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重视文化的力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民族性,提升思政课的理论亲和力;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与生动性,提升思政课的话语亲和力;着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思政课的载体亲和力。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融合是学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思政课理论教学的融合要找准融合点,注重情境创设,关注学生困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可融入校外实践活动,也可融入校内实践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思政课教学的环境融合要做到与校园物质环境、校园人际环境和校园舆论环境相融合。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和体系建设的重要资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要遵循与思政课知识体系相衔接的原则:其一,在知的层面挖掘富含唯物、辩证发展的哲学思想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其二,在情的层面挖掘富含崇德向善、仁爱共济的社会关爱思想促进道德修养的培塑;其三,在信的层面挖掘富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促进政治觉悟的提高;其四,在意的层面挖掘富含坚韧豁达、开拓进取的积极人生态度促进精神力量的激发。  相似文献   

4.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更是在新的征程上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特质、内涵、立场上存在诸多契合点和共通点,为实现二者的结合创造了可能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相互激活和滋养的前提下融合再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实现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次飞跃是二者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人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初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过完全自发的结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作为理解的前提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同时也努力清除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混杂的非自觉的、消极的传统文化因素,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于传统文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不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强"四个自信",还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都需要和呼唤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相结合"的表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完整总结,也是指明了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开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是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的两条基本原则。正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国家文化资源已经润物无声地进入了治国理政新实践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思政教育资源。数学文化承载的人文精神与思政元素对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是中学生成人成才的宝贵精神财富。深挖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推动中学数学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具有重要意义。一、厚植责任担当、倾情奉献的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理念,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切实有效的算法,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非遗文化进课堂,代代相传谱华章。《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校园、进课堂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浙江台州地区历史文脉炽盛,非遗底蕴深厚,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我们要因地制宜,积极挖掘和利用好非遗文化资源,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义。1.深耕教材:挖掘非遗文化的教学价值。思政课教材坚持以文化人,育人立意精准鲜明,通过系统完整的科学布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更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源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价值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品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二者契合的决定性因素。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契合,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坚定不移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化,从理论方面来说是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从现实方面来说是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有助于确保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从实践方面来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有助于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策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化要牢牢抓住甄别、重铸、践行三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增强"社科方法论"教学的理论性是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要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出发挖掘"社科方法论"教学的理论深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提升"社科方法论"教学的理论温度,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发增强"社科方法论"教学的理论力度,让"社科方法论"教学以理服人、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12.
杨颖 《人民论坛》2023,(7):93-9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化底蕴,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根基和源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需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更坚定的历史自觉、更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3.
王一闳  周菲 《长白学刊》2023,(5):141-14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明创新,表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人类文明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华文明创新的应有之义,表达了中国智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为世界文明的重大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以其时代性的深刻洞察力唤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实现了对中华文明的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文明创新的集中展现,具体表现为思维方式、理论表达、实践路径三重维度。这一成果促进了提升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文化自觉、坚持走自己的路的道路自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自觉,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信以文化自觉为精神基础,以历史与现实成就为依据。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所存问题的症结在于文化自信不足,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够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伦理品质的挖掘不够、对走独立创新的学术发展道路的信心不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首当其冲需要提升文化自信,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开放的心态扬弃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成果。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有效落实方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正确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不竭动力。二者相结合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时俱进、融合创新。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国际化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两个并行趋势,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土资源的参与。要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站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变革的理论高度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华文化在21世纪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同样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以马克思主义总体性观点、辩证法、实践唯物主义等方法论原则实现二者综合创新、协同互动、融合发展,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创新发展的同时担当起中华文明在当代的传承使命。  相似文献   

17.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融为一体,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超越、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陆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科学回答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关于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等八个重要论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科学的价值定位;关于传承和弘扬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应该着重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向善、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今时代价值的思想精华;关于怎样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方针,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和阐发,努力结合当今实际和时代需要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春波  石璐璐 《人民论坛》2011,(10):216-217
中华优秀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基,因此要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建设当代优秀民族文化,并推动文化创新。为此,我们要深入开展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保护规划和立法工作,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发展好民族文化产业,强化思想道德建设的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当代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张运萍 《传承》2014,(10):66-67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是高校思政课内容改革的需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把握时代的脉搏,用传统文化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迫切任务。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研究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