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美学的发展史上,现代西方美学以存在为核心,而后现代西方美学则以语言为核心。[1]海氏美学思想一方面确立了存在的本体地位,从而标志现代西方美学的完成;另一方面又开拓了语言释义学的存在领域,从而又标志着后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如果说康德美学问题(人的二重性问题)之解决标志着近代西方美学的终结和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那么海氏思想工作的终结也标志着现代西方美学的完成和后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2]海氏的存在本体论美学与语言释义学美学就像两盏明灯照亮了美学的未来之路。一作为现代西方美学完成形态的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近代西方美学…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一定哲学基础之上,并在对传统美学的反动和超越中形成的.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阐释与分析,试图揭示其不同于传统美学的独特本质.海德格尔美学思想尽管具有唯心主义色彩,但是它对艺术在社会、历史、人生方面的积极意义的肯定是启人深思的,对现代美学乃至整个现代西方思想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西方美学进入现代以来,从古典美学的三面(美学本质、审美心理、艺术)转向了现代美学的三面(语言分析、审美心理、艺术),由于否定了美的本质,因此,新三面是一个无中心的三面。西方美学呈现为新三类美学:学院美学,因学院而产生;派流美学,因思想对话而产生;文化美学,由各种边缘性的美学问题而产生。  相似文献   

4.
萧公弼是中国现代美学的早期开拓者之一,其《美学·概论》是最早系统译介现代西方美学的著作之一,也是最早的美学概论类著作之一,具有重要的美学史价值。该书自觉借鉴西方美学对佛教美学、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等传统美学思想加以创造性阐释,在保持现代性品格的同时也彰显出独特的本土品格和传统特色,对客观评价中国现代美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学界对该书涉及的部分西方美学家认定有误,为此本文做了适当校正。  相似文献   

5.
具有民族化特色的中国现代派诗歌 ,发展到 2 0世纪 3 0年代 ,已经基本定形和成熟了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戴望舒的努力是功不可没。戴望舒的诗歌是在现代和传统之间进行合理的审美选择 ,把自己深受民族文化熏陶的审美追求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了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派诗歌的新形式 ,成为外来诗歌形式与中国民族传统有机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高源 《求索》2007,(2):189-191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完形心理学美学和现代派绘画艺术之间的关系。完形心理学美学实际上是作为研究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理论依据而出现的。因此,如何评价完形心理学美学就同如何评价现代派绘画艺术联系在一起。本文把完形心理学美学的研究同西方现代派绘画艺术的发展史相联系,通过完形心理学美学来审视西方现代派绘画艺术的发展,以便在纷乱的艺术现象中,探讨西方现代派绘画艺术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7.
张亚冬 《青年论坛》2011,(2):157-158
将中国传统美学融入现代艺术感强烈的招贴广告中,逐渐成为我国招贴广告设计行业、甚至是全球招贴广告行业的一种时尚和趋势。传统美学中对美的追求影响着现代招贴广告的设计,反过来,现代广告招贴又影响着传统美学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杨静 《思想战线》2011,37(2):101-104
现代主义电影不断打破视听语言表达的种种禁忌和法则,确证了这门艺术语言创新的无限可能性。民族国家的现代主义电影实践,致力于探索能够表达其艺术趣味、文化传统和现实经验独特性的纯粹民族化的创新风格。《东邪西毒》是中国电影史上一次真正意义的"纯粹能指"的创新试验,它开拓了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的电影语言表达的另一种可能性,创造出中国传统艺术写意审美效果和中国文化追求无穷意蕴的视听语言表达,用中国传统的叙事智慧改造了现代主义电影陌生化的叙事结构,以一种区别于西方的文化主体的姿态表达了中国文化独立的现代人文主题。  相似文献   

9.
李咏吟 《求索》2007,(6):163-166
实践美学思想,奠基于西方知识论传统、中国实践伦理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理论之上。现代中国美学中的实践美学之争,主要围绕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价值取向展开,但并未从真正意义上超越李泽厚的实践论美学构想。超越实践美学,必须回归生活意义的诗性确证,承担文明重建的思想任务。  相似文献   

10.
王坤 《思想战线》2001,27(2):82-85
西方古典美学的转折,体现为三大方向美作为"心灵之花"--心理学美学;美作为实践活动之果--马克思主义美学;艺术作为独立之物--克罗齐美学.克罗齐美学思想的基点,是针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美学中的艺术消亡论,从逻辑的角度,论证了艺术是可以不依赖于理智而独立存在的.古典美学的三大转折方向,从拓宽美学研究领域角度看,心理学美学思潮的影响更大;从美学史上的实质性突破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的意义与价值更大;从对现代美学发展的影响角度看,克罗齐艺术独立理论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1.
刘玉梅 《前沿》2012,(18):158-160
生活美学研究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200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是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研究,是认识论的生活美学研究,它把生活作为审美对象,研究人类的生活审美活动,是中国传统生活审美思想的延续.后一时期是西方话语背景下的生活美学研究,它借鉴西方生活理论和话语力求确立美学的生活本体、建构生活美学体系、解读中国美学与艺术问题等,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生活美学研究.西方话语背景下的生活美学研究主要讨论了如下问题:生活美学溯源、构建生活美学的哲学根基;生活美学出现的必然性及其意义;生活美学的合理性与何为生活美学;西方生活理论的应用;生活美学存在问题、对策及影响等.  相似文献   

12.
近现代西方文明大行工具主义之风,盲目套用甚至照搬科学主义的实证方法,过于推崇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在自我人格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致于出现了精神焦虑、丧失自我以及存在性缺失等一系列现代西方文明难以避免的通病。有鉴于此,西方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部分有识之士在反思西方文化弊端及其生存性困境时将其目光与视域投向了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包括印度在内的东方文明体系,从中吸取精神资源,不仅为美国摆脱欧洲心理学影响,也为西方传统心理学研究范式转换等提供了思想资源,道家思想的东学西渐悄无声息地给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变革性的影响,同时也开启了中西文化平等交流与互补的融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李思飞 《青年论坛》2011,(3):143-145
服饰是透射一个民族艺术哲学理念的重要窗口。中国传统服装美学一方面受到儒家礼教规范及伦理道德的影响,注重"美"与"善"的相似性,缺乏对人体之美的正视与研究,把服装审美创作看作传播教化、塑造人格、维护礼制的形象表征,遮蔽人体曲线,宽衣博带;另一方面在道家思想统摄式思维观照下,追求衣饰与人体在整体审美上的和谐,淡化人体特征而凸显精神气韵。西方服装美学注重"美"与"真"的共同点,求真务实地强调人体曲线,以探求表现人体的本质美为审美理想。如何承袭中国传统美学智慧,又借鉴西方服装美学求真精神,创造出中国服装独有的时代语言,是中国当代服装设计师们面临的一个意味深长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对于现代中国来说,发端于西方文化的现代科技既是全球性的,更是本土性的现代经验;现代科技所提出的问题要求我们在现代的情境下来思考和发掘传统的意义。区别于保守主义和西化论,本土现代主义的态度是:把思想传统作为一种话语而与社会结构、历史和语言相关,并在现代语境中重新处置这种关系,进而转换传统为现代经验,来应对普世的和本土性的现代问题──例如现代科技。  相似文献   

15.
百年美学一般是指1898年发生的维新运动至今的美学思潮,它与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相伴,这种启蒙思想既来自于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的进化论与启蒙学说,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改造。百年美学在继承中国传统美学精华的同时,也吸取  相似文献   

16.
"好美之心,人皆有之."当代青年,当他们急切地祈望将自己内在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外化为客观现实,同时将外部社会的审美风尚、审美习惯内化为自身的审美品格时,总会在自身的服装上下一番功夫.纵观服装发展的历史,各个时代的生产力状况、社会意识形态,各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都会渗透到人的着装风格当中,并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所以,服装是一面既具体又抽象的镜子,它用音乐化的语言,表现和带给人一种情感、一种知觉、一种气氛、一种格调,反射出人们审美的心理内涵,同时显示出整个民族、整个时代的政治风貌与文化因素.当代青年对服装的选择与追求,是以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文化氛围为渊源,以中国现代改革开放、观念更新的时趋为杠杆,借鉴西方现代美学与现代艺  相似文献   

17.
王美艳  黄丹 《求索》2005,(6):123-124
中国的传统艺术美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有了丰富的积淀,特别是其象征性色彩、随机概括的形象、集中简洁的构图,以及不重写实重传神的艺术美学理念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广泛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游戏概念古已有之,康德和席勒将物质性的游戏提升为精神性的游戏。但在西方现代美学中,维特根斯坦和伽达默尔分别创制了语言游戏和艺术游戏的概念。他们将游戏与日常语言运用和艺术真理(意义)解释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游戏焕发了新的生命和活力。同时,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游戏"治疗"了哲学和美学;伽达默尔则通过艺术游戏"理解"了艺术的存在方式——他们都以"游戏"为切入点开启了自己的哲学、美学新篇章。他们的游戏观既有相似,也有不同——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细细考索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9.
何云波 《求索》2014,(9):105-109
中国古代“艺术”与西方的“艺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小的差异.它们代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知识谱系,体现着两种知识形态:“感悟型知识形态”和“理念知识形态”.在这两种知识谱系下的“艺术”,也就拥有了各自的身份和不同的发展轨迹.而20世纪中国艺术研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就是一个不断西化的过程.移植西方艺术理论,以“科学”的方法取代传统的感悟、体验,使文艺理论科学化.这种转型,不光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更是知识范型的转换.  相似文献   

20.
《道德经》与道教生命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冰  何松 《求索》2005,(12):129-131
《道德经》关于“道”的哲学思想,为道教乃至中国传统自然生命美学奠定了哲理框架,涉及了生命美学的哲理基础、基本内涵、相关范畴和哲学意义。重新解读《道德经》,有助于道教和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的美学理论与现代哲学、美学思想接轨,发挥生命美学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