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儒家和法家分别提出了利用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来预防犯罪的思想,其虽然各有局限性,但经后世各朝将二者结合。对预防犯罪起了较大作用。总结儒家、法家预防犯罪教育思想,借鉴我国各朝代预防犯罪教育的经验,对预防和治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为我国古代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提供了丰富的法律思想,其中,法家“法治”理论自成体系,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现成的治国思想指导。文章通过客观认识法家“法治”理论的内容,考察其在中国古代治理国家中所发挥的作用,挖掘其对我国国家治理制度化可借鉴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3.
法家思想是披着法治外衣的专制思想,本质上是将法律作为统治工具,用严刑峻法来推动这种专制工具的运转,达到维护君主统治的目的。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和制度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在现代法治建设过程中应当谨防在法治的名义下行专制事实,治国不能用重典,刑罚的设置上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宽缓化。  相似文献   

4.
法家作为我国先秦时期一大家,其思想对当时乃至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是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法家思想包括了政治法律等治国思想,对法家的法律思想尤其是法治思想进行重新梳理和解释对我国现实的法律实践有着可以现代转换的启示价值.法家的法律思想系统地阐述了法治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主要功能、运行机制及价值目标,对待这传统法律资源我们应认真审视,对其中的合理要素予以继承,消极要素予以摒弃.  相似文献   

5.
法家法律观和"法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家,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本文分析了法家对法律的概念、本质、起源、作用等基本法学理论的独到见解,以及法家推行"法治"的理论基础和推行"法治"的方法,剖析了法家的"法治"绝非真正意义的法治,它和儒家的礼治都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统治手段.  相似文献   

6.
法家思想是我国古代改革家、思想家、政治家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从以法治国,反对人治;“法不阿贵,刑无等级”反特权思想;“明法去私”反对以私害法思想三方面,论述了法家思想的进步意义和在当前改革开放时期对实现依法治国,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中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最早制定成文法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君臣共操,刑无等级,以刑去刑,构成了我国传统法治思想的精华。但中国古代又是一个典型的“非法治” 国家,传统法治思想的主要局限是缺少“民主的法制化”理论,法律只是统治阶级的治民工具。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1]。如何对待传统法律文化,关系到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传统法律文化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原生力量,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与本土资源;传统法律文化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具有再生价值;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要创造性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法律文化,探讨传统法律文化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中的新生路径。  相似文献   

9.
法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家思想的主张也是想要建设一种法治社会,当然这种法治是一种最低层次的法治。法家思想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建设法治中国的当下是有着重大的意义与启发的,如对功利主义思想的警惕、对法秩序的追求等等。  相似文献   

10.
慎刑与严刑:中国传统刑罚的双重性格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刑罚制度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双重性格 ,即慎刑与严刑的对立并存 ,而制度层面的矛盾无疑来源于思想理论层面的矛盾。应该说 ,儒家思想和法家学说分别是这两种法制现象的理论源泉 ,但在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以来 ,特别是儒家法律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法制指导思想之后 ,恰恰是儒家的教化观和伦理价值的绝对化使儒家对法家的严刑主张的吸收成为必要 ,从而使这两种看似互相矛盾的制度和现象能够长期共存于中国古代法制中而并行不悖 ,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刑罚的双重性格。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腊著名学者和伟大的思想家 ,他的法律思想 ,对其以后法律思想的发展、文艺复兴和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当前 ,我国正在强调法治建设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他的法律思想无疑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选拔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儒家与法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逐步融合的独特产物.这一制度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制度的特征,彰显出公平、公正、秩序等法律价值内涵.科举制度也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充分体现了全党的意志,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意志,并且上升到了国家的意志,标志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完善和发展。这一基本方略的确定和提出,不是哪一个人、哪部分人的主观臆断,也不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权宜之计,而是党和国家在我国即将跨入21世纪的关键时刻作出的一个重大的英明决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古代社会———盛世与“法治”紧密相联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法治”思想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建法立制、…  相似文献   

14.
法家重刑思想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刑思想是法家法律思想之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表现在厚赏重罚 ,刑多赏少 ;轻罪重刑 ,以刑去刑 ;不赦不宥 ,刑人必得 ;族刑连坐四个方面。造成法家重刑思想的原因 :一、法家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法家的“好利恶害”的人性论主张 ;三、法定法观念方面的偏差 ;从而得出法家重刑思想既有强调刑罚适用的普遍性、严肃性积极的一面 ,同时又有其过于夸大暴力强制作用 ;把法律理解为治民、防民之具 ;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以及极端功利主义等消极一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从《寄簃文存》看沈家本的法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家本(1840~1913),清代归安(今浙江吴兴县)人,字子惇,别号寄簃。光绪年间进士,历任刑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资政院副总裁等职。他对我国历代的法律资料,做了广泛、系统的收集、整理和考订工作,并且对我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做了深入的研究,是谙悉中国古代法律,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批判总结的著名律学家。  相似文献   

16.
虽然法家思想伴随着秦王朝的倾灭、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逐渐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边缘化,但在西方史学家眼中堪称中国历史重大转折点的三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却无一不是在法家思想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下完成的。作为中国古代组织与领导艺术的法家思想,对中国当代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亲属相容隐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经古代封建统治者使其成为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后,盛行了二千余年。这种思想所蕴含的人情伦理观念留存至今,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文章通过阐述亲属相容隐思想的产生及法律化,分析其在当今对人们法制观念所产生的影响,以期对现代司法实践活动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是我国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他继承并发展了前期法家的进步思想,总结了各国变法革新的经验,并对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制度,实现封建统一,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出隆礼至法的治国之策、平政爱民的安邦之本、尚贤使能的用人之道、兼服人心的立国之根,为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和谐是道家法律思想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无为”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在老庄思想中,减少干预、减轻剥削、法律宽和、司法公正及顺应自然等均表达了“无为”的含义,也都体现了某种和谐精神。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和韩非均强调只有法治才是实现社会和谐与国家富强的基本途径。他们对法治作用的重视,特别是他们强调实施法治要求君主与各级官员必须带头守法、秉公执法、信赏必罚、司法严明、谨守公平原则,并要求严格治吏、循名责实,把官员守法与社会和谐密切结合,对我们通过法治手段建设和谐社会都有参考价值。道家、法家与儒家一样,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均是高度和谐的社会,只是他们为和谐社会的实现而设计的途径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司法工作者职业活动的质量,既取决于其法律水平,更取决于其道德水平。许多司法工作者的失误或失足,与其说是法律水平的缺欠,不如说是道德水平的忏下。我国古代社会的司法道德,有着近四千年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内容,认真总结这一传统,并吸取其中可资借鉴的东西,对于今天的司法道德建设显然是不无裤益的。粗略地概括一下,在我国古代社会中,被历代统治阶级和司法职业者所推崇、褒扬、笃信和奉行的司法道德,大致有以下十二个方面:1.忠君命由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宗法等级制度所决定,忠君是我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司法道德要求,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