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石雨浩 《人大论坛》2013,(12):F0003-F0003
“净化碧波水透沙,南江结伴泛仙槎。青山相对出明镜,一夜东风十里花。”  相似文献   

2.
上班一族     
那年,解小东唱过一首歌叫《上班一族》。歌中那“班车就像蜗牛”和“躲不掉的铃声”的确很令上班一族“亲切”一番,而那句“玻璃杯里的清茶,永远冲淡的忙碌”毫无疑问是上班一族经典的描写。于是,你在“办公室里的见面礼,是名家上演的悲喜剧”的唱词中,大概还会想起电视剧《一地鸡毛》和陈道明那傻精傻精的演技。  相似文献   

3.
水族的族称     
水族自称“睢”(sui~3),汉字音译为“水”。“睢”,在水语中与“篦子”同音,具有“疏通顺理”的含义。 民间相传,水族由三大支系组成。即“睢闽”(sui~2mi?~6)、“睢干”(sui~3kam~1)、“睢柳”(sui~2liu~3)。“睢闽”主要指居住在都匀王司地区的水族;“睢柳”主要是指居住在三都、荔波、独山、榕江等县聚居区和散居地区的水族;“睢干”主要是指居住在三都水族自治县阳安、阳乐一带的水族。 在中国古代史上,水族曾被统称为“溪洞之民”、“蛮”、“僚”、“苗”等。  相似文献   

4.
水族的族源     
水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关于水族的来源问题,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水族是由古代南方“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单一民族。 秦汉以前,岭南一带居住着“骆越”、“西瓯越”、“南越”等许多部落,他们与东南沿海的其他诸越部落,统称为“百越”。从历史发展的迹象以及文化生活特点、语言等方面考察,水族是由“骆越”  相似文献   

5.
布依族是贵州的世居民族之一,其在秦汉以前自称“濮越”或“濮夷”,东汉六朝称“僚”,唐宋称“蕃蛮”,元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称“八蕃”、“仲家”、“侬家”、“布笼”、“笼人”、“土人”、“夷族”等。1953年,在征求本民族人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统一命名为布依族。  相似文献   

6.
纳西族是我国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四川与云南相邻,因而四川的纳西族主要聚居于川滇交界的盐源、木里、盐边、巴塘等县和攀枝花市邻。根据最近一次人口普杳,四川的纳西族有8542人。纳西族属古羌系的“越西羌”、“牦牛夷”。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个方言区,西部方言区自称“纳西”,东部方言区自称“纳日”,历史上也被称为“么些”、“摩梭”。纳西族文字曾经有两种:一种是象形文字“东巴文”,一种是音节文字“格巴文”。四川的纳西族是明朝时从云南迁入并定居的,至今我省还有一个纳西族乡。我省的纳西族主要…  相似文献   

7.
关于回族族源,在部份回族及非回族群众中还有一些混乱的看法。认为是由“天方”、“阿拉伯”、“麦加”来的。有的文章也说阿拉伯人是回族的“祖先”。这种把阿拉伯作为回回老家的错误想法,对回族人民提高爱国主义思想是不利的。因此,科学地阐明回族的族源,对回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人人都知道历史的真实,是我们回族史的研究者应做  相似文献   

8.
一 灵魂观念在一切宗教中都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观念之一。按照近代西方宗教学的奠基人爱德华·泰勒的“万物有灵论”,灵魂观念是整个宗教信仰的发端和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全部宗教意识的核心内容;如果没有超自然的不朽的灵魂观念,就不可能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灵观念,从而也就不会有所谓宗教信仰本身。在很多民族的观念中,生命与灵魂休戚相关,魂即生命,是生命形体的主宰。 纳西族称灵魂为“哦哼”(o he),有时单独用为一词,有时把“哦”、“亨”分开用为二词,都指“灵魂”。如失魂叫“哦亨媲”或“亨媲”。“哦”或“哦亨”也指人或物体的影子,水中的影像等。“灵魂”与“影子”一词二  相似文献   

9.
吴学忠 《今日民族》2005,(10):40-41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扑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布朗族的自称和他称很多,住在勐海一带的自称“布朗”,住在镇康一带的自称“乌”,在澜沧一带的自称“翁拱”,住在双江、云县、墨江一带的自称“阿娃”等;汉族和其他民族通称他们为“濮满”或“濮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大多数人的意愿,统一称为“布朗族”。布朗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其余的散居在临沧、思茅等地。云南省澜沧江和怒江一带是布朗族聚居地之一,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邦丙乡生活着67…  相似文献   

10.
丁克一族     
丁克一族谁在改写中国三口之家的模式?“无孩贵族”闪现在20世纪末现代文明的眸子里,让一个一向倡导“四世同堂”、儿孙满膝”的国度大大地吃惊了一回───个新人群诞生了。丁克家庭(DINK)是英文Dupleinnokiddy的缩写,意思是“双收入、无子女”...  相似文献   

11.
布依族来源于古代的“濮越人”(pu~(42)?jei~(42))或“濮夷”(pu~(42)?ji~(22)),(晋)《华阳国志》曰:“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 又曰:“历夏、商、周,武王代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南中” 即今之贵州省、云南省及四川省南部,这一地区自周代以前历来都住着越人。该书对“夷越”这一人们共同体,同时称之为“夷濮”。《后汉书》则称之为“夷僚”。可见“夷越”、“夷濮”、“夷僚”都是古代布依族先民的不同称谓。  相似文献   

12.
TG 一族     
TG一族高等学府的“TG一族”一直是本世纪末的青年文化热点,相比之下,曾显赫校园的商族、休闲族之类大有偃旗息鼓之势。TG一族是校园“TOEFL”、“GRE”一派,由偏重于消闲到偏重于奋斗,社会青年时尚在校园得到折射,透视出青年文化在世纪末的历程。“T...  相似文献   

13.
一、“董”与“沈”(或译作“卢”“色”) “董”与“沈”为纳西语对音翻译,东巴文作“(?)”(董)、(?)“沈”。画一男神和女神的形象。又东巴经《斯巴金补汁》中有一个关于“董”与“沈”的故事。故事说在洪荒时代,万物被洪水淹没,而为兄妹的“董”、“沈”幸免于难。后来兄妹受天意结为夫妻而繁衍了人类。由于他们是男女,是夫妻,有的论者就把汉族哲学中的阴阳概念直接移附在“董”“沈”之上,认为纳西族的“董”就是“阳”,而“沈”就是“阴”。就男女夫妻这个角度用阴阳来释说“董”、“沈”,固然也不错,但因此认为纳西东巴中的“董”、“沈”就是汉族哲学中的阴阳,那么我以为是对“董”、“沈”的内涵还没有释说透彻,把握准确。“董”“沈”是什么东西?我们请看东巴经《“董”的起源》中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14.
毛艳 《今日民族》2004,(10):37-41
今这个村子有着一个“名不符实”的名字——哈力。在达斡尔语中,“哈力”的意思是“山谷”。然而这个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西部的自然村却坐落在依山傍水的平川上。村子的西面是向东南蜿蜒流去的诺敏河,村东是“敖包提敖拉”(有敖包的山)。听村里的老人介绍说,这个名称并不是因为该村现在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得名的。1923年由嫩江东岸东布特哈地区哈力村的十几户郭姓达斡尔族居民迁到此地建村,他们把原有的村名也带到这里,嫩江东岸的哈力村建村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因建在“那音库谟”的山口而得名。据说达斡尔族的本意是“打虎…  相似文献   

15.
仡佬族的族称有自称、互称与他称之分。遵义、仁怀、关岭等县仡佬族自称“哈仡”,织金县仡佬族自称“埃审”,大方普底乡、黔西县仡佬族自称“布尔”,大方青山乡仡佬族自称“濮”,普定县仡佬族自称“布告”,平坝、安顺仡佬族自称“褒佬”,六枝特区仡佬族自称“当佬”。仡佬族内各支系间相互称:红仡佬称白仡佬为“布欧奥”,称花仡佬为“布欧挂”,称打铁仡佬为“布那舍”,称雅意仡佬为“布搓外”。披袍仡佬称打牙仡佬为“那”,篾仡佬称找牙仡佬为“夺搂娄布郎”。彝族称仡佬族为“濮”。苗族大多数称仡佬族为“克”,亦有称为“友”、“直蚩”或…  相似文献   

16.
仡佬族在商周时属于“濮”族群。春秋战国时,广西进内的部分越人,溯水北上西进,移入西南地区。杂居于西南地区的濮人、越人生活习俗互相影响渗透的部分,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族群———“僚”(“僚”原写作“獠”,作为族称当读作“佬”)。战国时期即有“僚”人出现。《华阳国志·蜀志》载,保子“帝攻青衣,雄张僚”。汉代的僚人已是夜郎国的主体居民。唐初,僚人中的一部分发展为单一民族———“仡佬”。《六祖坛经·行由品》载慧能法师语:“汝是岭南人,又是葛僚,若为堪作佛。”《元和郡县志》卷三十载,洛浦县“甚险固,仡僚反乱,居人皆保其土…  相似文献   

17.
彝族的族称     
秦汉时期 ,彝族先民被称为“昆明”、“叟”和“A”等。《华阳志·南中志》说 :“夷人大种曰‘昆’ ,小种曰‘叟’”。昆明当时主要分布在东起滇池一带 ,西至澜沧江流域的广泛地区。“昆明”是西南夷中势力强盛人数众多的族体 ,因而被称为“大种” ,乃是包括今彝语支诸民族的共同称谓。西汉后 ,“昆明”作为族称不再普遍使用 ,但直至唐宋时 ,“昆明”作为族称仍在贵州彝族中保留着。《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载 :“昆明 ,在黔川西南三千里外 ,地产羊马 ,其人椎髻、跣足、披毡 ,其首领披虎皮。……其首领号昆明大鬼主罗殿王、普露静王九部落 ,…  相似文献   

18.
苗族的族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苗族的族名称谓有所不同。尧、舜时期 ,“三苗”部南迁 ,这部分苗族先民即有“南蛮”的别称。到商、周两代仍沿用“苗”的族称 ,但对“南蛮”中最强盛的部分则专称“荆蛮”。汉代以后 ,称为“武陵蛮”。在“武陵蛮”内 ,又按不同地区而有“澧中蛮”、“零阳蛮”、“氵娄中蛮”等若干称呼。从东汉起又开始将“武陵蛮”称为“五溪蛮”。唐、宋以后 ,苗族若干少数民族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 ,作为单一民族的族称重现于文献之中。由于苗族影响较大 ,元、明、清时期人们常将与轩族毗邻而居的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称呼为“夷苗”、…  相似文献   

19.
布依族人民过去没有统一的称谓。解放前曾被称为“夷族”、“土家”等。1953年,在我省首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布依族代表提出:“仲家”、“夷族”、“水户”等是解放前统治阶级歧视布依族人民的称呼,要求人民政府通过一定的合法程序统一改用能代表本民族意愿的固有的民族名称。布依族代表们的这个要求,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协商解决布依族的统一称谓问题,贵州省人民政府于1953年8月24日邀请全省的布依族代表在省民委举行会议。会议通过充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凡是用本民族的语言称自己的民族为“布依”(译音)  相似文献   

20.
苗族与楚族     
苗族与楚族的关系,是古今历史学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千百年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我认为苗族与楚族关系密切:始祖相同,远祖相同,近亲相同,应是一个民族的两种称呼。 始祖相同 研究苗族的历史,不能单纯根据汉字历史资料,还必须结合苗族的《苗经》、苗语、苗俗等,全面分析,反复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由苗族“巴对雄”(巫师)和“果江都”(话师)用苗语保存下来的《巫词》和《古老话》,是“苗族古代生活的百科全书”,“最标准的苗经”,它是我们研究苗史的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