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和学者关注的问题。笔者采用问卷发放的形式,对浙江海宁农村的劳动力情况和农民的转移意愿做了调查,发现我省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状况不容乐观。农民转移意愿非常强烈,农业生产存在诸多隐患。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向之一是减少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对钟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依靠手工艺外出加工农产品、依靠农产品特色种养和产业化经营等多种模式,具有转移的层次不高等特点,政府决策应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知识技能不足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实现有序稳定转移的根本性障碍。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补偿力度,使农村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得到切实提高就成为促进其转移的关键。虽然职业教育在培养层次、社会声誉以及价值认同等方面与普通教育还存在一定差距,但相比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由于强调应用性、注重灵活性、突出实践性同时更具普适性,从而使其无论是在契合农村劳动力成长特点、降低受教育者成本与风险、还是满足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需要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理应成为当前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教育补偿"的重要手段与方式。  相似文献   

4.
屈孝初 《湖湘论坛》2010,23(1):110-112
农业现代化和城市进程的不断推进,促使我国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并开始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但与此同时,新农村社会建设、支农惠农政策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又促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返乡。本文分五个阶段追溯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历史,并从金融风暴"后遗症"及信息获取不对称、城市推力与家庭拉力、农村劳动力自身因素、产业阶梯转移与政府政策倾斜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返乡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刘芳鸣 《人民论坛》2011,(7):200-20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但其中也存在着劳动力转移组织化偏低、劳动力素质偏低、转移政策落实不到位、劳动力工作环境差且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对此,无论是政府和个人,都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同时规范规范劳动力市场,适当拓展境外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的分析与建议——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后10余年间,我国城镇化率将以平均每年1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推进。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接近60%,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城镇化高速推进的过程中,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问题尤其重要。以"非农就业能力"为视角,分析了贵州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现状,探索了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史学仙 《传承》2010,(36):52-53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激化了农村劳动力的非正常转移。从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其转移模式入手,分析农村劳动力非正常转移原因,并从新农村建设的"新"字出发提出化解劳动力非正常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公共服务供给的国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活动,历史经验证明不论是早发国家还是后发国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都需要政府发挥其公共服务的功能。本文通过国外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类型和供给方式的分析,为中国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等方面提供某些借鉴和参照。  相似文献   

9.
广东完善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互动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仁寿 《岭南学刊》2012,(4):108-112,116
以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互动关系视角,通过分析广东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存在主要问题,探索性地指出了建立与完善广东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转移互动机制的思路与建议,即加大产业转移政策力度,提升转出地与转入地良性互动效应;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转移的良性互动效应;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的良性互动效应;加大“双转移”的投入与考核力度,提升政府有型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合力效应。  相似文献   

10.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则是我国实现充分就业、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在当前我国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城市出现用工结构性短缺、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仍是当务之急。一般来说,城镇化是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然而,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过度发展与失衡问题,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产生了不利影响。今后,应在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寻求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1.
《公安研究》2009,(12):59-59
刘国永、郭云吉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实现其顺利转移的重要途径。但是,培训的成本、未来预期以及劳动力自身的文化状况往往成为制约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关键因素。对此,  相似文献   

12.
《世纪行》2007,(4):12-13
调查显示,虽然我省农村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农村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省劳务输出人数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之间的数量仍有较大的差距,到2006年底,我省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868.5万,尚有5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农村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十分繁重。目前,我省农村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一是农村劳动力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探析--以济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构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力模型,对当前青年劳动力转移动力不足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这方面日本已经走完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道路,积累了许多经验,也留下了深刻教训。  相似文献   

15.
聂亚珍 《新东方》2007,(8):58-60
一、国外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转移模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选择了不同的劳动力转移模式,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6.
姚静 《前沿》2006,(6):201-203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和利用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为此,本文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和利用的战略性举措。一方面,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职业教育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相似文献   

17.
李新 《江西政报》2008,(19):45-47
就业是政府的“一号工程”。近年来,丰城市按照“围绕一个中心、签订二个合同、加强三项管理、建立四个对接机制、落实五项激励政策”工作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就业,尤其是向本地企业、工业园区、新兴产业转移就业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上半年,全市劳动力就业达5729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9789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跨越。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丰富,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必然面临农村劳动力过剩和过剩劳动力转移问题。然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基于经济人的有限理性,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却并不顺畅,除传统制度因素外,直接因素是大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和用人单位之间供求信息不对称,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和有效配置。因此,基于经济人假设和发展现代农业视角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寻求经济法规制框架,这既是经济法的现实使命,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9.
周静 《人民论坛》2013,(10):228-229
开展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在转移过程中还存在着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就业观念落后、培训经费不足、政策和保障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必须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整体性政策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战略思路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加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建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公平对待农民工,逐步形成惠及农民工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进一步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