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因素是品牌、尤其是消费品行业品牌驱动的重要力量,品牌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然是以我国传统文化强势输出为先导。通过对韩国现代化过程中本国文化输出和国际性品牌的树立经验的分析,本文认为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认同与传播,是打造国际性品牌的有效路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是我国企业通过传统文化输出、打造国际品牌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2.
文化认同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根本原因,也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前提。在我国民族文化品牌的创建中,努力找寻我国文化认同的共通点,通过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来形成和创造可以持续发展的"中国符号",既有利于增进民族文化认同,也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从这个视角出发,在创建我国民族文化品牌的过程中,要坚持品牌文化的本土性、多元性、国际性和当代性,其基本路径是要强化民族文化品牌的精神内涵;打通多种传播渠道;完善政策机制,积极扶持民族文化品牌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小康》2019,(7)
正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近年来,景宁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把旅游产业作为第一战略支柱产业来打造,依托民族文化和优良生态等优势资源,积极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国际旅游文化目的地、中国最具民族风情旅游名县、中华最佳文化生态旅游胜地、中国十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等荣誉称号。"诗画畲乡·和美景宁"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4.
《小康》2019,(10)
正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近年来,景宁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把旅游产业作为第一战略支柱产业来打造,依托民族文化和优良生态等优势资源,积极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国际旅游文化目的地、中国最具民族风情旅游名县、中华最佳文化生态旅游胜地、中国十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等荣誉称号。"诗画畲乡·和美景宁"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民族国家观念构建萌芽于"天下观",在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催化下不断成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族国家"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开始流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逐步演化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国,即强化现代民族认同的共同体国家。民族国家观念是西方政治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天下观念则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政治思想。从民族国家构建角度解析"中国"概念的变化和演进,阐述民族国家观念的觉醒,以及随之带来的文化认同与其影响,旨在厘清"中国"概念的变化和演进,为当今"中国"概念的全新发展提供历史支撑,为民族认同的强化提供历史依据。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对国家的政治生态和政治体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文化生态的剧变表现为:文化传播与交流机制破坏;文化传承与变迁脉络割裂;近代文化片面发展。这凸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严重危机,并催生出中华民族解除精神危机的迫切文化需要,包括:高扬主体意识,为民族复兴奠定文化基础;自觉进行文化选择,重构文化发展机制;调适文化心态,走理性的民族精神复兴之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民族精神振兴。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对此需要的巧妙应答,其文化价值体现为:创造性化解文化两难困境;"世界历史"条件下重构文化发展机制;推动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当今的中华文化认同就是对中国特色主义文化的认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对于建设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代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面临的现实挑战有: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华文化进行渗透,严重冲击了中华文化认同;一些西方大国企图利用"和平演变"战略弱化我国主流文化认同;转型时期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涌现严重威胁中华文化认同。新时代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选择有: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实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挖掘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开展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方面,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中国近现代发展中存在着巨大的"文化断层",使中国文化安全面临"历史困境"。此外,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及其实施,也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文化安全的"结构困境"。文化发展面临的这两种困境,为发展和稳定国家安全的根本基础——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造成了巨大障碍。  相似文献   

9.
"中国道路"具有丰富而全面的内涵。这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中国道路"是一条理论之路。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支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保障,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精神积淀;其次,"中国道路"是一条历史之路。它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结果,更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互动选择;最后,"中国道路"是一条实践之路。这条道路不仅证明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特别是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更使中国最终走上一条全面发展的复兴之路。因此,通过对"中国道路"内涵的不断挖掘和总结,属于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之路、历史创新之路和实践创新之路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点.20世纪初,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使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开始将西方语境中的民族国家话语纳入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得中国传统的民族认同符号开始由"天下共同体"转向"国家共同体".围绕着如何构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辛亥革命爆发前出现了"排满"和"合满"为认同符号的两种不同的民族国家建构主张,并引发了改良派和革命派激烈的论战,最终导致民族国家认同危机产生并不断加剧.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民族国家建构理论上完成了从汉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再到中华民族国家的嬗变.以中华民族为建构民族国家新的认同符号,标志着民族国家认同在近代中国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传统历史与现代科学思想的结合,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课题。新时代我国要实现文化自信,必须坚定走自主发展之路,同时以开放包容态度,吸收其它文化精华为我所用,为中国文化提供新动力,同时妥善处理传统与当代、国内与国外的文化关系,以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社会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的理性化、个体化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出现了诸多社会认同危机,人们对国家、社会与民族的认同程度呈现出下滑局势,尤其国家与民族认同业已成为人们讨论和关注的主题。在中国,作为一种社会认同的"中华民族"认同是认识和处理国家与民族关系的根本性认同。当代中国社会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构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冷静的学科思考,更需要长期的政策引导、政治信任、文化沟通和经济的福祉,这是实现多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一种存在.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已引起世人瞩目.文章分析了文化多样性之与民族院校的价值与启示,为民族院校在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如何走特色发展之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从"本质价值"向"赋予意义"转变,文化认同对加速受众的情感认知,加强品牌的诉求个性,以及丰富以需求为中心的广告诉求效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化认同通过文化解构、符号体验再到意义延伸这一路径,参与广告诉求的构建与达成。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19,(6)
正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近年来,景宁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把旅游产业作为第一战略支柱产业来打造,依托民族文化和优良生态等优势资源,积极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国际旅游文化目的地、中国最具民族风情旅游名县、中华最佳文化生态旅游胜地、中国十大全域  相似文献   

16.
《小康》2019,(13)
正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近年来,景宁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把旅游产业作为第一战略支柱产业来打造,依托民族文化和优良生态等优势资源,积极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国际旅游文化目的地、中国最具民族风情旅游名县、中华最佳文化生态旅游胜地、中国十大全域  相似文献   

17.
各国民族的天差地别的生存境遇,决定了其迥异的文化传统、国家认同、发展道路。中国人如何自我认同与生存发展,乃是外国人无法代劳的本己命题。现代中国文化危机的契机、性质、深度,均与西方大不相同,其核心在于奢望通过文化进口来解决本土命题,致使文化生态危机和政治认同危机日益严重。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是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族品牌的建设需要基于深度发掘和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在其中植入多元的文化元素,充分以文化创新作为动力,推动我国民族品牌建设呈现新的增长点,从而使我国的民族品牌更具中国韵味。自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有实力的中国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广泛参与国际国内两种市场的竞争。随着当前"一带一路"战略向更深层次推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势必会迈开更大的步伐。而品牌作为企业乃至国家核心  相似文献   

19.
王善平 《岭南学刊》2013,(4):125-130
各国民族的天差地别的生存境遇,决定了其迥异的文化传统、国家认同、发展道路。中国人如何自我认同与生存发展,乃是外国人无法代劳的本己命题。现代中国文化危机的契机、性质、深度,均与西方大不相同,其核心在于奢望通过文化进口来解决本土命题,致使文化生态危机和政治认同危机日益严重。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是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问题根源深远,开始是新中国建立之初,汉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的话语压力造成的认同危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深入,现代性也引发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最后是全球化加剧了全球性的身份认同危机。阐述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概况及其在构建少数民族认同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构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