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一条为制止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的欺诈消费者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欺诈消费者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或者服务中,采...  相似文献   

2.
立法     
《人民政坛》2013,(5):4-4
我国拟规定消费者被欺诈将获3倍赔偿 据中广网北京4月23日电,23日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加大对欺诈行为的惩罚力度。草案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收服务费用的两倍。”这比现行法律的规定提高了一倍。  相似文献   

3.
广告,是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已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宣传方式,它是连结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桥梁。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各国非常重视对广告业的管理。虽然各国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但大多数国家在管理方式上是基本一  相似文献   

4.
一、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做好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商业贿赂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而采用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行为。商业贿赂破坏市场秩序,影响投资环境,增加企业成本,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毒化社会风气,腐蚀干部和企业人员,危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切齿痛恨的社会公害,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坚决予以治理。商业贿赂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搞得早,在这方面有一套成熟的制度和经验。如北欧一些国家将公民的诚信记录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电视购物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卫东  孙韡 《前沿》2009,(9):59-63
电视购物是目前消费者投诉的热点问题,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电视购物广告在性质上属于要约,广告内容是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购物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主要包括:虚假宣传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名人代言虚假电视购物广告的法律责任,售后服务的法律保障,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以及市场准入与监管等五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范磊 《协商论坛》2007,(10):52-52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相似文献   

7.
《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已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1996年3月15日起施行。第一条为制止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的欺诈消费者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  相似文献   

8.
政务了望     
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紧急通知严禁商家假借抗震救灾名义搞促销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发发紧急通知,严禁商家利用广大群众关心震区重建、踊跃捐款捐物的时机,假借抗震救灾、为灾区人民祈福等名义,搞虚假宣传,违法违规开展商品促销活动。通知要求,地方各级商务、工商部门要会同有关单位,迅速组织专项检查,严厉查处通过虚假宣传、虚构赈灾募捐事由,搞虚假打折、促销等欺诈行为,严防不法分子利用抗震救灾骗取钱财、坑害广大消费者。规范义卖募捐、按比例捐赠营业额等行为,对于已发生的要督促商  相似文献   

9.
近年,随着打假活动的深入开展,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不法行为有所收敛,但年复一年的打假行动并未能从根本上杜绝农资坑农害农现象的存在。每到备耕时节,一些不法商贩或者生产、销售过期及国家明令禁用的农资,或者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或者利用广告手段对农资的质量、服务、功效、适用范围等作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给农民造成难以估算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正>明明已经发现网购的商品与宣传效果不符,却苦于卖家种种退换货条件而退货无门、自认倒霉的消费者不在少数。而家住河池城区的陈小姐则以虚假宣传、构成欺诈为由,将其网购交易的卖家诉至法院,要求卖家退还货款并给予3倍赔偿,成为河池市消费者状告电商虚假宣传第一人。2月23日,在河池市金城江区人民法院的调解下,陈小姐与卖家达成调解协议,获得3倍赔偿。陈小姐由于长期坐班颈椎酸痛,患上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时间     
《新东方》2003,(Z1)
2003年1月1日 上海正式确立商品召回制度 据东方电视台报道,上海将实行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新条例有三大亮点最引入注目。 一是首次将消费者个人隐私列入保护范畴,即经营者未经授权不得向第三者披露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二是该条例正式确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商品召回制度;三是规定了消费者获取精神赔偿的4种情况。其中“召回制度”条例规定,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即使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仍然可能对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应当立即中止、停止出售该商品或者停止提供该服务;商品已售出的,应当采取紧急措施告知消费者,并召回该商品进行修理、更换或者销毁。  相似文献   

12.
姚彩霞 《前沿》2003,(4):109-110
广告包括商业广告和非商业广告 ,根据《广告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 :“本法所称广告 ,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者承担费用 ,通过一定形式和媒介直接或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本文所称广告即为商业广告。广告的本义在于广而告之 ,其直接目的在于使尽可能多的人知悉广告内容 ,其直接结果是将人们置于一个广告无所不在的社会环境。因此商业广告是商家竞争的重要的手段。从电视台黄金时间的广告大战可见一斑。真实、合法的广告对于商家推销其产品或服务 ,对于消费者选择商品或服务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而虚假、违…  相似文献   

13.
正10月13日,中消协宣布启动2016年"双11"网购商品价格及服务体验式调查活动。中消协表示,将详细监测相关商品在2016年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期间价格变化,具体体验送货服务情况及无理由退货情况,并重点测评相关商品质量状况等。希望电商平台及相关经营者,不做虚假宣传,不搞价格误导,严守"七日无理由退货"等规定。近年来,双十一俨然成为了消费者的购物狂欢节。但在热闹的表象之下,"先涨后降、明降暗升、虚假折扣"等价格陷阱却让人防不胜防,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一份关于"双十一"网购最担心问  相似文献   

14.
在司法实践中,消费者状告经营者践行"假一赔十"承诺引起的伪劣产品诉讼屡见报端。从裁判结果看,有认为消费者诉求有理,判决要求经营者履行"假一赔十"承诺的,但也有认为"假一赔十"承诺明显属于违约金过分高于实际损失的情形,从而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退一赔一"标准(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  相似文献   

15.
直播带货中主播的商业宣传行为应当有底线思维与红线意识。我国行业自律规范对主播商业宣传行为的规制威慑力虽略显不足,但却已经及时高效有针对性地构建起网络直播营销领域的行为规范;我国《广告法》对主播商业宣传行为的规制虽面临商业广告基本概念认定上的争议,但是从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代言人的主体角色类型化视角思考,可以有助于厘清主播在从事商业宣传行为时的责任义务;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能够有效地对主播商业宣传行为进行规制,但仍需要进一步通过加强行政执法来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丘宝昌 《半月谈》2004,(22):64-65
这是一起典型的侵犯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案例。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按照国家规定或者与消费者的约定。承担包修、包换、包退或者其他责任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或者约定履行。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  相似文献   

17.
媒体搜索     
《人民政坛》2013,(5):4-5
立法我国拟规定消费者被欺诈将获3倍赔偿据中广网北京4月23日电,23日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加大对欺诈行为的惩罚力度。草案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  相似文献   

18.
<正>商务部网站3月31日3月31日,国家商务部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品流通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商品流通的"基本法",一些商业"老规"、"潜规"将改变。商品促销,不得虚构促销商品原价或奖品、赠品价值额等使人误解价格,欺骗、误导消费者;不得降低促销商品(包括奖品、赠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或者奖品、赠品质量不合格;不得虚构清仓、拆迁、停业、歇业、转行等开展促销。碰到"店大欺客、客大欺店"行  相似文献   

19.
虚假恐怖信息需要同时具备内容的恐怖性、严重侵害人身权利的危险性和威胁对象的多数性、不特定性特征。欠缺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的故意的,编造的信息不符合恐怖信息的特征的,不能以本罪论。编造不是指单一的捏造事实的行为,而是捏造事实并加以传播,或者捏造事实放任传播的。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与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关键区别在于前罪的行为方式不包含投放行为。  相似文献   

20.
证据三题     
一、伪证罪何须限在刑事领域我国刑法第305条规定:“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据此,伪证罪仅限于刑事诉讼中的伪证行为,而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中的伪证行为则不构成犯罪。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欠科学。伪证罪的本质特征在于其藐视法律和扰乱司法,而这一特征不仅存在于刑事诉讼中,也同样存在于民事诉讼和行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