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珂  连品洁  张希  刘佳 《创造》2014,(4):24-25
正诱导消费、非法一日游等乱象变着花样重现市场。管不住、理还乱,根结在哪儿?《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自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至今已近半年,零负团费、强制购物、虚假宣传等"出游陷阱"曾一度销声匿迹。然而,随着全国旅游旺季的到来,诱导消费、非法一日游等乱象也变着花样重现市场,管不住、理还乱,根结在哪儿?要警惕哪些旅游顽疾变戏法?记者近日展开调查。  相似文献   

2.
消费者的相对弱势地位使其在网络消费过程中经常遭受一些诸如网络消费诱导、网络虚假宣传、网络诈骗、网络物流侵权等新的侵权形式,消费维权遭遇取证困难、申诉无门、维权程序复杂、格式合同、电子支付风险等难点。因此,可在目前相关立法、司法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网络消费侵权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刘洪斌等4位在全国各地方电视台频频露脸的"专家"、"神医",被曝光为"表演艺术家",一时间,医药产品虚假宣传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当网络成为虚假医疗广告的重灾区,人们已然提高了警惕性。只是,骗子手段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虚假医疗广告虽已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无奈的是,即便如此,光天化日之下,它仍然在满街流窜,甚至顶风作案。虚假医疗广告因何存在?根源在哪儿?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诚信缺失行为及原因目前,我国在社会经济方面的诚信缺失行为主要有:经济合同失效、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现象严重,投、融资欺诈、企业虚假报表、虚假包装上市、股市暗箱操作、虚假宣传等等。这些失信行为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导致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坏车挤垮好车"的逆淘汰现象,损害了民众的利益,影响其消费欲望、消费预期和投资热情,也干扰了各类市场(包括生产要素市场)的健康生成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出现失信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是由亚当·斯密所说的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本能决定的。一  相似文献   

5.
对于香港回归以来的一系列政治行动体现出的虚假"本土意识",本文梳理了影响这种本土意识运行机制的三个结构性因素:超级地租、产业结构变动和高等教育文化资本通胀。香港青年的生存状态造成了其本土意识的极端化与政治化,但是这种意识存在内在矛盾。随着"港版国安法"的落实,本文建议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香港特区政府从继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重视民调数据积累和宣传、关注青年发展空间及高等教育改革、占领海外新媒体宣传阵地等四个方面作为未来应对香港青年问题的主要关注点。  相似文献   

6.
不良思想观念的袭染、对虚假需要疏于防范、理想信念缺失等,是当代年轻人"经济情商"不足的思想根源。解决年轻人"经济情商"不足问题,重在对症下药。应着力改变社会不良的消费风气、加强对消费领域的理论问题研究,以有效推动年轻人"经济情商"的尽快提升。  相似文献   

7.
杨涛 《人民政坛》2012,(11):42-42
近日,不少人投诉花了更多的钱买了"更快"的宽带,但网速却并没有真的快起来。有关报道指出,国内超半数用户实际宽带下载速率低于运营商宣传的名义宽带速率,中国的宽带是"假宽带"。宽带不宽,假宽带一类的问题,并不是什么新闻,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成为焦点。这种假宽带,明显是一种欺诈行为。它首先涉嫌扰乱价格市场。价格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  相似文献   

8.
视点     
《公民导刊》2013,(10):9-9
<正>虽有政策明令禁止医院向产妇推销、宣传奶粉产品,但在利益驱使下,该规定却形同虚设,催生了奶粉企业和医院医生的利益勾结和寻租腐败。国人的"奶粉崇拜"带来了非理性的奶粉过度消费,如果这样的崇拜继续蔓延下去,那么,"第一口奶"的医疗腐败也将很难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商品及服务市场的放开与搞活,使一些与促销有关的商业宣传活动日益增多。其中多数的宣传行为是客观的和符合实际的,但也存在少数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对此,我们必须要从法律的角度去深刻认识并加以禁止,以更好地净化商业经营环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的法律特征 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它方法对商品或者服务内容作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虚假宣传,导致客户和消费者误解的行为,其在法律上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特征:(1)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主体,即  相似文献   

10.
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家长从“东奔西跑”带娃上课中解脱出来,尝到了线上教育的甜头,线上教育获得井喷式发展。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除了头部教培机构加速占领市场,不少中小型教培机构也加入线上教育大军。然而,红火发展的背后,部分机构频频出现“诱导消费”“师资存疑”“虚假宣传”等乱象,不同程度上扰乱了在线教育市场。  相似文献   

11.
朱奕 《北京观察》2003,(11):58-61
2003年为“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年。调查证明,目前消费者的消费环境还有许多问题,其中食品、家装、建材、商品房、金融、保险、药品、旅游、中介服务、电信及水、电、气等公用服务行业存在的问题尤为严重。食物中毒等“进口”关失守食品问题事关消费者的安全、健康。然而在当前食品消费市场中,各种假冒伪劣、虚假宣传、违规促销随处可见,短斤少两、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消费者仍然难以放心消费,亟需加以整顿、治理和规范。例如:1、消费者反映,市场上出现了如下“制假”手法:把豆腐丝经牛油浸泡后当成牛肉丝卖;或在葡萄酒中加入糖、色素、香精、橡木素等添加物,或用进口“垃圾酒”及各种  相似文献   

12.
群言堂     
王厚明:党内批评须"打假"现实工作生活中,党员干部敢说真话、较真碰硬的少了,随声附和、明哲保身的多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存在虚假批评的问题,这一传统作风虚化弱化的倾向需要引起重视,更需要"打假"。"打假"还要有务实举措,如在批评前可组织群众测评并反馈公示,使问题见底见光;批评中发放个人工作总结和实绩评估,让成员充分了解,客观定论;  相似文献   

13.
<正>"泛假心理"是一种畸形心态,其特征是以消极悲观的态度看待虚假现象的存在,并接受关于虚假现象的炒作与张扬,把属于某一领域、某一局部的虚假问题泛化为社会的普遍现象,进而用怀疑一切的思维定势去研究市场、观察生活,使社会管理领域弥散着一种诚信缺失和信任危机。"泛假心理"的存在不仅危害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而且严重吞噬着部分社会成员的道德良知,使人们在善恶、  相似文献   

14.
要有效遏制"泛假心理"的传播与扩散,抑制虚假现象的滋生与蔓延,作为社会事务管理者、社会风尚引领者的领导干部必须注意检审自己言行的诚信度和公信力,带头塑造身正影直的良好形象"泛假心理"是时下流行的一种畸形心态。其特征是,以消极悲观的态度看待虚假现象的存在,并接受关于虚假现象的炒作,把属于某一局部的虚假问题泛化为社会的普遍现象,进而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消费环境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环境的内涵如何界定 ,目前理论界没有统一的说法。从中消协对消费环境的定义和重点关注的五大问题 (假冒伪劣、价格欺诈、格式条款、虚假宣传、强制交易 )来看 ,它更多地主要是指法律环境。市场经济从它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要求来说是消费者主权的经济。消费者基本权利的保护 ,消费者拥有的消费品的财产权利的不可侵犯等 ,都是目前立法、执法的薄弱环节。何况 ,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 ,技术的发展 ,消费者的市场权力的相对弱小 ,也迫切要求有一个崇尚消费 ,鼓励消费的法律环境[1] 。因此本文主要从法律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一、立法 :完善消…  相似文献   

16.
正老年人普遍对集资诈骗认知不足,当一些机构打着"养老"名义,采取欺骗诱导、虚假违规宣传等方式,诱骗其将养老钱投入所谓高额回报项目后,不少老年人最终血本无归。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家庭养老负担越来越重,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让收入条件一般的老人陷入养老恐慌,迫切寻求养老保障。而老年人普遍对集资诈骗认知不足,当一些机构打着"养  相似文献   

17.
侯竹英 《乡音》2011,(10):24
倡导绿色消费,对于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提高生命质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发展倡导绿色消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现在人们对绿色消费的思想认识还没有到位,许多产品在管理机制上存在缺失,不少企业、商场和门店没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建议:1.加强宣传。以群众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为全面推广普及绿色消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工商、质检、环保等有关部门,要定期上街宣传,印制宣传手册,宣传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有关企业要及时、客观地对自己的绿色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现将《广告管理暂行条例》发给你们,望贯彻执行。近年来,广告在促进生产、扩大流通、指导消费、活跃经济、方便人民生活以及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广告工作无章可循,经营广告的单位各自为政,在广告内容、广告设计和广告经营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混乱现象。有的广告内容虚假,欺骗群众;有的经营单位有时单纯为了赚钱,在宣传某些商品特别  相似文献   

19.
由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为传统戏曲艺术成功走进校园提供了借鉴之路.在"审美视觉化"和媒介充斥的多元文化消费时代,戏曲艺术进校园,应精选剧目以契合青年接受心理;分析青年审美风尚以在改编中注入现代元素;重视宣传以架起戏--众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公开性是该罪认定上的难点,也是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其中的相关问题应得到进一步明确。首先,公开性的本质是宣传对象的不特定性,即针对不特定多数的人进行宣传。其次,公开性与社会性存在交集和重叠,同时也各具独立价值。第三,在口头传播的性质认定上,应区分是否为集资人授意及集资人对集资信息的扩散持何种心态。第四,公开性不以虚假宣传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