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国是全球贫困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始终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推进国际减贫进程,在努力完成自身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将减贫领域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分享给更多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开展国际贫困治理合作,推进全球贫困治理。  相似文献   

2.
2021年5月18日,"贫困治理与现代化发展国际论坛"在云南怒江召开,会议主题为"推进全球贫困治理促进现代化发展".来自18个国家的驻华使节、联合国等4个国际组织官员以及减贫领域的专家学者共150多位嘉宾出席论坛,探讨中国减贫经验对全球贫困治理的启示,以互尊互鉴精神推动减贫和发展领域合作,共商世界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之道.  相似文献   

3.
正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必然要求。经过中国政府、社会各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以及国际社会积极帮助,中国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2015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中国基本实现。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4.
面对贫困这一始终困扰人类的顽疾,不仅需要各个国家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更需要国际社会的团结协作。经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已顺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提出的"2015年全球绝对贫困人口要比1990年减少一半"的目标,全球减贫效果可谓突出。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消除自身绝对贫困本身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中国在减贫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宝贵经验,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不仅拓展了人类反贫困思路,也为人类减贫探索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社会性别视角可为精准扶贫实践提供三重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精准扶贫"是中央面对当前转型社会中贫困问题的一大战略,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性途径,即通过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贫困人口、精准扶贫管理和精准考核等四个方面的工作来确保中国反贫困战略中"不落下任何一个人",从而有力回应并支撑了国内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理念和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有关减贫的首个目标。当前,各地为了响应中央战略,积极谋划,紧密跟进,出现了很多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6.
聚焦世界     
《小康》2021,(9)
正《阿纳多卢通讯社》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一个超14亿人口的大国,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消除贫困做出示范。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今年1月1日在伊斯兰堡的一个庆祝活动上表示,希望学习中国的发展模式以加快该国的经济增长并消除贫困。  相似文献   

7.
正一、我国农村进入精准治贫的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在贫困治理方面实现了大规模减贫,成为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十三五"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着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较深,自身发展能力较弱的问题,农村贫困治理进入攻坚阶段,因此,国家全面调整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贫困始终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人类减贫经历了以防治饥荒为核心的减贫阶段、以保险和福利为核心的减贫阶段、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减贫阶段、市场化改革与国家推动相结合的减贫阶段。从全球范围来看,愈加复杂的国际形势与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为减贫目标的如期实现蒙上了一层阴影,国际减贫形势依旧严峻,减贫动力与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学界大多将贫困群体假定为"经济的理性人"或者"有限理性人"进行研究。然而,遵循相际经营原理指导、结合武陵山特困区案例分析,发现贫困群体实际上是其所处特定背景中的"相域理性人"或者"相域有限理性人"。贫困群体虽然有时做出他者眼中的"非理性"行为,却往往是该群体在经济、文化、民族等相域要素规约下,依据自身逻辑进行的合乎理性的抉择。因此,要想解决好贫困问题、科学制定减贫政策,就应当参考借鉴相际经营原理等中国本土化经典理论,注重分析贫困群体所处的具体相域,才能找准阻碍减贫的症结并对症下药,从而通过相域要素干预等手段促进其减贫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减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出来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其中,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精准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证。中国为全球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全球减贫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在六十多年的农村反贫困进程中,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从建国初期的救济式扶贫、广义扶贫到建立正式扶贫制度、推行区域瞄准的开发式扶贫,以至扶贫瞄准对象的村级转移和参与式扶贫以及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两轮驱动"、精准扶贫方略的提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在瞄准减贫目标、减贫策略、减贫理念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构成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实践的重要内容,也为全球减贫理论、减贫实践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人类同贫困作斗争的进程彰显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制度的变革、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教育和国际合作等因素,推动减贫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彰显了减贫的变革精神、创新精神、发展精神、自强精神和合作精神。展望未来,我们要充分弘扬减贫精神,为反贫困提供精神动力支撑,从而加速全球减贫进程,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15,(21)
<正>"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10月16日上午,以"携手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发展"为主题的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去年8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一年之后的2015年则对于全球减贫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同时也为世界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世界银行多次表示,中国减贫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事件之一,具有全球意义。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即将告别绝对贫困之际,我们更应深思的是:如何让脱贫成果不断巩固,让贫困乡村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减贫之路。中国减贫的成功道路验证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中国减贫的成功经验还表明,政策创新是消除贫困的制度保障,国家动员和社会参与是消除贫困的力量源泉,公平公正是消除贫困的价值遵循。未来,国际减贫事业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强化政府间的合作,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共同建设人类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6.
农村电商扶贫日益成为缓解相对贫困的重要抓手。从扶贫开发工作的阶段性、多维性与空间性特征出发,探讨农村电商以持续增收的共建机制、内生动力的共治机制与城乡双赢的共享机制,助力相对贫困主体实现三重减贫、赋能发展以及统筹协调的减贫目标。以锚定阶段性目标的"三重减贫"、着眼多维性需求的赋能发展和对标差异性空间的统筹协调为路径,农村电商将有力推动相对贫困问题的缓解。  相似文献   

17.
《小康》2021,(3)
正中国的减贫实践作为亚洲国家的一个典型代表,为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功使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累计脱贫人口接近欧洲总人口数,对于亚洲乃至全球减贫事业作出的贡献最大。这一数字来自近日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亚洲减贫报告2020》发布会。为了梳理亚洲减贫的形势和进展,总结亚洲减贫过程中的成就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正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赞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当前,我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指出,中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积极探索、顽强奋斗,走出了一条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经过中国政府、社会各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以及国际社会积极帮助,中国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2015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中国基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对世界具有积极意义。中国目前仍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和"贡献者";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卓著成效,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随着中国不断融入国际体系,中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中国倡导共同发展理念,为推动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