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用层析法制备的牛环形泰勒虫(Theileriaannulata)抗原用于ELISA试验,检测62头份带虫牛血清,阳性符合率96.67%;在疫区检测150头份牛血清,阳性率80.43%;在瑟氏泰勒虫流行区检测454头份牛血清,有交叉反应,阳性率28.19%;检测89头份安全区牛血清阴性符合率100%。用正常红细胞抗原和环形泰勒虫抗原分别对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牛作了特异性试验,结果ELISA前者OD值为阴性,后者OD值为阳性。2头人工感染牛于接种后14~20天测出抗体,30天达到高峰,然后下降.其中1头牛接种后12个月ELSA值仍明显高于健康于。环形泰勒虫抗原与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大巴贝西虫、边缘边虫、日本血吸虫、伊氏锥虫、肝片吸虫抗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检测瑟氏泰勒虫血清,有3/4的阳性反应率,证实环形泰勒虫与瑟氏泰勒虫有密切的血清学关系。  相似文献   

2.
用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微量血清中和(SN)试验跟踪抽检了同群两种不同免疫程序的12组次共142只鸡的传染性囊病(IBD)中和抗体滴度。结果表明,该群1日龄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高达8.3log_2并且较整齐,雏鸡母源抗体半衰期约为4.3~5.0天,用SN免疫监测不同的免疫程序及其实际效果,说明在中和抗体滴度降16.0~6.5log_2(15~18日龄)时首免效果最好。该方法准确且敏感性高,可用于鸡群免疫监测,指导合理的免疫程序。  相似文献   

3.
微量补体结合试验诊断边虫感染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边缘边虫DS—1株接种除脾易感牛,制备出补体结合试验诊断抗原,并建立了边虫感染牛总量为0.2ml的微量补反诊断法。所制备的抗原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实验室条件下人工感染牛的补反检查,符合率为100%;自然条件下感染牛补反检查的符合率为92.3%;安全区牛无假阳性反应。人工感染牛于第10天可测出补反抗体,30~40天抗体滴度达到高峰,60天后开始下降。边虫补反抗原与瑟氏泰勒虫、双芽巴贝西虫、牛巴贝西虫、伊氏锥虫、肝片吸虫、日本裂体吸虫感染牛血清无交叉反应,与正常红细胞免疫牛血清反应为阴性结果。  相似文献   

4.
用Henderson法测定牛O型口蹄疫(FMD)制苗毒种OA/58(F49/91)对牛的半数最小感染量(MID_(50))为10 ̄(-8.77)/0.1ml,与OA/58(F30/66)一致,表明毒种对一的毒力稳定。毒种适应制苗细胞BHK—21单层在7~20代内收获的细胞毒具有稳定的蚀斑特性和感染性滴度。不同代数病毒(F10、F15、F20)蚀斑克隆株的大斑、小斑株按疫苗制造与检验试行规程制成双相油佐剂疫苗免疫豚鼠,28天后用强毒攻击,结呆F106/8保护,F156/8保护,F207/8保护,证明在试验代数内制苗毒种对豚鼠具有良好、稳定的免疫原性。对强毒攻击7天后的豚鼠血清中和抗体分析表明,此时血清中和效价与免疫豚鼠抗强毒感染的保护性之间无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收集保藏的6株口蹄疫(FMD)A型牛源强毒,适应乳鼠5代,转适8HK—21细胞单层10代,用弗氏完全佐剂制成疫苗免疫豚鼠。综合分析其对实验动物及制苗细胞的适应性、病毒感染性滴度、豚鼠抗强毒攻击的免疫原性、血清中和抗体应答的抗原广谱杜表明,在6株毒中AF/72具有更好的适应性,病毒滴度高,免疫原性好,抗原谱广。  相似文献   

6.
观察了西咪替丁和左旋咪唑对鸡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对28 日龄鸡每天分别按2 .5 、10 .0 、100 .0 和400 .0 m g/kg 体重西咪替丁或2 .5 、10 .0 m g/kg 体重左旋咪唑饮水给药,连用3 d 后再分别肌肉注射绵羊红细胞(SRBC) 和牛血清白蛋白(BSA) 或布鲁氏菌(BA) 抗原。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和CD+4 /CD+8 淋巴细胞比值;测定血清SRBC、BSA、BA 抗体效价和血清补体总活性。结果表明,西咪替丁能明显增强鸡外周血T 淋巴细胞功能,但对B 淋巴细胞无明显影响;明显升高血清SRBC、BSA、BA 抗体效价;10 .0 ~400 .0 m g/kg 体重西咪替丁能明显升高CD+4 /CD+8 淋巴细胞比值和血清总补体活性。西咪替丁与左旋咪唑相比具有非常类似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参照美国的马病毒性动脉炎(EVA)诊断技术和马动脉炎病毒(EAV)标准种毒和阳性、阴性血清,确立了EAV在RK-13细胞上生长的最适条件,制备了标准EAV高免血清建立了EAV微量中和试验。通过对进出口的550头份马血清抗体检测,有19头血清抗体滴度达14~1128。用标准马传贫阳性血清进行交叉中和试验未发现交叉反应;用自制的琼扩抗原进行比较试验,有8头份为阳性,证实微量血清中和试验与琼扩试验的符合率为42.1%。  相似文献   

8.
用牛O型和A型口蹄疫(FMD)双价灭活苗免疫小白鼠后,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分析法检测了其病毒特异性T细胞增殖应答,相应抗原对免疫组淋巴结细胞的刺激增生作用高于未免疫对照组;通过氨基黑-10B比色分析法检测了其致敏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率,免疫组为14.3%~15.5%,未免疫组为3.2%;通过常规毛细管法检测了白细胞移动指数(MI),免疫组为0.75和0.70,未免疫组为1.13。以上3项检测结果经F检验,均达到1%的显著水平,表明小白鼠接种牛O型和A型FMD双价灭活苗后,激发了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9.
用分离自甘肃兰州和天水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L_2株和Ts株,以对倍的蜂胶水乳剂为佐剂,制备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蜂胶灭活疫苗。用该苗0.5ml接种5日龄或7日龄雏鸡,免疫后21天AGP抗体阳性率可达50%~60%,免疫后28天,AGP抗体阳性率可达100%。用该苗1ml免疫产蛋鸡,免疫后21天AGP卵黄抗体效价可达1:64以上。  相似文献   

10.
首次用蜂胶作为佐剂,研制出鸡新城疫-减蛋综合征(ND-EDS)二联灭活苗。在开产前1个月左右,用该苗按0.5ml/只的剂量皮下或肌肉注射免疫蛋鸡,接种后20d测ND抗体(HI法)效价为6.25~7.0(log2,下同),EDS-76抗体(HI法)效价为6.5~8.0。用ND-EDS油乳剂灭活二联苗做对照,进行免疫持续期平行测定对比试验,免疫后180d,蜂胶苗免疫组鸡的ND抗体滴度为8.5~8.7,EDS-76抗体滴度为8.3~8.5,与油苗免疫对照组鸡的ND抗体(8.6)和EDS-76抗体(8.1)效价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P>0.05)。用禽胚做中和试验揭示,该苗免疫半年后,其保护率仍可达90%以上。田间试验表明该苗安全性理想;免疫4.5月ND抗体效价达9.0,EDS-76抗体效价为8.0  相似文献   

11.
将双向免疫扩散试验(DID)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用于牛皮癣病的抗体检测和细胞免疫检测。35头无牛皮癣症状的新生犊牛血清抗体全部阴性,淋巴细胞转化率均在10%以下,10头具有牛皮癣症状的病牛,50%为血清抗体阳性,淋巴细胞转化率为22%~46%。30头注射抗牛皮癣疫苗的牛血清抗体全部由阴转阳,淋巴细胞转化率升至15%以上的有16头。  相似文献   

12.
将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AVAV)J-1株经一系列培养和蚀斑克隆,筛选出一株蚀斑大小为2.7~3.1mm的克隆株(JN-1株)。该株分别以10 ̄(5·725)TCID_(50)足掌皮下注射和10 ̄(4·725)~10 ̄(6·725)TCID_(50)肌肉注射1日龄肉鸡,以5×10 ̄(6·725)TCID_(50)肌肉注射肉用种鸡,均不产生任何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在敏感雏鸡体内传代5次和鸡胚细胞内传代10次,无毒力返强现象。雏鸡的最低免疫剂量为10 ̄(3·725)TCID_(50),抗体持续时间达9个月以上。用JN-1株免疫1日龄肉用雏鸡后7、14、21和28天分别用强毒于足掌皮下攻击,临床保护率分别为2/10、9/10、10/10、10/10,病理保护率分别0/10、7/10、9/10、10/10。抗体应答反应和特异性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证明,JN-1株的免疫作用是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完成。体外中和病毒试验显示,JN-1株抗血清能中和J-1、S_(1133)、FDO和H_(9307)株。在5个有疫情的肉用种鸡场共免疫28000余只仔鸡和种鸡,免疫后再无AVA疫情发生。  相似文献   

13.
应用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作免疫原建立了8株分泌抗ILTV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这8株McAb均具有荧光抗体的特性,没有中和病毒的能力,分14属于IgG2,IgG3和IgM。应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McAb,建立了直接荧光抗体试验,用其检测ILTV抗原与分离病毒的符合率为92.8%。  相似文献   

14.
在用低浓度犊牛血清(2.5%)和不含血清的1640培养液培养的BHK-21细胞中,接种毒力不同的弓形虫GJS和QHJO株,于5%CO_237℃培养。结果两虫株的生物学特性存在一定差异;在含2.5%血清培养液培养的细胞中,虫体繁殖显示两个高峰,在无血清条件下只有一个高峰值,BHK-21细胞在含虫、不含虫及含血清和不含血清条件下均只有一个高峰值;两虫株培养上清蛋白含量均以递增方式增加,至190小时蛋白含量牧最初2小时分别增加1.93、2.52倍,对照BHK-21细胞上清蛋白无明显变化;培养上清虫体分泌排泄抗原(E/SA)滴度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上升,BHK-21对照上清呈阴性。  相似文献   

15.
1994~1995和1997年应用日本血吸虫3类候选疫苗分别免疫绵羊,各组的减虫率、粪便虫卵减少率和组织(肝、大肠、小肠)的虫卵减少率分别是:虫体副肌球蛋白(n-paramyosin)组17.4%~55.3%,14.6%~68.1%和48.9%~76.7%;重组副肌球蛋白(r-paramyosin)组41.4%~44.2%,15.9%~25.1%和41.1%~48.0%;Sj26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组53.4%~62.1%,11.0%~38.6%和14.0%~65.0%;rSj28GST组61.4%~68.5%,22.9%~60.0%和39.0%~76.0%;重组日本血吸虫23ku大亲水区表膜蛋白(rSj23)组51.2%~66.1%,21.9%~58.4%和54.3%~76.7%。以ELISA检测免疫后的绵羊血清,3类抗原均诱发高水平的特异性IgG抗体,表明以上疫苗具有诱发绵羊产生保护性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试制的鸡减蛋综合征(EDS)蜂胶佐剂灭活苗中蜂胶含量为6mg/ml。用此苗按0.5ml剂量给开产或临开产母鸡接种后15天,测免疫抗体滴度达2 ̄(-8)~2 ̄(-10),60天测免疫抗体滴度达2 ̄(-9)~2 ̄(-11)。实验室试验结果和田间试验结果初步表明EDS蜂胶苗的近期免疫效果优于EDS白油苗。  相似文献   

17.
一樱桃谷鸭父母代种鸭群产蛋率由79.89%降到15.14%,减蛋综合征(EDS-76)血清抗体阳性率100%(滴度28~12)。由鸭群的血液白细胞及卵巢中分离到两株病毒(SCWJ-1和SCWJ-2株),该病毒能够凝集鸡、鸭、鹅、鸽等动物的红细胞,这种凝集能力能够被EDS-76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鉴定为鸭腺病毒。感染鸭的输卵管及卵巢经组织学切片观察,在卵巢的组织切片中滤泡数量减少,且只看到初级及次级卵母细胞等未成熟卵泡而不见成熟卵泡,未成熟的卵泡常见退化与吸收现象;在输卵管的组织切片中可见到上皮细胞肿胀、破裂、崩解与脱落,结缔组织轻度水肿及淋巴细胞、异嗜细胞浸润,固有膜中还可见多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聚集灶分布于上皮下及血管周围,在管腔内有多量脱落崩解的上皮、炎性细胞及蛋白液体聚集。  相似文献   

18.
应用木瓜蛋白酶消化法,从马立克氏病病毒(MDV)人工感染鸡的淋巴细胞瘤表面提取马立克氏病相关肿瘤表面抗原(MATSA)。所获得的抗原与从肿瘤细胞表面洗脱的抗MATSA抗体在ELISA中呈阳性反应。将这种抗原与白油佐剂乳化,给20日龄鸡肌注免疫3次。应用间接ELISA对被免疫鸡的MATSA抗体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免疫前正常鸡的血清中无MATSA抗体存在,而用这种抗原免疫后10天即可形成抗体应答,ELISA的OD值(X)为0.23,至第3次免疫后10天,OD值(X)为0.44。这表明从鸡MD肿瘤细胞提取的MATSA,再好鸡免疫接种后可出现明显的抗体应答。木研究结果为MD肿瘤疫苗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用分离自广东某猪场并适应于传代细胞生长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G_V毒株作猪流行性腹泻(PED)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检测了五个猪场共152份血清,其中未发生过PED的一个猪场35份血清,抗体滴度≤1:2;三个发生过PED的猪场77份血清,抗体滴度在1:4~1.512;一个接种过PED油佐剂灭活疫苗的猪场40份血清,抗体滴度在1:8~1:1024。猪传染性胃肠炎、伪狂犬病、猪瘟和轮状病毒阳性血清均不能中和PEDV,表明该方法具有准确、可靠、特异性好、操作简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应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FM_14)及其荧光标记物(FM_14-FITC),对接种IBD疫苗、强毒感染和自然病例鸡组织进行直接荧光抗体试验(DFA)、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和琼脂扩散试验(AGP)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鸡接种疫苗后10天内DFA和Dot-ELISA均呈阳性反应,而AGP只在接种后6~8天的样品中检出抗原。22例人工感染鸡和40例自然发病鸡组织的检测结果表明,DFA和Dot-ELISA的敏感性基本一致,且高于AGP,它们的整鸡阳性率分别为96.8%、95.2%和38.7%;所有的AGP阳性标本Dot-ELI-SA和DFA均为阳性,后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87%。96批次(被检鸡群达38700头份)野外送检病例之脾、肺、肾和法氏囊组织切片DFA阳性率分别为40%,11%、10%和88%,而总阳性率则为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