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0 毫秒
1.
儒家的"中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理论范畴,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理念和行为准则.按照中庸的原则方法去做,才能有恰到好处的道德行为,在道德实践上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中庸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庸"是孔子学说的"一贯之道",是孔子的人格教养之道。孔子在修养自身崇高人格的同时,为世人设计了多样化具有内在联系而合乎"中道"的理想人格。中庸人格的基本特质是:尚中而贵和,度于仁义礼,权变而时中。基于中庸至德,孔子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修己以安百姓"的人生价值、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人格内涵,致力于探讨实现理想人格之路。孔子的中庸人格教育论取得了多方面认识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今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中庸     
中庸是我国传统儒学的重要思想,其追求的适度、动态平衡和人的道德境界的崇高,是对自我和世界的一种反思和超越。中庸思想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吕庆建 《工会论坛》2006,12(3):116-117
孔子生活时代的经济、政治、社会意识等情况是中庸思想产生的背景和条件。不少人认为,中庸带有强烈的调和主义色彩,本质上是折衷主义,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其真义。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中庸要求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要“致中”和“时中”。中庸在持“中”,不走极端,强烈地反映出人类的理性精神。借鉴中庸之道,建构和谐社会,对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古希腊,以“不要过度”为基本特征的中庸精神在日常生活以及哲学和文学中有着广泛的体现。这一精神至亚里士多德时发展成为具有伦理学、政治学和方法论意义的系统的“中道”思想。古希腊的中庸精神反映了人类早期求“中”、求“和”的共同思维倾向。  相似文献   

6.
中庸哲学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邓小平的不结盟思想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决策的指针。虽然两者产生的年代相隔久远,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其中的相连脉络。从方法论上看,中庸之道就是对度的把握,即在事物的运动发展上寻找一个平衡点,使之恰到好处。不结盟思想则意在使国家间关系亲密有度,既友好相处又能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二十多年来,正是与别国保持适当距离的不结盟思想,使我国广泛发展了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为我国的外交赢得了自主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7.
《中庸》作为阐述儒家本体论、道德论与方法论的哲学著作,历代学者对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解读。本文结合孔子的中庸思想对《中庸》的若干问题加以探析,试析“性”、“道”、“教”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并指出“中和”是中庸的价值取向,《中庸》以“合外内之道”作为论述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核,“诚”是《中庸》的中心观念,时中是中庸的方法论之核心。  相似文献   

8.
《论语》和《中庸》都有丰富的圣人观内容,两者的相同点是都讲究修己治人、内圣外王,不同点主要在内圣方面:《论语》提出内圣的一些德能标准,但没有说明这些标准的哲学依据,《中庸》在这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中、和、诚等概念,以及人道合乎天道的思想,推进了儒学的哲学化。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是儒家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为人为事为官上都能娴熟运用中庸之道。尤其在治理湘军方面更是充分发挥了文人之才,善用义理、谨行中庸,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军思想。文中以湘军为视角,来阐释曾国藩如何用“中庸”治理湘军,进而浅析中庸思想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0.
中庸是儒家思想精华之一,考察《中庸》一文可发现,中庸的精神内蕴是重和。一是从天——人纬度看重天人之和,追求天地人三者的融合和谐境界;二是从人——人纬度看重处世之和,力求平衡、协调矛盾的对立面,恰如其分的待人处世;三是从人——己纬度看重身心之和,进行自身修养,追求个人身心和谐。对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庸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犯罪心理结构"之争,已经集中在"犯罪心理"或"犯罪人心理"这个焦点上.反对"犯罪心理结构"者认为,犯罪心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犯罪人心理在很多方面(甚至一切方面)同守法公民没有区别.因此,犯罪心理学实际上是一门研究"犯罪人心理"的学科.这是一种违反逻辑的、必将导致取消犯罪心理学的推论.  相似文献   

12.
《徽州女人》借助系列物象,积极使用象征艺术,"井"和"蛙"是系列物象中的两个代表。"井"之象征物象,不仅给主人公"女人"提供了活动平台,而且象征着她处境的封闭,生活的单调,思想的守旧;"蛙"之象征物象,类比"女人"形象,预示着其前途的暗淡和命运的忧伤。象征艺术的积极使用,提高了剧本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剧本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官话”新闻越来越多地采用民间语言,反映出领导语言、新闻语言的“亲民”趋势。从文风的变化固然可以看到作风的一些变化,然而要弘扬联系群众、亲民为民的作风,更深层次上是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相似文献   

14.
新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增加了“意见”文种 ,文章从特点、分类、适用范围和制作四个方面对“意见”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中存在着"电子"与"政务"定位不合理的问题,这必将导致电子政务的职能和作用不能充分体现出来。正确理解电子政务的本质,摆正"电子"与"政务"的关系,改革政府机构的管理模式,将是现阶段发展电子政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贫困与富裕是一对古老的矛盾,贫困与富裕的矛盾处理得好,国泰民安,欣欣向荣;处理得不好,危机四伏,民怨四起。我国目前的区域贫困和部分贫困,已构成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充分认识"贫"与"富"的辩证关系,全方位建立由"贫"到"富"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前十年,毛泽东对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做了许多的思考。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大致经历了"利用和限制"、"改造和消灭资本主义"、"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和"使资本主义绝种"这四个阶段。毛泽东的资本主义观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毛泽东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价值判断,也有他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失误,亦有国际因素的影响,还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生产力落后这一基本国情相矛盾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8.
冷福榜 《理论前沿》2002,(18):17-18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两个基本问题。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致性的枢纽。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党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从十二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文明”,到十六大的“三个文明”和十七大的“四个文明”,这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又一次突破和发展。深刻认识从“两个文明”到“四个文明”历史跨越的必然性,对于深入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按照“四位一体”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厘清了村委会"海选"与"直选"的定义,阐述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并联系村委会换届选举实践,分析"海选"与"直选"的利弊.总体而言,海选更能体现民意,更具发展前景,但实行"海选"必须具备一定条件,要加强引导,避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