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庸是孔子学说中最基本的范畴,是贯穿孔子思想体系的“一贯之道”,也是孔子思想精华之所在。儒家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中庸观及其运用。其字里行间渗透了孔子的人生智慧:以“执两用中”的思想方法,以权变时中的理性精神,适度把握和适当处理社会人生的各种关系,致力于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本文试从《论语》文本入手,着力展示孔子中庸思想的几个侧面。  相似文献   

2.
《中庸》作为阐述儒家本体论、道德论与方法论的哲学著作,历代学者对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解读。本文结合孔子的中庸思想对《中庸》的若干问题加以探析,试析“性”、“道”、“教”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并指出“中和”是中庸的价值取向,《中庸》以“合外内之道”作为论述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核,“诚”是《中庸》的中心观念,时中是中庸的方法论之核心。  相似文献   

3.
在孔子关于对人进行培养和教育的言论当中,人才、人格、人文三者是不可偏废的.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应该是既有知识技能,又有崇高品德的.人才教育的目标是用之于外,人格教育的目标成之于内.前者为用(安身),后者为体(立命),二者给了人以安身立命之根.而人才与人格皆有基础时,还须"文之以礼乐",即进行人文教育.孔子这一说法,对于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深入研读《论语》可以发现,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其实并不是后世儒者所称道的“圣人”、“仁人”、“士”而是“君子”。本文对孔子的理想人格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指出了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君子人格的品质特征,认为孔子所设计的君子人格是集“知”、“仁”、“礼”、“勇”为一体的道德伦理人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经济和制度层面的保障,还需要道德伦理层面的考量,因此,作为道德伦理人格的君子人格就对我们针砭时弊,提升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追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德性之维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孔子"中庸"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之策,也是坚持"文化自信"的应然之举。"中庸"思想内含三重逻辑:个体层面的立身之道;社会层面的处世之道;国家层面的治世之道。对"中庸"思想的历史价值需要辩证审视,在批判其糟粕的同时,需要看到这一思想对于维护当时社会稳定、和谐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包含了孔子博大精深的理想人格理论。孔子所设计的“内圣外王”型的入世型人格形象,包含了对“仁、义、礼、智、信”的全面追求,他所提出的“学”、“思”结合的理想人格实现途径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但如果从现代的角度去审视孔子的理想人格理论,不难发现其在包含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有着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中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理论范畴,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理念和行为准则.按照中庸的原则方法去做,才能有恰到好处的道德行为,在道德实践上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中庸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这个社会大变革时代。面对诸多社会弊病,孔子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出了仁、贤、信、公、礼、和、中等应对措施,力图恢复古已有之的"郁郁乎文哉"的政治局面,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借鉴和弘扬孔子这些思想,对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庸是儒家哲学、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也有合理因素,这主要包括"尚中"即中正不偏的思想和"尚和"即寻求事物和谐统一的思想.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培养中庸的思维品质.运用中庸艺术处理问题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庸》是儒家"四书"之一,其中所阐述的中庸之道在儒家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曾多次盛赞中庸之德,但同时也提出实行中庸之道是非常困难的。中庸之难,难在不易"知"、不易"行"、不易"守"。  相似文献   

11.
在古希腊,以“不要过度”为基本特征的中庸精神在日常生活以及哲学和文学中有着广泛的体现。这一精神至亚里士多德时发展成为具有伦理学、政治学和方法论意义的系统的“中道”思想。古希腊的中庸精神反映了人类早期求“中”、求“和”的共同思维倾向。  相似文献   

12.
中庸是孔子、子思等儒家思想家所倡导的宇宙观、方法论和道德境界。中庸起着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作用 ,并对我国国民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消极的影响。中庸哲学作为一种方法论 ,虽与马克思主义的质量互变规律有本质区别 ,但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和谐精神,是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它贯穿于孔子宇宙观、认识论和道德伦理观,体现在“和为责”的价值观念、“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泛爱万物的仁爱精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中庸”的致和之道之中。  相似文献   

14.
吕庆建 《工会论坛》2006,12(3):116-117
孔子生活时代的经济、政治、社会意识等情况是中庸思想产生的背景和条件。不少人认为,中庸带有强烈的调和主义色彩,本质上是折衷主义,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其真义。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中庸要求人们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要“致中”和“时中”。中庸在持“中”,不走极端,强烈地反映出人类的理性精神。借鉴中庸之道,建构和谐社会,对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萌芽于尧舜时期,经过周公到孔子,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完成了奠基。从周公到孔子所奠基的主要精神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包括从天下观念到天下统一观念,从协和万邦到大同理想,从忠君政德到孝亲忠君思想,从安居思危到忧国忧民意识,从敬德保民到以德治国之道等。可见,从周公到孔子已奠基了追求天下统一、百姓安宁的观念,追求国家富强、文明、和谐与进步的理想,为"治国平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价值取向,心系天下万民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以及以民本主义为基础的"德主刑辅"德治之道和中华民族的爱国爱民精神。  相似文献   

16.
生活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将士的精神与儒家的圣人理念相结合,提出了自己的理想人格观。他从性善论的立场出发,指出“圣人与我同类”,作为其理想人格观的人性论基础。通过化约道与势的紧张,孟子的理想人格观最终落实为内圣与外王合一、士的精神与儒家圣人理念合一的“圣之时者”。  相似文献   

17.
从本体、工夫、修身理想三个层面论述了“在我之学”这一思想。“在我”体现了朱熹“万理具于吾身”的本体论思想,即“理之在我”,阐述了“理”与“性”“道”之间的关系;以及“修德行仁,天命在我”的工夫论思想,即修养“在我之心”。“在我之学”旨在时时地“反身而诚”“反观内视”,完善君子的内在德性,通过“在我”这一根本方法从而实现“君子”人格的修身理想。  相似文献   

18.
塑造青少年理想的道德人格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而塑造理想道德人格的途径和方法是丰富多样的,其中社会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是青少年理想人格塑造的两大基本途径。社会在塑造理想人格中的责任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治理、整顿、改革、完善过程中,构筑保护正当、优秀、先进的道德人格的钢铁长城。而学校教育对于青少年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应当通过确立健全的课程内容体系、运用真正道德的德育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19.
孔子关于理想人格模式塑造的学说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发愤立志 ,笃行实践 ;二、仁智并进 ,全面发展 ;三、敢于负责 ,乐于奉献 ;四、拒绝平庸 ,追求不朽。这些论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 ,值得我们在塑造现代理想人格模式 ,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等方面加以汲取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的生命哲学,不仅孕育出了儒家的重日用伦常,鸢飞鱼跃的生命化的哲学与美学思想,进而演化为和谐中庸之美,也孕育出道家达生、齐生死,从而达大道的生命意识,并进而演化为“道妙自然”之美。同时,这一文化还改造了佛教思想,陶铸成禅宗“运水担柴,无非妙道”的“圆融无碍”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