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度变迁: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社会充分展现了一幅巨大变迁的历史画卷 ,其变迁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本文通过揭示“制度”与“文化”的基本内涵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转型的基本面貌 ,并分析了中国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因。制度变迁是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已有研究大多从家庭视角或消费文化视角探讨节俭行为的塑造过程,却忽略了传统与当代文化话语互动的作用。文章通过对16位“抠组”青年的半结构式访谈,借助“工具箱”理论对文化话语在“抠组”青年建构节俭理解及行为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传统节俭话语与当代多元文化话语共同作为文化资源,参与到“抠组”青年节俭消费的建构过程中。传统与当代话语间存在着融合与背离两种关系,不同关系塑造了不同的节俭理解和行为。研究也为进一步理解转型社会中消费行为的变迁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文化变迁(Culture Change)是文化人类学中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迈进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阻碍,使文化变迁的研究更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所谓文化变迁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任何变更,不论是由于本民族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所引起。”现在大多数文化人类学家都认为在文化和社会系统中,变迁是经常的和不可避免的,于是探索文化变迁是怎样发生的就成为文化变迁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以泰勒和摩尔根为代表的古典进化论认为,文化也和人类本身一样,存在着一个自然进化的过程,只要这个过程不发生阻碍,每一种文化都会通过全世界相同的预定的阶段而进步。与此相反,传播学派却认为,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简述楠升1995年10月28日至31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和中国教会大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和台湾、香港及大陆地区的包括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文...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马路经济”这一现象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制度变迁中影响“马路经济”等各种经济现象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高和曦 《新东方》2009,(3):29-33
文化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几千年来黎族社会的发展就是自身文化不断变迁的过程,因此,文化变迁永远是黎族社会发展的一个主题。20世纪50年代以前,海南岛的五指山中部地区,即当时保亭、乐东、琼中3个县的交界地带(现大部分为五指山市辖区),仍保存着黎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带有浓厚父系家庭公社色彩的“合亩制”。实行“合亩制”的地区被称为“黎族合亩制地区”。  相似文献   

7.
文化涵化作为文化变迁的一种主要形式,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人类学研究论坛上的重要课题之一。关于“涵化”(acculturation)这一学术用语,以三位美国人类学家的界说最具有代表性。早在1936年美国著名人类学家M.J赫斯科维茨就在他和R.雷德菲尔德、R林顿两人合著的《涵化研究备忘录》中对“涵化”下了定义,认为:“涵化”指的是“由个体所组成的而具有不同文化的民族间发生持续的直接接触,从而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形式发生变迁的现象”;在其1938年出版的《涵化:文化接触之研究》一书中,他又重申了这一定义产1953年,R.比尔…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理论中关于社会文化变迁的理论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产生了视角丰富,取向多元的各种理论观点.这些理论在不同时期被应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全球化成为整个世界的变迁趋势的今天,人类学把全球化看作是当代的一种更大时空范围的文化变迁过程,人类学重视地方文化的特异性,重视文化自觉的变迁观可以帮助我们清醒地认识自身文化,找到民族文化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李艳霞 《人民论坛》2020,(4):132-135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是用以分析二战后欧美国家公众价值观变迁的理论命题之一。其核心观点是:经过长期经济繁荣之后,公众价值观发生了由“生存价值观”向“自我表达价值观”的转型。这一转型将引发一系列社会现象,如经济要素对个人幸福感作用的边际效用递减,公众在社会各领域态度和行为的“个性嵌入”,期望多元、政府“超载”和“批判性公民”的出现,等等。在理论层面,以“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变迁理论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力图证明文化可以作为独立变量影响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应当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0.
陈改桃 《前沿》2009,(8):134-135
以蒙古族的典型风俗“那达幕”为例透视“草原文化”“天人合一”精神内涵的变迁:从起源意义上讲,宗教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是“那达慕”内涵的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涵;从现实意义来看,抽象(科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是“那达慕”内涵的草原文化精神内涵。所以以科学理性代替宗教信仰体现了草原民族的进步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草原文化内涵的变迁。但这种进步和变迁能否保证草原原生生态的维持?从这个角度看,如何建立科学意义上自觉自愿的“天人合一”的现代草原文化,成为保护草原生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胡美术 《前沿》2010,(7):167-171
文化变迁是一个常量,其变迁的动力由内外因中多方因素的合力构成。经济转型从外围破坏了文化生存相对稳定的环境而构建了新的文化变迁环境,加剧了文化变迁。将文化置于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研究,以历史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为依托,可以更清晰地理清文化变迁的动因与规律。在经济转型视角下探讨蓝靛瑶历史上传统纺织文化的变迁动因,为新时期经济转型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积累研究个案。  相似文献   

12.
乔成家 《前进》2003,(1):40-41
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曲沃县以实际行动积极贯彻落实这一精神,深入实施“文化立县”战略。推动思想观念创新我们采取召开“文化立县”研讨会的方式,在全县范围内发起了深入广泛的实施“文化立县”战略的讨论,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理论研究课题组,对“文化立县”进行专题研究,并以县报上连续刊载理论研究文章和县电视台上开办…  相似文献   

13.
发展旅游以来,德夯苗寨禁忌文化变迁表现出了层次性和阶段性,既有变迁,也有固守。影响禁忌文化固守的原因有旅游发展中的民族意识、传统社会结构和旅游参与度。在研究文化的变化发展中,应加强文化固守相关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胡艳华 《前沿》2013,(21):145-151
本文就20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研究的代表作进行梳理,追溯其研究特点、范式困境及未来可能拓展的方向。该研究主要有三个特点:在研究主题上侧重于中国农村政治、经济变迁,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变迁研究;在分析框架上多秉承“国家与社会”的西方范式;在理论和概念选择上有“概念化”和“内卷化”倾向。困境在于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研究没有形成本土的研究范式,最终落入西方范式的窠臼并产生路径依赖,应从范式本身的悖论来反思社会变迁研究。未来可能拓展的方向是从不变中研究变化,寻找研究的共同基础;同时关注农村社会变迁的派生性影响;全球化给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也可能是未来的议题。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对现代化运动的抗拒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这并不等于说现代化运动应与传统文化一刀两断。因为传统文化自身存在着历史延续和适应变迁的问题,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也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变迁的过程。这种延续和变迁,即是人们常说的“创造性转化”。这种“创造性转化”使得传统文化从对现代化运动的抗拒转为对现代化运动的顺应和促进。所以,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重构,乃至为重要。李明华博士的新著《时代演进与价值选择——中国价值观探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即是对这一问题的具体研究,作者从研究中国价值观入手,深入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说到“学术传统”,一般人多易将其笼统理解为古代形成的文化统绪或学术规范。但实际上,这只是事实的一个方面。应当看到,“学术传统”本身并非凝固不变之物,而是一种处于不断积累和新陈代谢之中的文化现象。在长期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它既汇聚了各时代文化的沉淀物,也...  相似文献   

17.
“屌丝文化”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和精神气质,透视了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屌丝”称谓放大为自我审视的精神符码,其传播具有庶民叙事的特征,网络亚文化由下而上的“话语革命”方式表达话语权的获取与崛起。“屌丝文化”是自嘲中的解构与身份认同中的建构。它意味着青年草根阶层或弱势群体更多地获得了诠释自己生活的角度与权利。“屌丝文化”所反映的集体焦虑,折射了社会内在的深层次问题。其代表的自嘲韵味是解构文化中的快感和胜利,这和“阿Q精神”有着内在传承性,网上的“愤青”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屌丝”。“虐骂”和“求虐”心理是“屌丝文化”集体喷射的快感。  相似文献   

18.
1992年12月21日至22日,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组织召开了一次“民族文化学”理论讨论会,来自云南省几所主要高校、省社科院、出版社、报社以及其他一些研究机构的近四十名专家学者汇聚在一起,对“民族文化学”的理论、体系、对象,内涵、方法等进行了深入、广泛和热烈的讨论,彼此交流了看法。“中心”主任张文勋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心”所承担的“八·五”省级重点学科“文化学—云南地方民族文化”的一些情况。接着他就这次讨论会的内容、目的和意义作了充分的说明。在谈到民族文化学时,张文勋教授说,文化学的内容比较广泛,它包括对象、范畴、方法诸多问题,具体说来,文化的起源、性质、形态、构成、功能、文化交流和文化变迁等都在研究的范围;文化学研究的对象还应包括分门别类的研究,诸如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语言、道德、宗教等文化现象。另外,文化学还应包括以区域为单位进行研究的区域文化和以具体的民族为单位进行研究的民族文化。张文勋教授特意指出,我们所要建立的民族文化学应主要是以云南地方民族文化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其中重点应当放在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上。关于民族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一些与会学者主张应研究各个民族的文化现象,并认为,一门学科的建  相似文献   

19.
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这场改革使封建国家的赋税制度乃至整个财政分配制度发生了历史性转折。关于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和利弊.千百年来众说纷坛。但作者认为,古今学者主要从历史、文化、生产力等方面进行讨论,却忽略了制度因素,没有系统地分析制度变迁的供给和需求、成本和收益,其结果难以让人完全信服。反观西方,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创立了制度变迁理论对西方的经济史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所以本文的目的在于尝试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中唐赋税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郭佩文 《前沿》2014,(21):70-71
制度在变迁中普遍存在一个这样的问题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旧制度的缺陷,但是在新制度取代旧制度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缓慢甚至停滞、倒退的情况,使得旧制度难以被改变,新制度难以顺利实施呢?为了更深刻地了解这个问题,进一步地探索其背后的原因,本文选取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和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归纳出他们关于制度变迁中的“制度惰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