公出差,住在昌邑县城的公馆里。夜晚,杨震正打算宽衣上床,忽听有人敲门。他开门一看,见是昌邑县令王密,连忙高兴地让进房里。王密是杨震当年的学生,曾得到杨震的推荐,后来升为县令。两人亲切地交谈,回忆起师生之间的许多往事。临分手时,王密从怀里掏出一个红包相赠。打开一看,红包里竟是十锭黄澄澄的金子。杨震严肃地对王密说:“咱俩虽然阔别十多年,你认真求学的态度,仿佛就在我的眼前,却没有想到你竟这么不理解我啊”王密说:“学生我虽然不过是七品小官,家里总还有些积蓄。再说,夜已三更,又有谁能知晓呢?还望恩师收下,日后还要恩师多多提拔呢。”  相似文献   

3.
王蒨 《共产党人》2007,(13):25-26
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郡华阴县(今属陕西)人,东汉中期著名学者。因他从小好学,博览群经,被士人誉为"关西孔子"。他50岁开始做官,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涿郡太守、太仆、太常、司徒、太尉等职。杨震居官20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从不接受私人请托馈赠,也不为子孙后代置产业。他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孙们蔬食布衣,简朴好学,从杨震至重孙杨彪,一门竟有四人官至太尉,成为京都名族。杨震的事迹,感人至深,历代传诵。  相似文献   

4.
网闻摘录     
正克去贪欲需不自欺《后汉书》记载,东汉名臣杨震路过昌邑县时,县令王密为报答他过去的提携之恩,"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断然拒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羞愧而出。宋代钱时评价杨震:"常存此心,内省不疚,暗室屋漏,无异十目十手之时,则庶乎其不欺矣。"  相似文献   

5.
给子孙留下什么样的遗产?在这个问题上,古代的许多有识之士颇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东汉有个杨震,历任太守,为人清廉慎独,不受贿赂,历史上留下了"震畏四知"、"暮夜却金"的佳话。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官吏中,杨震能保持"性公廉,不受私谒",已属难得,更可贵的,是他的"遗产观"令人振聋发聩。  相似文献   

6.
1东汉安帝在位时,品学兼优的杨震被大将军邓骘看重,诚邀其入仕。杨震从政后,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多次得到提拔升迁。 2从荆州刺史改任莱州太守时,杨震不想让地方百姓为他锣鼓喧天地送行,也不想有人以盘缠之名送上银两,因为他厌恶这些。  相似文献   

7.
正在2月15日华阴市总结表彰暨抓落实工作会上,华阴市拿出30万元奖励"华阴老腔",并为"华阴老腔"颁发突出贡献奖,为老腔艺人们颁发了荣誉证书。此次奖励既为改善老人们生活,也为今后"华阴老腔"培养新人、筹建博物馆等奠定基础。央视猴年春晚上,谭维维与"华阴老腔"演唱的一首《华阴老腔一声喊》,让观众印象深刻。该节目也一度从西安分会场,临时安排到了北京主会场。华  相似文献   

8.
东汉安帝年问,有一个叫杨震的官吏.接连出任荆州刺史、东莱郡太守等职。在他前往东莱郡任职时,途经昌邑县,过去他所举荐的王密做了昌邑县令。为表示感思之情,也是学生对老师的敬重,王密夜晚亲自带了十斤黄金送给杨震。  相似文献   

9.
[原文]杨震为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今,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汉书·杨震传》)[译文]杨震任东莱太守,他去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从前他所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在昌邑当县令.王密前往拜见,至夜,从怀中取出十斤金子赠予杨震.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王密说:“夜里没人知道”.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羞愧地走了出去.[小议]行贿受贿,是一种肮脏交易,因而往往是在两者之间暗中进行.“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是这些人的一种普遍心态,以为没有第三者知道,行贿者不觉汗颜,受贿者心安理得,因而都有恃无恐.作为封建官吏的杨震却认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这种廉洁自律的品德是可贵的.  相似文献   

10.
<正>《后汉书》中记载了一则"杨震拒金"的典故: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揣金十斤相赠,说道:"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大感惭愧,怏怏而去。义利观是为人立世的重要价值取向,如何平衡二者关系,体现出不同的人生智慧。杨震拒金虽已过去千百年,但对当下党员干部明辨义利仍有醍醐灌顶的教育意义。从政用权,能否抵制利益诱惑是一个重要考验。当干部手中有了权力,往往容易成为别有用心的人  相似文献   

11.
心灵的煎熬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叫杨震的人在赴东莱太守之任时途经昌邑县,而这个县的县令王密正是他在任荆州刺史时所举荐的。或许是知恩图报,也或许是铺垫后路,王密“夜怀金十斤遗震”,并说明“暮夜无知者”。杨震拒绝贿赂并正言相告:“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者!”杨震的话其实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果真当事人守口如瓶,  相似文献   

12.
东汉杨震在由荆州剌史调任东莱郡太守时,因他极力推荐而当上昌邑县令的王密,为感谢举荐之恩,夜揣十斤黄金给杨震送去,并说“夜深人静,没有人知道”。杨震面带愠色地说:“你顶天而来,天知道;踏地而来,地知道;赠金于我,你知道,我知道。既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力拒不收。杨震在“反正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仍能以“四知”慎独自律,是怕玷污了自己清正廉洁的名声。这说明,唯有“怕”,畏天、畏地、畏道德、畏法律,才能构筑内心的“精神防线”。  相似文献   

13.
杨震,字伯起,弘农郡华阴县人,是东汉中期的著名学者,居官清正廉明,敢于和腐败势力作斗争,为名噪一时的清官。杨震从小就很是好学,刻苦钻研,博览群书,对于儒家典籍有着深入的研究,被当时的读书人称为“关西孔子杨伯起”。盛名之下,州、郡长官多次延请,但都被他...  相似文献   

14.
无贿价更高     
最近翻阅史料,看到一则清官轶事,很是发人深思。明代杨继宗曾任刑部主事、嘉兴知府、云南巡抚等职,居官刚正廉直,人不敢犯。他“守嘉兴(任嘉兴知府),去日(离任时),张宁送之曰:‘杨伯起(杨震)清白  相似文献   

15.
时下一些“作茧自缚”的人,其“作茧”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留”——为子女留下一笔财产。确实,有些人一辈子都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收入不低,待遇不错,再加上退休还有劳保“保险”,怎么还搞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等勾当?说到底,除“贪得无厌”之外,就是为了“造福”子女。这使笔者想到了两位古人。一是东汉人杨震。他任太守时,友人劝他为子女留点财产,杨震不肯,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正因为杨震在“留”这件事情上有清  相似文献   

16.
杨虎 《先锋》2020,(2):66-69
公元670年春,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中的王勃兴致勃勃地来到成都。那一年,他刚满20岁。比他先到一步的,是在新都担任县尉的卢照邻。两人在锦官城里结伴而游,喝酒、品茶、赏花、写诗…随后,骆宾王也于公元673年秋实现了自己的成都之旅,一待就是三年,乐而不思长安。大约在公元671年,杨炯也来到了浣花溪畔。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当权者,常常会遇到别人请客送礼的情况,受之,法纪法规不容,不受,送者难堪,那么该如何巧妙地拒绝呢?且看古人是如何处理的吧。汉安帝时,杨震受任东莱郡太守,途经王密的辖区昌邑县。王密想起当年的举荐之恩,特地带了十两黄金,在夜里前去拜见杨震。王密跪于地,手捧黄金,说:"要不是恩师当年的力荐,哪有学生今日的前程。学生无以为报,小小意思,还请恩师笑纳。"杨震扶起王  相似文献   

18.
陈子昂,字伯玉,唐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生于公元656年,卒于公元695年。年轻时因家境殷实,18岁时仍整日饮酒狩猎,厌倦读书,父母勉强让他进了乡里一所私塾。渐渐地,陈子昂知道自己学识浅薄,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发愤博览群书,于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考中进士。做官期间,他曾多次向唐睿宗上书自己识人用人的政  相似文献   

19.
苏轼治时疫     
崔洁  黄海涛 《党课》2020,(6):90-91
苏轼在地方任官时,曾以“圣散子方”治时疫,后来,他将这个方子传给了庞安时,庞安时将其记录在他所著的《伤寒总病论》中。苏轼一生与杭州有着不解之缘。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18年后,也就是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  相似文献   

20.
歌手谭维维和华阴老腔艺人在2016年的央视春晚上以一首《华阴老腔一声喊》震撼了所有观众,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陕西省华阴市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久演不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