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友华 《新东方》2001,10(1):25-27
近十年来,美国经济持续增长,而在此轮经济增长中,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胀连动关系被打破,显现出来的特点与走势和过去的经济扩张模式大相径庭,新经济论者称之为“新经济”。而“新经济”怀疑派认为美国此轮经济增长是非理性的繁荣,新经济从未开始过。美国 2000年上半年的经济过热现象迫使美联储发表了所谓“鹰派宣言”。同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大幅放慢,经济发展受挫,新经济是不是就结束了?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在一九八五年一号文件中指出:要“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和商品经济要求,积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制”.最近,我们就农村合作制经济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近两年来,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农村出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新经济联合体,而且发展很快.如应城郎君区一九八四年各种不同形式的新经济联合体发展到八百二十六个,这些新经济联合体,按经营活动的内容来划分,大体可分为三类,即生产类(包括农业种植业、养殖业、  相似文献   

3.
武深树  罗丹 《湖湘论坛》2002,15(1):45-46
农业“新经济”是指农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高度重视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特别是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高科技,制定新的农业政策,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业“新经济”作为“新经济”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农业经济新特点,对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一、农业“新经济”的特点1.组织创新:农业产业专业化程度高农业产业专业化是农业“新经济”的一种新型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如美国的公司农场、德国的农业生产联社、法国的农业联…  相似文献   

4.
2000年11月16日,在斯里巴加湾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了有关“新经济”的“行动议程”。江泽民主席在会上就“新经济”等问题提出了中国的主张。 斯里巴加湾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经济”的存在与发展巳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世界“新经济”竞争的序幕已正式拉开。那么,什么是“新经济”?它有哪些特征?本文试图就这些基本问题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个私企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三资企业、经济中介机构等新经济组织蓬勃发展。无论从经济总量、上交利税,还是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上说,都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新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也从无到有,逐步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老板”素质亟待提高。新经济组织,特别是在个私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不同的业界,不同的人士,对“新经济”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总的看来,在美国,无论各界人士是否赞成与使用“新经济”这一概念,也无论使用者对其有怎样不同的理解,但有着共同的一点,即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新的技术革命特别是目前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着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1966年4月苏共23大之后,主席团改称政治局)、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主持、推出“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的改革,通称“新经济体制”。推行新经济体制曾经使苏联经济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新经济体制很快就被斯大林模式的旧体制所吞没,消失得无影无踪,苏联也因而丧失了冲出斯大林模式狭窄樊篱的大好时机。柯西金改革的悲哀已经预示着苏联的命运了。新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当时的重要措施是下放一部分企业的管理权,扩大厂长、企业经理在计划管理…  相似文献   

8.
“新经济”释读   “新经济”是以知识为核心生产要素,以高科技产业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规模收益递增为特征,以电子商务为手段,以经济全球化为舞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主要特征有:   1、“新经济”是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经济,商品的价值主要来源于知识。其拥有全新的价值创造方式,遵循的是收益递增而非收益递减规律。   2、“新经济”是以“创造性破坏”为动能的经济,即以效率更高的技术和劳动者,更新和取代效率低的技术和劳动者。   3、“新经济”是以信息技术及其它高科技为基础的经济。   4、“新经济”是…  相似文献   

9.
美国新经济的政治意涵及其特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从经济增长和商业周期的特征来定义新经济,认为“新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美国经济所出现的那种高增长、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并存的新经济周期和现象。并为其大唱赞歌。本文认为,美国“新经济”不单单是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也不是人类社会追求繁荣和发展的共同方向和道路。美国“新经济”并非一片阳光灿烂,它到处充斥着种种社会矛盾,以及巨大的股市、网络泡沫和日益扩大的社会贫富差距。总之,美国“新经济”既没有给美国带来永久的经济繁荣,也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木行 《创造》2001,(6):23-25
这个论点是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的。他认为,新经济 =高新技术十资本市场,光有高新技术成不了新经济。但究竟什么是“新经济”?为什么“新经济”是高新技术和资本市场的相加等涉及到“新经济”的一系列问题,都在困扰着我们,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此作出认真的思考。   “新经济”到底是什么 ?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且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1921年3月,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废除余粮收集制和施行粮食税的决议,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转变。同年4月,列宁发表了《论粮食税》。这篇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是在十月革命后胜利地粉碎了国际于涉和国内反抗之后,为了不失时机把着重点转移到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上来的理论原则和政策指导,正如列宁在文章第二段开宗明义指出的,新经济政策不是“眼前的”一时权宜,而是成功地实现俄国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一个时期,“新经济”一词在媒体上频频亮相,成为最时髦的字眼之一。而且,新经济往往与美国联在一起,平添了国人许多美国“情结”。美国经济长时期的持续、高速发展,国际国内的不少专家学者都在探询其奥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剖析、了解美国新经济的产生、发展及其背景、环境、条件,对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无疑是大有益处的。最近,我刊组织了一批由专家学者深入系统分析美国新经济成因的文章,将以“美国新经济成因大透视”为题分期刊出,以利于读者更科学、客观地看待这一20世纪末的经济奇迹。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世界经济评论》月刊近期刊登丸红经济研究所所长杉浦勉的一篇文章,认为文化力是一种有力资源,经济上可成为相当大的力量。这篇题为《新经济与文化力》的文章摘要如下:新经济表现为人才经济、注意力经济和创造力经济3种形态。它们共通之处在于,给人的活动或人或物增添魅力变得相当重要,能够增添这种魅力的就是“文化”。文化力与“创造力”密切相关。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文化力是最能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有力资源。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策制定者们开始意识到文化策制定者们开始意识到文化作为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重要性。不仅国际大都市…  相似文献   

14.
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的创新路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立党 《前沿》2006,(4):23-25
在极其复杂的环境条件下,列宁创立了新经济政策理论,发展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理论。从“直接过渡”到“迂回过渡”的转变,列宁找到了适合俄国实际情况的新型过渡时期道路并创立了过渡时期理论;从“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列宁找到了适合俄国国情和特点的正确政策措施,创立了崭新的较为完整的新经济政策理论,发展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经过从“直接过渡”到“迂回过渡”和从“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两个转变过程,列宁找到了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办法:灵活而务实的改革与改良,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的经济建设和管理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上海支部生活》2013,(3):60-60
从硅谷到北京,大数据的话题正在被传播。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可佩带”计算设备的出现,我们的行为、位置,甚至身体生理数据等每一点变化都成为了可被记录和分析的数据。以此为基础,“反馈经济”(feedbackeconomy)等新经济、新商业模式也正在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16.
列宁制定的新经济政策,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新经济政策的要领,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列宁在接见《曼彻斯特卫报》的记者阿兰索姆时指出:“新  相似文献   

17.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 毛泽东的“新经济政策”是1956年12月提出的。这时,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经胜利实现。毛泽东为什么要在三大改造胜利实现之后提出“新经济政策”呢?为明确这个问题,必须从分析三大改造的历史功绩与存在的问题入手。 三大改造结束后,中国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开创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  相似文献   

18.
司建平 《前沿》2003,(8):116-118
美国舆论自称其经济形态为“新经济”或“知识经济” ,实际上当代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其经济形态的实质是金融资本主义 ,而不是所谓“新经济”或“知识经济”。当代金融资本主义的最大特征是进行金融突击和掠取 ,对此我国应当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9.
一、 新经济的概念   “新经济”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在 1996年提出的,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而且新经济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到现在,关于什么是“新经济”,学术界并未达成共识,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大家公认的定义。新经济作为新事物,是相对传统经济而言的,产生于传统经济,从传统经济中脱颖而出。   传统产业经过工业革命以来一百多年的发展,目前基本上处于维持状态,即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零增长”状态。在 70、 80年代,美国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即经济“滞胀”。经济的滞胀,说明传统产业拉…  相似文献   

20.
樊纲 《政策》2001,(12)
现在“新经济”似乎已经取代“知识经济”,进一步成为国际上最热门、在国际研讨会上使用频率最高的名词。我们国内的媒体和市场分析人员,也在大量使用这个概念,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和潮流。 首先要明确的是,“新经济”这样一个语义含混的词,事实上被人们在不同的场合赋予着不同的涵义。最初,新经济是人们用来指美国经济在近几年所表现出了以下的一种状态: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全球市场化的基础上长期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传统意义上描述失业与通胀反向相关关系的所谓“菲利浦斯曲线”不再适用(因此是“新”经济)。但是后来,随着“网络股”的飓升,国际(国内)的许多人正在许多场合把以信息、网络业为代表的所谓“新科技产业”或“科技板块”称为“新经济”,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