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精英是乡村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它的存在影响着乡村社会的治理和建设。乡村精英流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引发了很多的研究与思考。当前,乡村精英流动已进入一种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时代,乡村社会中乡村精英的缺失是影响乡村建设和治理的突出因素。笔者将乡村精英参与缺乏的乡村社会称为"后乡村精英"时代,着力探讨这种状态对乡村建设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2.
王红梅 《党建》2013,(2):49-49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徐特立先生认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然而,在全球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文化中熟悉的乡土气息正日渐稀薄。随之而来就是文化的妄自菲薄。有些国内动漫学着日本人的《奥特曼》、美国人的《变形金刚》,炮制出大量的"铠甲战士"、"机甲勇士"互相仇杀,拯救地球,  相似文献   

3.
集市变迁与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初级市场的乡村集市,历史上多为自然形成.依靠市场社区自身的力量维持运转,远离国家的权力支配.随着现代国家的出现,国家权力的触角开始向乡土社会渗透.自然不会放过对乡村集市的控驭.建国后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为掌控资源,借助统购统销制度和人民公社体制全面介入农村集市,历史上的自治市场成为国家汲取资源的中介,服从于国家统合乡村社会的目标.改革开放后农村集市的发展使得市场社会内生力量兴起并逐渐约束政府的行为.国家对集市的绝对控制让位于规则制定和秩序引导,从而对乡土社会的整合由国家的单向强制整合逐步走向国家整合与市场社会自我整合的互构.  相似文献   

4.
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乡村治理与民族规则习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价值理念等都已经或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社会更是面临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这样的多重社会转型的影响。社会管理体制首要面对的是这些转型对社会个体、社会组织以及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冲击以及负面影响.原有的依据国家法律统管一切的社会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现实要求。要维护社会的和谐,创新社会管理,并为乡村社会的发展提供制度化条件,必须充分运用根生于乡土社会的民族规则习惯,将其中积极的因素与国家法律相互配合,共同建构丰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理论,构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叙写乡村生活,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但无论是古代乡村题材的作品,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兴起的"乡土小说",还是五六十年代以赵树理、周立波等为代表的"民族化、大众化"的乡村叙事,八十年代"知青作家"的农村生活表现,总免不了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和思想感情观照乡村。  相似文献   

6.
马梅 《理论导报》2022,(3):38-38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乡村社会,村庄边界封闭,农民流动少,内生规则和机制维系着社会的秩序,乡村治理稳定而有序。然而,随着现代国家建设的快速推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加速流动,乡村原有的价值观念、社会认同和行为模式发生了巨变,乡村社会的经济基础、价值基础、政策基础都在改变,这些对乡村治理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导致原有的乡村治理体系难以适应治理基础的变迁,以至于出现了各种不适应现象和治理困境。乡村社会要适应这种巨变,必须立足于人口流动的现实,从价值培育、治权塑造及机制创新等层面,挖掘乡土社会内生资源,融合国家治理的目标和方式,构建起与转型乡村社会相适应的新型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杨刚 《当代贵州》2017,(3):44-45
"村两委+乡贤会"模式创新和丰富基层社会治理,弘扬中华民族反哺桑梓的传统美德,激发游子回报故土热情。乡贤会是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社会组织。早在2014年,铜仁市印江自治县就已在全县开展"村两委+乡贤会"乡村治理模式试点工作。通过试点,这一模式逐渐成熟,于2016年3月在铜仁市全面推行。"乡贤在村子里地位较高,村民听得进他们的意见,可以起到弥合社会分歧的作用,有利于农民、农村顺利融入现代化进程,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  相似文献   

9.
秩序与整合:村落多元公共空间的型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落多元公共空间具有强化地方认同、整合地方秩序的功能。近百年来的乡村社会变迁表明,乡土多元公共空间正在经历着结构转型。乡村社会结构从原有的民众、乡绅和国家的三元关系演变成国家与农户之间的二元关系,意味着原有乡土公共空间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传统治理权威的消亡。人民公社时期建立政治性社区的公共空间,是一种全能主义的治理方式,政治性社区对村落内生多元公共空间政治意识形态和组织结构的改造替代了地方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乡土公共空间急需从国家与乡土内部的糅合中发育出新型的公共空间,以维系乡土社会的整合和秩序。  相似文献   

10.
人情关系与乡村社会秩序具有同构性,二者都是以“私序”来维持“公序”。在市场化的冲击下,维系人情关系与乡村社会秩序的共同信念出现了解体,在乡村社会中则表现为人情关系的“脱嵌”以及对乡村社会秩序重建的需求。在区分了市场化带来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后,认为市场化是乡村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最后从共同信念的树立、乡村社会组织建设以及行为规范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重建乡村社会秩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乡土小说叹惋于乡土社会源于儒家文化价值的"贞操、伦常、耻感"等观念的崩解与失落,进而从依托亲情佑护人性的纯良、发掘民俗文化的价值教化功能、"民本"观念与乡土社会现代民主实践的融会等方面,展开了将儒家文化引入乡土价值重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胡忠雄 《新湘评论》2014,(20):13-15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两型不两型,重点在农村"。益阳作为农业大市,在"两型"视域下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更应突出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乡土文化繁荣、公共服务健全、农民生活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3.
乡土社会视野的法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玉豪 《求实》2003,(2):60-63
中国乡土社会的法治进程有别于城市的法治进程 ,在乡土秩序还深深影响每一个乡民行为选择的背景下 ,采取政府推进、自上而下的“乡村法治化”运动并没有取得实效 ,“下乡法律”被乡土秩序重新解读 ,维系乡土社会的规则仍被现代法律视为落后的调整方式因而需要取代的乡土秩序。换个视角 ,承认乡土秩序的有效性转而采取政府推进与社会演进相结合的法治道路 ,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贵州乡村旅游资源丰富,545个中国传统村落,213个中国民族特色村寨,蕴藏着最有特色的民族建筑、最多彩的民族歌舞、最绚丽的民族服饰以及宁静的乡土生活,成为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坚实基础。随着贵州交通的跨越式发展,乡村旅游被推进大众的视野,并在旅游复苏、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曰益增长,彰显出独特地位。可以说,乡村旅游的一头是传统生活,一头是现代文明,如何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将两者兼容并蓄,本刊特邀请嘉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如何扭转乡村衰败的趋势,重塑乡风文明体系,成为新时代的重大命题。关中农村的自乐班组织,有着自主性、灵活性、公益性的特征,它在精英动员支持下迅速发展又因成员分化而衰落、重生。积极的组织成员、广泛的地域社会支持和乡土文化成为自乐班发展的动力机制。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民间文化自组织——自乐班发挥着繁荣乡村文化、塑造文明乡风、整合乡土社会的积极功能,有效遏制了乡村衰落趋势。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加大培育民间文化自组织,通过文化涵养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6.
潘岚 《红岩春秋》2010,(4):35-39
小说《红岩》出版后,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人们争相诵读。而小说塑造的"疯老头"华子良的形象,无疑是极富传奇色彩、为读者所津津乐道的人物之一。华子良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自然源于作者的呕心沥血,更来自生活原型—韩子栋的传奇经历。  相似文献   

17.
郑刚 《学习月刊》2014,(22):113-114
2013年以来,巴东县抢抓"全国社会扶贫创新协作试点县"机遇,成功实施"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项目,实现县乡村便民服务一体化、信息化、标准化,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办事难和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玉环县龙溪乡基层党组织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实践无疑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视角,它将优质服务群众、有序协调利益、诚心关怀社会、正确化解矛盾作为其功能转换的首选目标,积极推进以权利保障与民生建设为导向的社会管理机制建设,并形成了农村社会管理新格局。且这种深深根植于乡土社会的本土化累积,必将为中国乡村善治之路提供实践样本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乡村文化治理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寻求乡村文化治理的路径,需要挖掘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当代价值,关注植根于乡土社会的乡村文化,分析乡村治理主体间的关系。协同治理理论和文化生态系统理论为乡村文化协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主要表现为治理目标的协同,治理内容的协同,治理主体的协同与治理路径的协同。  相似文献   

20.
优秀农耕文化积淀了我国上千年乡土社会的智慧和经验,对当前乡村社会治理仍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及社会效益。把优秀农耕文化嵌入乡村社会治理,不仅能凝聚乡民情感、指导农业生产、丰富乡村精神生活、塑造文明乡风、推进乡村社会德治,还有利于巩固乡村社会治理的心理基础,塑造社会价值共同体,聚合多元社会力量,达成乡村社会善治目标。为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以城乡融合为视角,以治理有效为目标,以"三治"融合为框架,厘清农耕文化嵌入乡村社会治理的理论逻辑,勾画深度嵌入的图景,化解有机嵌入的障碍,构建高效嵌入路径,这既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建设的需要,也是乡村社会德治能力提升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