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与西方国家党政关系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国家,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党政关系理论都反映了"国家植根社会,民众掌控政府"的现代政治逻辑,但在实践模式中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对中西方国家党政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既可以明了拥有广泛社会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长期领导是中国党政关系的根本优势,西方政党的狭隘代表性是其党政关系的致命缺陷;又能从中国党政关系发展尚不成熟的现实出发,通过汲取西方国家的党政关系历经长期发展所获得的经验教训,为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国会改革是越南政治革新的重要环节,对党政关系具有深刻影响。越南通过增强国会的民意代表性、赋予国会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加强国会的监督能力等措施,提高了国会的实际效力及其在党政关系中的地位,从而逐渐形成了党政关系优化发展的体制依托,促进了党政良性互动,并确立了"一党执政、分权制衡、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新型权力架构,其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前理论界对于党政关系中的内涵问题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将党政关系理解为共产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第二种观点主张从政治与行政的关系角度理解党政关系。两相对比,后者更为可取。理由之一,这是邓小平及党的十三大论述的党政关系的本义;理由之二,这种理解能够更为全面、深入地分析当前中国政治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理由之三,这种理解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学者会将党政关系理解为党与人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农村基层党政关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关于党政分开的理论确立了我们处理党政关系(包括农村基层党政关系)的基本原则,党政职能分开与党政人员兼职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无论是乡级的党政"一肩挑",还是村级的党政"一肩挑",都是应当争取和实际可行的.当然所有的党政"一肩挑"在真正民主选举和党政职能分开的基础上进行才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中国同建交太平洋岛国关系发展迅速,继2014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之后,中国与岛国领导人又达成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线的战略共识,奠定了中国同岛国关系扬帆再启航的坚实基础。中国同岛国关系健康持续发展既得益于中国坚持平等相处、互利合作、心心相印、守望相助的相处原则及同舟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也同太平洋岛国政府和民众渴望独立自主、发展自身经济的强烈内生动力及同域内外西方大国进行施压与反施压博弈的外生动力紧密相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线的建设推动了太平洋地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揭开了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关系新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6.
正阿联酋作为最早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海湾阿拉伯国家,也是中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沿线国。两国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进行深化合作具有良好的主客观条件和现实基础,但同样面临着缺乏相互了解、战略互信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对症下药,才能推动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共同打造两国面向未来的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7.
全球治理的转型——从世界治理中国到中国治理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关系,最值得讨论的问题之一正是中国在"全球治理转型"中的作用。"全球治理转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不仅让世界治理自己,而且自己能够去治理世界。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加入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和联  相似文献   

8.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份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深远的文件。该文件对治理问题的论述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同时也是对治理理论的一次系统诠释和全面构建。其中,对"国家—社会"和"政府—市场"两对核心关系的处理,是支配和贯穿文件内容的一条重要的逻辑线索。文件从民主法治建设、政府职能改革、和谐社会建设和现代市场建设四个方面对处理上述关系提出了系统方案。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开启,同时,实现良善治理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命题,对治理的探索、理解和经验总结永无止境,其政治实践也必然是开放的,形成中国特色治理概念和治理理论是中国学界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工会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世界多数国家来说,劳资关系的目标是效率、公平和参与,那么如何围绕这一目标确定工会在21世纪的发展策略就成为各国工会面对的一项重要议题。目前,中国的工会模式是一种"党政主导的工会模式",尽管与其他国家工会运动的特点有所不同,但是中国的工会发展可以从国际工运进程中得到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王义桅 《当代世界》2014,(12):19-21
<正>自一个世纪前孙中山先生感叹"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到三十五年前邓小平同志断言"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改革之于中国成为融入主流国际社会、抓住全球化机遇来释放制度活力和人民创造力的不二选择,也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中国改革,通俗地说就是围绕"太阳"公转。这个"太阳"就是世界大势,现在讲就是全球化。如今,这种情形正在发生改变。全球化不再是一个既定条件,本身具  相似文献   

11.
刘怡 《南风窗》2013,(17):72-74
无论是"合作性平衡",还是"新型大国关系",最终寻求的都是使中国在非对抗性条件下获得世界强国地位的可能,这无疑需要高超的平衡术和极强的自我克制。过去的近5个世纪,世界领导权最重要的两次转移发生在"领导者-利益相关者"之间,而"霸权-竞争者"之间的博弈往往以竞争者的落败告终,如17~18世纪的法国和20世纪的德苏两强。即便今后美国有被中国超越的可能,也值得回忆下约瑟夫·奈教授3年  相似文献   

12.
中纪委三次全会召开之前,两桩反腐败旧案(沈阳慕马大案和安徽王怀忠案)再次引起国内舆论的"热炒"。报道的核心议题正是新一轮反腐败风潮的焦点问题:如何监督地方党政"一把手"?1月5日新华社记者的"一把手的权力大过天?从17个官员落马看党内监督"的报道,引用学者的评论,指出党内监督"纪委权力来源、依附于同级党委,很难履行对同级党委及其领导成员的监督制约"的突出问题。王怀忠更是被"树立"成一个依靠绝对权力,依靠各党政职能部门、下级"一把手"的臣服,打造"政绩工程",贻害后任和百姓的政治暴发户。中纪委三次全会召开之后,《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即将出台的消息便广为人所知。中纪委研究室的权威人士也透露,改革和完善党的纪检体制是2004年反腐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在北京举办的题为"21世纪的中国"大型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前景这个问题进行研讨.卢森堡前首相、前欧州议会议长雅克·桑特尔博士认为:中国同欧洲、同世界的关系,在未来几年中将有一个大的飞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身份定位不仅影响到中国的对外政策,也将影响到国际格局,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的身份定位从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逐步转变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一直持续至今。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仍在持续,随之而来的将是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的关系迈向新形态。展望未来20年,国际格局调整的幅度将比21世纪的头20年还要大,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不仅要继续与发展中国家构建"近而亲"的关系,也要塑造亚太地区的新型地区合作架构,引领地区内国家发展积极的共同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5.
永贞逸事     
《南风窗》2014,(24):93-93
<正>中国的改革与革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我们思考面向近代的中国改革与革命,究竟应该选择哪一个点起步呢?我倾向于,就是选择公元805年的"永贞革新"这个点。"五四"以来,我国学术思想界展开的最为重要的讨论,就是上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这一论战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现代中国,我们要怎样建立一个"新中国"这个问题。解放后,我国学术思想界也发生过诸多争论,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中国的封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2014,(1)
<正>积极主动地或者说"进取性地"影响21世纪的美日关系,使华盛顿和东京的关系发生一个有利于中国安全环境的"和平演变"。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了靖国神社。安倍此举不仅引发了联合执政的公民党、在野党的不满,招致中国、韩国的强烈抗议,美国也对其行为"表示失望"。这些反应应该都在安倍的意料之中。某种程度上说,安倍的参拜针对的也正是这三方。他明白,能争取到美国的默许或者是不干涉,不仅有利于摆脱历史认识问题对外交的束缚,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印度在20世纪中期成立新的国家后实行的传统经济模式,分别以无所不包的计划体制和吸纳一定的计划体制因素为特征。这一经济模式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上世纪末期两国先后进行市场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并取得了各自的成就。但经过数十年的经济转型,市场经济也出现了失灵的状况,造成了诸多负面的社会后果。这就需要进行理论反思和政策调整。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位,已经在促进社会公平、道德建设和反腐败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努力,体现了"中国之治"的价值。但这种反思调整并不意味着减弱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意义,如何平衡好活跃有效的市场经济与公正有序的社会的关系,仍然是中印两国在下一步改革发展中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叶竹盛 《南风窗》2013,(24):27-29
在当前新一轮全面改革的形势下,法治的政治学意义和经济学意义在中国前所未有地统一在了一起。法治理想因此具备了现实推动力,也因此和改革逻辑相结合,成为深化改革的思维和方式。当中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改革走入第四个10年之时,改革话语和法治话语同时向"全面"的层次升级,一方面是"全面深化改革",另一方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遥相呼应。陈云在改革开放之初曾经提出了"笼中之鸟"的比喻,来界定搞活经济和计划指导的关系。鸟得让它飞,捏在手里会死掉,但也不能没有笼子,否则鸟就飞跑了。最理想的状态是根据小鸟成长的情况,逐步扩大笼子的空间。这个精妙的比喻也被法学者用来形容过去30年中国的法治发展:法治之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制度逐渐成为联邦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税制改革更加倾向起点和规则公平,税率总体上呈现下降态势。在70多年发展中,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每次改革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两党政治斗争的焦点问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税制改革后税率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发挥了经济"自动稳定器"作用,但也带来负面影响,基本丧失了"收入分配调节器"的功能,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相似文献   

20.
曹海军 《南风窗》2013,(25):85-85
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方向,11月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划定生态红线,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建设美丽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城市化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道路选择和发展路径问题日益突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对新型城市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化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