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杨萍  李伟 《桂海论丛》2012,(3):50-5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要真正发挥它价值引领的作用,必须实现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化.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认同的过程中要认识、研究和遵循它在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阶段中的特点:提高信息传导效率,在“知”上下功夫;促进情感认同,在“信”上下功夫;加强政策制度保障,在“行”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好生活"概念在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中被多次提及,已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围绕"美好生活",习近平明确了中国共产党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阐析了美好生活在多维度上的丰富内涵,研判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阐发了创造美好生活的指导思想和实践举措,形成了其独具特色且富有逻辑性、系统性的美好生活观。学习和研究习近平的美好生活观,对于全面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德育共同体的建构是为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更好实现。在共同体对共同性的建构过程中,德育共同体面临自我中心主义社会道德冷漠泛滥所致的“陌生人”现象、极权主义霸权欺凌所致的“边缘人”现象以及物化所致对技术过度依赖的“虚拟人”困境。对共同性的反思与批判,有助于我们从社会规范领域分析情感认同危机、身份认同危机和价值认同危机的深层根源,重构德育共同体研究的承认范式及其规范。  相似文献   

4.
当代青年群体在社会心态层面呈现出一系列贯穿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悖论,其背后是青年世代思想观念的三重面向,即以个人自由为前提的共同体认同、以个人生活机遇为落脚点的共同体发展伦理、以个人价值实现为标准的共同体分配正义。上述思想观念根植于青年世代“以己观世”的认知结构,即以自我为起点的平等主义原则。青年群体总是从个人的预期、价值、经验、感知(“己”)出发,观照那些先验的、外在的、强制的权力结构和社会规范(“世”),对于“己”与“世”平等与否的经验和感知决定了差异化的社会心态呈现。当青年世代体验到“己”与“世”平等时,以自我为起点的观念、逻辑和话语可能创造出一种自发的、原生的、共享的情感认同,补充和丰富主流观念、逻辑和话语的叙事并强化其合法性;反之,主流观念、逻辑和话语被视作一种异己的结构性权力,两种思想资源之间的潜在张力具象化为对占据社会结构(例如权力、财富、知识)优势位置群体的负面评价,甚至是对整体性的社会事实与运行规则的消极取向。因此在“以己观世”的认知结构下,青年社会心态可能呈现的演进趋势及治理挑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分析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问题,应当遵循价值观内化规律,从思想认知、情感认同、实践行动三个维度探究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之路。思想认知是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基本前提,价值认同是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重要过程,实践行动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终目标,只有将核心价值观付诸于实践才能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生活观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重要思想。马克思在革命实践的锤炼中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的实践基础;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生活观的批判继承和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生活观的超越中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的理论基础。研究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的实践和理论基础,对在新时代构建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勇恒 《人民论坛》2014,(6):179-181
传统的中朝关系,始终处在一个微妙、复杂、双重面像的语境下。李氏朝鲜对自身的定位以及对华的姿态,实际上折射出三种不同方位的认同观,即朝贡体系内部催生的自我消化与认同迷失;从“朝天”到“燕行”带来了藩国认同观的递嬗;李氏朝鲜政治体制构建过程中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治愈”在网络和文艺市场上形成热潮,为了探究“治愈”心理体验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当代青年如此需要“治愈”,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对有过“治愈”体验的15名青年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研究结果表明:(1)“治愈”是借助一定的外界事物使个体内心积极转变的过程体验。(2)令青年人感到“治愈”的元素可以分为:小动物、理想中的生活方式、人际互动、自然环境和治愈系文化产物。(3)“治愈”心理体验的意义与功能有情绪调节、提供情感支持、辅助认知调节、激发动力与缓解疲劳。(4)青年人的“治愈”需求有情绪调节需要、情感补足需要、发展认知需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5)个体的心理、认知、行为状态随着“治愈”心理体验的过程逐渐趋向积极、稳定、平衡状态。总的来看,“治愈”心理体验对于青年群体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心理自助有着积极的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心理安抚和正向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有机统一。情感认同作为认知认同和行为认同的中介,是认知认同的进一步深化,也为行为认同的产生提供感情因素。一般而言,感觉、认知、体验和反应四个阶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得以生成的必经阶段,它们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其中,感觉是情感认同生成的起点,认知是情感认同生成的基础,体验是情感认同生成的关键,行为反应是情感认同生成的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提供了较为清晰的逻辑理路:通过环境刺激来引发大学生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感受;通过理论感召来奠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通过情境创设来推进大学生切身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实践强化来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0.
党员身份自我认同是党员对党员身份角色及价值体系、权利义务规范的理解、接受和确证,包括党组织思想价值体系认同与信仰、身份角色认同与情感归属、身份规范认同与践行三个层面。基于浙江省多阶段分层抽取的1575名基层党员样本的问卷调查显示,总体上浙江基层党建工作成效明显,基层党员具有党员身份自我认同意识,浙江基层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但也存在党员第一身份意识未充分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身份规范认知与身份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等问题。而身份起点的功利化和信仰实用化、党员身份社会比较优势弱化、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教育薄弱、党内组织生活缺失和民主生活满意度不高是身份认同缺失的主要原因。身份意识培育需加强思想建党,优化信仰教育机制;强化政党社会整合能力,立足党员需求培育第一身份意识;加强入党动机考察,把好入口与出口关;严肃党内组织生活,锤炼党性修养,改变知行脱节。  相似文献   

11.
儿童文学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认知过程中担当着重要作用,应当成为各民族少年儿童共同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少数民族少年儿童阅读资源的稀缺与儿童文学接受的不畅将导致其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以及自我情感与心理认同的淡泊。论文拟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自我认同三个角度,阐述儿童文学接受与少数民族少年儿童心理认同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微媒体因其强大的传播效果已成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其传播主体的去权威化、去中心化导致价值主导之危;其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多元化导致价值选择之惑;其传播过程的数字化、隐蔽性导致价值践行之弱。为化"微"为"机",教育者要树立以人为本、以术为用、以律为基的新理念,构筑微阵地、建设微生态文明、拓展微教学,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13.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年人的道德品质形成要经过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五个阶段,五个阶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他们的道德品质,这是青年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具体讲,“认知”是其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情感”、“意志”是其形成的必备条件;“信念”是其形成的核心;“行为”是其习惯的自然持续。在青年人的道德品质教育中,必须严格遵循这一规律,忽略任何一个阶段的培养,都会极大地影响其道德品质的正常形成,而在以往青年人的道德品质教育和培养中,常常忽略了“情感”、“意志”、“信念”这三个阶段,往往是向…  相似文献   

14.
黄钊 《学习与实践》2006,(3):122-126
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主干。它的优秀成果,集真、善、美于一体,光彩四射,引人入胜。特别是“中和”观、“仁爱”观、“尚公”观、“忠信”观、“自强”观、“廉政”观、“民本”观等,过去对于弘扬优秀中华民族精神,陶冶人们高尚情操,培育国民美好品行,调节社会各方面人际关系,都发挥过无比重要的理论影响,即使到了今天,仍有不可低估的重大理论价值。特别是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可以给我们以许多重要的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15.
正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涵及核心价值视为自身内在需求和追求目标……完成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全过程。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面临价值取向多元化、教育效果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6.
肖晞  周旭亮 《求索》2010,(8):88-89
当前国际社会对于国际角色的认知,主要源于国家层面塑造的物质结构认知体系之中,呈单向而非互动的结构特征,这对于中国国际角色的定位尤其是资源基础的外化带来了不利影响。在与国际社会的互动之中,中国应更多地在文化选择过程中向外界透知中国模式的包容、平等、互利性特征,通过自我与他者的文化结构互动过程,把原来属于中国的文化变成至少是部分共有的身份认同,进而为化解国家在功能上相等的物质结构性认知而努力。在当前情况下,一是要坚持文化选择导致国家差异性引发的认同,二是要坚持资源基础与责任并重。  相似文献   

17.
赵丽丽  于建玮 《岭南学刊》2020,(3):82-87,1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整套话语体系,按照话语属性可以划分为政治话语、国家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四种模式。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这四种话语模式共同发生作用,形成互相交织、共生共融的话语介入模式。这种话语介入模式能够促使多个层级主体的认知和实践形成多元互动,达成价值共识、利益相关、情感共鸣、行动自觉,有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营造全社会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国际秩序观是一国如何认知世界、如何处理自身与世界关系的重要理念指引,反映了一国政府对现行国际秩序的态度、立场以及对理想国际秩序的主张和愿景。作为权力、制度和观念因素共同作用的起点,国家身份认知对本国的国际秩序观塑造有内在建构的影响。本文认为,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不仅强调自身“中华和合文化”与“全球大国”的内生身份认知,还在与国际社会的积极互动中确立了“现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参与者、建设者和引领式改革者”的社会身份认知。这两类身份认知通过国内和国际层次影响着中国政府对国家利益的主观认知和界定,进而塑造了新时代中国对现行国际秩序的立场以及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理想国际秩序主张与愿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它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人民群众是其实践主体,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性和力量,必须增强大众认同,表现为具有内在关联的理论认同、科学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四个维度。理论认同是前提;科学认同是关键;情感认同是支撑;价值认同是核心。认同是主体对客体的肯定性态度。增强大众认同,既要有制度自身的建设,也要有主体四个维度的认知能力和评判能力的提高,从而在主客体的相互观照中形成内在契合。  相似文献   

20.
郑红娥 《人民论坛》2023,(18):30-35
近年来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行为模式呈现出以“自我”为消费主导的趋势,引发新型消费方式的产生。新型消费形态不再仅指消费者消费或购买物品,消费者也参与到品牌的创制过程中,并推动品牌更好地改变世界,即表现为“消费—互动—创制”整个过程,引发了消费供需两端深刻的变革。Z世代作为引领新型消费方式的“主角”,具有以下消费特征:悦己而不利己;务实而不节俭;重视商品的多方价值,而不仅是符号价值。为此,未来的消费趋势为更注重生活的品质,从效率性消费到发展性消费,以“体验+互动+创制”营销方式推动多样化生活风格的营造,最终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