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服务型政府的提出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及时回应。公众对社会管理积极有效参与,进而形成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正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意。现实中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仍面临诸多障碍。需要政府、社会、公众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构建有利于公众参与的宏观、中观、微观动力环境,使整个社会的治理架构由政府对社会的控制逐渐走向政府与社会共同实行的民主治理。  相似文献   

2.
公众参与既是社会治理的基础,也是社会政策的基石,更是社会公共管理的基础。其广泛性、深刻性和科学性与社会治理的有效性成正比。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的制度渠道在不断拓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据此,文章在梳理总结公众参与对创新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对社会治理中公众参与的意愿与能力进行分析,并根据不同的公众参与需求,将社会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划分为四种参与路径来进一步阐释说明。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社会经济虽然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在这整个过程中,农村始终是我国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不仅表现在社会建设方面,同时也表现在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能力方面。农村当前的变革正处于制度转换的关键点,因此未来农村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公众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对新时代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的方式进行研究,探索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以及农民参与的新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余杭区作为杭州市域范围内基层社会治理的主战场之一,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成为突破市域社会治理传统瓶颈的关键。基于基层政府与公众协作在余杭区社会治理中的实践探索,健全党建统领工作机制、建立社会协作沟通机制、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优化"政社互动"机制、创新线上协同治理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培育机制等,应该成为未来市域社会治理中基层政府与公众协作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必须按照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把人民支不支持、人民满不满意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遵循。要不断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积极培育发展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各类社会组织,切实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监督作用,确保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受益者。  相似文献   

6.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全世界都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社会治理职能,重塑政府形象,营造政府和公众共同治理社会的和谐局面。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认为以信任、合作、规范、社会参与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资本能够有助于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针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现状,利用社会资本理论提出相应的对策,构建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持久的信任关系和互惠网络。  相似文献   

7.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治理思想,其思想主要体现为以党委政府、群众和人民团体为治理主体,在遵循民主集中制、廉洁政府、社会公仆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监督、法制和治理经验的吸收,来满足人民的文化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的需要,从而实现人民社会地位平等、社会自我治理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思想对当今中国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具有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国外城市民主治理是在新公共管理运动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政府分权的一种管理方式。在城市民主治理中公众参与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和核心内容,公众参与的成效不仅取决于参与主体的素质、公民文化与法律制度等条件,而且取决于参与的渠道和方式,所以西方国家的城市政府不断创造条件,积极有序地推动公众参与的发展,使其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国家与社会共同管理的管理体系,这对我国城市公共管理体制创新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私营部门参与能够有效提升数字政府治理能力,但由于私营部门与政府部门在服务能力方面存在差异、私营部门对网络安全重视不够、公众对私营部门的社会责任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私营部门获取资源较为困难、私营部门电子商务网络防御能力较弱、公众对私营部门参与数字政府治理的信任度较低。为促进私营部门参与数字政府治理过程,应提供稳定且高效的支持机制,强化资源的整合及有效利用程度,夯实人才基础并优化参与环境。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是政府管理体制架构中直接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单位,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主体。善治的合法性、回应与责任性要素是对地方政府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而当前,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由于治理结构不合理,导致公共权力的滥用;公众参与不足,导致回应力的薄弱;利益矛盾冲突多发,导致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因而,在善治的视野下,就应积极构建高效的合作机制、有力的回应机制与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来改善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1.
风险社会已是当前全球化、普遍化的社会发展态势,建设公共安全危机常态治理下的公众参与机制成为时代课题。这首先需要对于公共安全危机治理的常态化及有效性形成新的认知。公众参与公共安全危机常态治理不但展示了政府自身的合法性与公信力,而且有利于提升公共安全危机常态治理的管理价值。相对于主动的参与形式,社会动员是公共安全危机常态治理中公众参与的一种特殊形式,但同样是危机治理效能提升不可或缺的路径。当前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安全危机常态治理的形式及内容尽管日益丰富,但也明显存在参与不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通过具体路径展开相应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2.
伴随社会民主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社会参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要求。要实现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社会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新市民社区,即因被征地、生态移民、地址灾害等原因被政府安置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是在政府主导下产生、运转的。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等,让新市民在城市适应上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社区治理中的社会参与也相比城市社区而言有很大差距。文章通过对龙泉驿区新市民社区社会参与情况进行深度调研,并结合国内外社会参与的理论经验,分析问题、查找原因,为新市民社区的治理提出对策性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利益、责任、价值有机结合的"三重"统一体。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是由"四元"主体即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参与治理的新范式,是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良性互动、同步实现的过程,是新时代加快形塑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关键步骤。准确把握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科学内涵、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实践路径,有助于加快构建行之有效的以多元主体合作为关键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组织日益成为人民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社会组织的发展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府和社会关系现代化重构而发生、演进的。但现代化重构下社会组织也面临一定挑战,新时代推进社会组织发展尤为重要。新时代社会组织的优势功能定位为发挥桥梁纽带、战斗堡垒作用,且以其党组织的党内民主带动社会组织民主。为了有效应对社会组织发展的挑战,实现社会组织的优势功能,新时代社会组织发展要从提高党组织的覆盖率、加强同政府行政部门党组织联系两个方面进行宏观构建,从实现党组织与社会组织理事会相融合、党组织自我调适与社会组织运行相融合、党员与社会组织成员互动融合三个方面进行微观融合。  相似文献   

15.
参与式政府是这样一种政府治理模式,它允许民众广泛参与政府事务,并为这种参与建立组织和制度保障,使政府的行政行为始终置于公众的关注之中,始终以人民的意志为转移,始终代表和最大限度地表达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6.
长期经济优先的发展模式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利益矛盾凸显,贫富分化严重,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我国政府管理需要根本变革。借鉴公共治理的相关理论,扩大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必然趋势。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必然带来其所提供的公共安全服务方式的转变,公共安全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公共安全服务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因此,需要从公安机关内外两个方面进行警务改革,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加强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乡村振兴需要加强乡村社区治理,实现乡村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日趋多样化,而乡村社区治理模式相对单一;城市社区服务内容较为齐全,而乡村社区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城乡社区治理在治理模式、社区服务内容、治理主体以及运行制度和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未来促进乡村社区治理需要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管理经历了从城市建设到城市管理再到城市综合管理的实践进路。大数据时代,运用大数据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数据应用有利于提高公众对城市管理的参与度,有利于强化政府与城市管理主体的合作,有利于政府从决策到实施的"全生命周期"运行。"贵阳百姓拍"模式是贵阳市运用大数据鼓励公众参与城市乱象治理实践的典型案例,为公众参与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新方案。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大数据时代公众参与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对策建议:加强社会互动,构建公众参与的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推进政务公开,以公众参与社会监督倒逼政务服务改革;推动数据共享,深挖数据价值,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精准性;强化制度建设,加强大数据时代公众参与城市精细化管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针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学者们提出了众多参与模式。通过对不同模式的理念、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发现中国环境治理中存在着政府对公众不信任的境况。在当前政府主导环境治理的语境下,其他参与主体能否参与进来,以及在治理中处于何种地位由政府给予其的信任程度所决定。因此文章建议政府应从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决策制度和司法补救制度等方面增进对公众的信任;而公众则应提高参与的专业化与组织化,赢得政府信任。只有政府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消弭政府对公众在环境治理中的不信任状况。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作为现代社会矛盾冲突的表现形式之一,大大小小的邻避冲突现象层出不穷。传统治理模式下,由于政府过分垄断决策权、掌握信息不充分、缺乏面向公众的诉求平台,邻避冲突往往得不到有效治理。结合公共治理理论,联系国外实践,文章论述了良善治理邻避冲突的可行途径:在良好的法律舆论环境下,引进多方主体参与,搭建与公众对话平台,加强社会对政府决策的监督,以实现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