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重要任务。他们的职责权限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确定的,他们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是代表国家行使自己的职责和权力的,所以,他们的一切职务行为,都是在执行法律和维护法律,履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法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他们那个时代的战争实践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他们认为,战争和法律有着密切的关系,战争是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催化剂,战争和法律都是政治的体现,它们共同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法律既体现战争规律,又对战争有着制约作用。研究战争对法律的影响以及法律对战争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锐 《前沿》2009,(3):150-155
法律实证主义是一个内部不一致的学术派别,其中奥斯丁与凯尔森的观点差异尤为巨大。他们之间的不一致表现在:对于“什么是法律“理解不同;对于法律的权威问题解释不同;在法律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观点迥异。造成这种不一致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他们在方法论基础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公布法律是立法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完成立法的必经程序。但实践中,这道程序往往容易被忽视,影响立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并给法律实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问题。下面就法律公布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一、法律为何要公布?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当它不为人知时,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制定有效法律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必须把法律向人民公布,让他们知道他们要受那项法律的约束。显而易见,如果国家要人民对其行为负责,但事前不让他们知道这是非法行为,那就有欠公允。"(见美国学者津恩《美国如何制定法律》第53页)国外大多数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对公布法律作了规定,如萄萄牙宪法一百四十一条规定,法律、法令或条例以及政府命令,未经总统颁布或签署,在法律上均属无效。我国也是  相似文献   

5.
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评价要素。针对这两个要素,分别对大三非法律专业学生和普通公民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民法、部门法掌握较好,对社会热点法律问题的认识具有统一性,但他们的法律信仰不够坚定;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问题上,其守法意志比较薄弱。因此,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应当从学校、学生会和社会多层次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促进他们撑握正确全面的法律知识和确立坚定饱满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6.
最近一些学者大倡“像法律家一样思考”,大肆抨击国人缺乏法律意识 ,以感性、偏执的言语代替理性的思维。对待公众人物、知名人士 ,这些法律家给予他们更多的法律支持。在一些弱者身上 ,我们无法看到这些法律家的法律支持 ,但是我们听到了大多数普通民众从情感上支持的“底层声音”。普通的老百姓或许不知道多少现实法律———既不知程序正义为何物 ,也不会知道法律思维是何种逻辑 ,但是他们内心的良知却是最良善的法律。在刘涌案中我们看到了一些法律家在以往许多案件中所未曾呼吁的程序正义 ,而在新近的某高校博士招生考试风波中我们却看…  相似文献   

7.
和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法律不同,立法法似乎算不上一部热门法律。在出台后的一段时间里,它被认为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法律,是一部规范立法活动的法律。所以,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这样一部"高大上"的法律,和他们的生活无关。近些年来,随着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进程的不断推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遵纪守法也是我们几千年 来大力提倡的传统美德。"法",历来都是人们心中神圣不可 侵犯的东西,是一种权威,一种威慑力量。"敬而远之",应该 说是我们长期以来对法律形成的一种普遍法律态度。在大多 数中国人心中,"守法"二字不是意味着别的,而是意味着规 避法律,绕开法律,意味着不好惹不敢惹就不去惹;至于对执 法、司法人员则更是存在着一种莫名的"先天恐惧症"。什么 是"守法"?在大部分中国人眼中,守法就是老老实实规规矩 矩过日子,就是不进派出所不蹲监狱,就是万事大吉一切平 安。在中国,如果说绝大部分守法者都是"法盲"。这是不足为 怪的,因为绝大部分守法者的全部法律知识大多来自从小父 母对他们的道德说教,或生活成长环境中的偶尔见闻,他们 自己从来就很少去专门地学习过法律知识。在某种意义上甚 至可说,他们懂得的与其说是法律知识,不如说是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9.
浅析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应当是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有别于一般普法教育。大学生不能停留在知法懂法的层面上,他们还需要对法律有更深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从去年二月至今年二月,我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进修和考察。因为我是搞法律的,很多美国友人都希望我到他们那里去访问,讲一讲中国的法律。我跑了许多的地方,也访问了十几所法学院。下面主要介绍一下美国的法律教育情况。一、历史情况。美国的法律教育,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前是很落后的。那时,他们培养律师主要不是法学院,而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由律师来带出律师。当时虽有法律学校,但极不完备。哈佛大学法学院在初创阶段只有三名教授,一百五十多名学生,一周讲十次课,学生入学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图书资料也很少。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曾流行杰克逊主义,鼓吹职业民主化,认为从事法律职业或别的职业不需要经过高深的教育,谁都可以干,谁都有权利干。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他们进行了一些改革,注意培养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要制定《立法法》老百姓大都是通过打官司来关注和认识法律的。官司输了,怨自己找错了律师、怨法官判决不公。出于对法律的信任,他们很少意识到有时候是法律或法规本身出了问题。有这样一个案例:在郑州,  相似文献   

12.
普陀法院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法官,他们在社区内“坐堂问案”,定期定点解答居民们在法律上的疑惑;他们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专业培训,指导他们以法律为依据调处邻里关系;他们在纠纷的第一线运用调解技巧帮助当事人解开心结,定纷止争。他们就是把纠纷化解在基层的社区法官.  相似文献   

13.
子非 《楚天主人》2012,(9):28-30
他们遍布网络的各个角落,他们的人数难以计量。他们在网上时聚时散,像农民工一样接受打包业务,靠注水发帖获取报酬。他们当中有商业策划者,也有伪装民意、打击竞争对手的非法牟利者。他们是"网络水军",一个随网络发展而生成的新职业。凤姐、犀利哥、小月月、贾君鹏、封杀王老吉事件、3Q大战热闹的网络事件背后,都会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的行为因为具有隐秘和不可控性,常被指向法律和道德的禁区。他们的生存壮态如何?面对他们的出格行为,法律又该如何说话?  相似文献   

14.
公安院校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对法律尤其是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的运用是比较多的,他们对法律的熟悉、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办案水平和办案质量。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尽可能地从实践出发,使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不仅掌握法律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而且重点学习与社会上多发案、常见案例有关的法律条文,使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尽快进入角色,依法办案,严格执法,用法律来惩恶扬善,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法律条文本身十分简明,如果教师仅限于在课堂上对现行法条进行分析讲授,只讲教科书上的内容,学生就…  相似文献   

15.
在重庆。活跃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是反映民意的有效渠道.他们还直接参与立法.成为完善法律制度。推动民主法制建设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个电话咨询实录,起初以为是法律方面的咨询,后来发现除了法律,人们更需要一些基本准则的指引,在这个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受伤害的时候想到法律写明的权利,谁来告诉他们那些必须承担的义务呢?  相似文献   

17.
乱弹炒隐私     
何谓“隐私”?隐者,藏而不露;私者,属于个人的东西。所以隐私就是不愿告人或不愿意公开的个人之事。这是人性使然,所以也是一种人权,是受法律保护的。但这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即对大众来说是如此。作为公众人物,不管是官员,还是演艺明星,他们必然要失去一部分隐私。这不是法律不保护他们的权利,而是他们的社会角色要求他们“牺牲”掉一部分“权利”。其中官员私人档案和私人行状的透明性,是为了廉政和公众监督的需要,这也符合法治精神。那么演艺明星呢?人们虽然不能要求他们暴露一切隐私,法律从原则上说也应该保护他们的隐私…  相似文献   

18.
从今年暑假开始,在中学开设《法律常识》课,这是正确的决定。青少年是我们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关系到民族的兴衰。今天的青少年在“十年浩劫”时期,头脑里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法,成了法盲。我们今天要以法治国,就必须教育青少年了解有关法律的基本知识,懂得什么行为是法律所允许的,什么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认识到守法是一个公民的义务,使他们从小具有守法的观念。《大纲》所选的教材能够达到上述要求,是编得比较好的。  相似文献   

19.
法律,对一座城市来说,意味着什么?上海人的回答是:城市之魂!在这个崇尚法治的时代,完善的法律,就意味着进步。而对于1300万上海人民来说,他们早已与法律结下了时代之缘。走进上海这座都市,我们听见了法律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法律制度在各级政府公职人员心中处于什么地位?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尊崇与信仰?人民群众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如何?他们承认法律法规的权威地位吗?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实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反映出我国的法治建设的程度和水平. 目前从上述问题的追问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政府各级公职人员还普遍缺乏法律信仰,宪法和法律的崇高地位还没有在他们心中树立起来,还没有形成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习惯,在社会生活中也还没有形成法治社会的氛围.对全国大众来说,同样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法律制度的认同度不高,通过法律来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遵纪守法的习惯也没有形成.从上下两方面看,我国的法治建设还任重而道远. 翻开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廉政史,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一个触目惊心的现象:那些纷纷落马的各级官员都是熟知我国政策法规的人,为什么知法犯法?为什么法律法规只对下级和百姓起作用?为什么不能实现在法律面前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人人平等?要回答这些问题可以用一句话就够了:他们缺乏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