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胡耀邦在邓小平等老同志支持下,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组织和领导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统一战线政策,为加强我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的合作,建立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一、平反冤假...  相似文献   

2.
很多人都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胡耀邦做了两件大好事,一件是他发动和组织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另一件则是他以非凡的胆略和勇气,组织和领导了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为千百万遭受迫害和受到株连的老干部、知识分子和普通群众洗雪冤屈,让他们重新回到人民的队伍中来。戴煌先生洋洋30万字的大作《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就是从1977年到80年代初,胡耀邦为千  相似文献   

3.
深情在沃土     
父亲在“文革”中被害已经十一年了,我只是~名普通的大学生、现役军官,胡耀邦部长对我父亲冤案的平反过程这么重视,对我因父亲落实政策受到的株连这么关心,办事效率如此惊人,真是让我感动和钦佩!  相似文献   

4.
《民主与科学》2013,(2):2-5
经历过从"十年动乱"到改革开放岁月的人们,都不会忘记"拨乱反正"那个重要时期。十年浩劫之后,积案如山,积重难返。面对步履维艰、阻力重重的复杂局面,胡耀邦同志在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下,以非凡的革命胆略和勇气,坚决地组织与领导了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的工作。他把拨乱反正、落实各项政策的工作归结为四个字:人心为上。据中央信访部门统计,自1979年至1985年的6年时间里,胡耀邦同志共批阅人民来信2000多封。从批语中可以看到他对受冤同志深切同情,对工作的进度心急如焚;也看到他对冤案制造者的无比愤怒。由于耀邦同志对信访工作的高度重视,他批阅的信件,基本上都得到了落实。后来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不会像亲历者那样,能够在当年"平反"这两个字后面读到那么多的沧桑,那么多的血泪,那么多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正是各项政策的落实,使广大干部群众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相信了正义的力量,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恢复,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和希望。这是理想和信念的基石,是比任何空洞的说教和口号都强百倍的凝聚人心的力量。这是一笔沉甸甸的宝贵财富。"以史为鉴,可知得失"。在所有历史中,最鲜活的莫过于今天大多数中国人曾经亲身走过来的那一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胡耀邦同志当年为信访工作废寝忘食、日夜操劳,在自己的寝室接待上访群众,早晨边喝粥边与上访群众交谈的场景,至今仍为人们所感怀,也与那些漠视群众疾苦,拖延不作为,堵截上访群众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进行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反思。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什么是人民的公务员,昨天、今天、明天,时间都在鉴别和检验。  相似文献   

5.
戴煌的《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一文洋洋数万言,连载于今年1至4月的《南方周末》。它以丰富、翔实的材料向我们描述了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那几年,胡耀邦同志所做的两件大事:一件是破“两个凡是”,立“真理标准”;一件是平反一切冤假错案。这两件事紧密相连,互为因果。过去我们对这两件事的大体脉络和它的重大意义虽也有所认知,但时过近20年,今天详读戴文仍有别开生面、惊心动魄之感。  相似文献   

6.
“文革”结束后,胡耀邦同志的一大历史功绩是:以非凡的胆略和勇气,组织和领导了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的大量工作,使大批受到迫害的老干部重新走上领导岗位,使其他大批蒙受冤屈和迫害的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胡耀邦同志开创了一个拨乱反正的时期,为党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相似文献   

7.
新书信息     
《小康》2016,(3)
正《胡耀邦(1915-1989)》张黎群张定严如平唐非李公天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定价:198.00元本书由亲历者再现总结了胡耀邦从投身革命,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团中央工作和地方工作,到组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平反冤假错案,再到积极参与制定中央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直至去世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相似文献   

8.
沈宝祥 《同舟共进》2009,(12):44-46
【胡耀邦旗帜鲜明地批评"新老个人迷信"】 前面讲到,胡耀邦要求我们宣传华国锋的思想观点和主张,但他明确提出:对领袖,可以引他的思想、方针政策,加副词的办法我一般不主张,歌颂的词可以不要。这表明,胡耀邦是反对搞个人迷信那一套的,对华国锋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9.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为马寅初老先生人口论平反以来,一直就存在着对马老那个时代人口数量激增以及马老人口观的误读误解,比如当年媒体对马老平反概括最流行的一句“错批一人,多增三亿”;再比如,把马老的人口观与严格控制人口数量论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10.
要管理今天的高技能专业人士需要有特殊的技巧——并不是你可能会想到的那些技巧。经常,有些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比你更为了解。那么,你该怎样去管理对自己的工作比你了解更多的人呢?  相似文献   

11.
曾东萍 《同舟共进》2010,(12):25-26
《同舟共进》:“人们在歧视我们,我们何不到人群广众中去,要吃大餐饭,要挤公共车,要进电影院。甚至对着那些歧视者偏去摸他们的手脸,对他们打哈欠、吐唾沫。那么,我们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们就和我们是一样的人了!”这是患乙肝的作家贾平凹在他的散文《人病》中表达的对“排斥感”的抗争。  相似文献   

12.
我不大去读现在的小说.也不大愿看那些插播广告多得使人心烦的电视连续剧。只是在同事们的一再推荐和啧啧称道下.才去打开据说是在商海打拼、而且从未写过小说的人所写的长篇——《亮剑》。一读之下,掩卷不能.我着实波篇中的主人公李云龙和他团队的那些刚烈烈,气昂昂.嗷嗷叫的群体形象所吸引、所震撼、所鼓舞。  相似文献   

13.
近读满妹所著《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对胡耀邦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感佩不已。胡耀邦视察期间要去看的地方,往往不是别人预先安排好的“样板”,而是他出其不意提出的去处。1984年除夕夜,当南宁的鞭炮满城爆响时,胡耀邦突然起身要去附近农村看看。广西的同志安排他去  相似文献   

14.
按我的理解,“精神支柱”与理想、信念大约是一回事,都是对某一种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体现在行动上,则是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去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去开拓、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除了那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除了那些物欲横流的“金钱拜物教”,人都有自己精神的追求和向往,或叫心愿,或叫理想,因而也都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5.
胡耀邦会见巴金 1981年10月13日,时年七十七岁的巴金老人从法国参加国际笔会回国。刚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不久的胡耀邦在中南海勤政殿会见并宴请了巴老。在座的还有张光年、朱子奇、周巍峙、贺敬之等人。作家吴泰昌所著《我亲历的巴金往事》中披露,巴老说,那一次他出国回来,刚到北京.耀邦同志就特地把他请到中南海,无拘无束地谈了一个多小时.涉及到的话题很多,交谈得也很畅爽。  相似文献   

16.
陆定一多年主管党和国家的宣传舆论,位高权重,但在今人心目中的形象反不如他当年的副手胡乔木、周扬等人清晰,这可能与他不像胡、周两位个性鲜明且常以个人名义发表文章有关,也可能与他在平反后没有担任实际领导职务有关。据陆定一本人说:“当时中央要我再去担任中宣部长,或者主持中央党校的工作,我已经七十三岁了,孔夫子就是这个岁数死的,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不能再去担任这些职务。应当让年轻人来干。”(陈清泉、宋广渭《陆定一传》,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这位“文革”前的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复出后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位置或许没之前那么重要,但晚年陆定一思想解放,敢说实话,为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17.
新书推介     
《当代广西》2006,(2):59-59
本书由胡耀邦的女儿满妹撰写,主要笔墨集中于从1976年到胡耀邦去世前的这段时期。作者以女儿的视角,翔实地记述了父亲最后的日子,披露了许多不为常人所知的胡耀邦作为普通人的生动一面,那些家长里短的细微小事,在满妹女性细腻、温婉的叙述中一一道出。作品蕴积多  相似文献   

18.
尤祖丹 《台声》2013,(9):96-97
而那些关于他亲历的那些事、那些人已然安静地收藏在那些厚繁的笔记中,等待后人去发现那其中的精彩与感动。  相似文献   

19.
有一部电视剧叫《大生活》,好几个台都播过,收视率虽不如眼下那些谍战剧和献礼剧那么火爆.咂摸起来却也有滋有味。现如今的生活容易让人焦虑,用郭德纲的话说是好多人都觉得自己还闷在蛋壳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却找不着破壳的出口,所以心急得一塌糊涂。而《大生活》的男主人公却拿一口四川话慢悠悠地说:哪有那么复杂,生活嘛.就是生下来,活下去。  相似文献   

20.
此身坎坷此志不移1983年春,我和王淮冰、姚北桦等同志赴京参加《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纪念45周年暨史学会成立盛会。会后,我应邀赴宣化去拜访“日记罪”喜获平反的赵梦华夫妇。北桦听淮冰讲起我的《日记何罪》发表后使一些人获得平反的故事,很感兴趣,并与《新观察》杂志编者谈起此事,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