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既是思政课应该追求的目标,也是思政课需要解决的教学论核心问题。从哲学意义上讲,思政课之所以值得学生学,并且会学有所获,盖在于思政课之于学生具有极强的生存论意义。而这对于思政课的教学来说则意味着:思政课应该是使学生获得智慧的课程,是学生为生存而主动学习的课程,是通过学习最终成为行动者的课程。从生存出发,为了生存,青年学生才会自觉成为思政课学习的主体,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此,学生才会自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相似文献   

2.
哲理味。思政课教学蕴含哲理的多少,是决定思想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尺。精品式的思政课必定是哲理的教学,哲理会使思政课的内涵更加深刻,因而也就更能震撼和启迪学生的心灵。人情味。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思政课的人情味就像一座桥沟通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灵。通情才能达理,当双方情感认同趋向一体时,就是政治课大步趋向学生的心坎之时。幽默味。幽默是政治课教学的味精。有幽默相伴,就能使思政课不再紧张、枯燥、乏味而变得轻松、诙谐、自然、活泼起来。这样“死道理就变成了“活”课堂。趣味。人有情必有其趣。思政课教学…  相似文献   

3.
<正>“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待。思政课教师应该面向学生、立足教学、顺应时代,展真心、抒真情、做真功,向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汲取故事价值,树立“故事思维”,开展故事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面向学生贴心讲,增强教学吸引力学生是听着故事成长的,美好故事启迪智慧,教化人生,点亮理想愿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要眼中有人,用心选择学生熟悉的“陌生化”故事素材,激发学生听、读、悟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有标识无辩识、重价值轻思辨的问题有了根本性改观,但具有思想穿透力的高质量思政课仍是少见,思政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思政教学的发展需求还有差距。思政课要“走心”,就要有“感人心者”的思政课“大先生”。上好思政课需要我们涵养见微知著的时代自觉、深蓄扎根应用的实践智慧、培育静水流深的理论思维、增长直言善引的对话意识,在对接学生生活的真实场域与深剖时代发展问题过程中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  相似文献   

5.
主导性是新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和鲜明的指涉。讲好新时代的思政课,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着力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课堂,从而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思政课教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大会报告和过去十年的伟大成就,不仅是思政课教学中的鲜活案例,更是最好的教科书。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深、讲透、讲活,让党的好声音成为时代最强音,让思政课教学有高度;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十年非凡成就,讲好中国故事,让思政课教学有温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讲透中国成就之因,让思政课教学有信度。  相似文献   

7.
思政课的教学对高校党建工作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强化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注重全面发挥思政课的作用,对于高校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十八大以来,上海高校全面推进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改革。目前,上海高校已经形成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数十门“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为骨干,500门综合素质课为支撑,1000余门专业课为辐射的“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同心圆,思政教育的“上海体系”日渐成熟成型。  相似文献   

8.
<正>基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念,思政课教材设置了综合性的“探究与分享”栏目,类型丰富,设问明确,承载着引导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发展关键能力和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功能。由于每一框题设置的此类活动较多,有限时间内不可能一一开展,因此,我们要依据课标、结合学情,有选择地创设探究活动的多样态“场域”,提升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思想深度。1.用于前置预学,创造问题“发现场”。高中思政教材的“探究与分享”活动,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讲话对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在“大思政课”背景下研究中职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社会发展形势、思政课课程性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协同育人规律都迫切要求中职思政课要在“大思政课”背景下改革创新。调查发现,中职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政策执行失真、师资结构性短缺、课程资源匮乏、教育主体责任不明等方面的困境,需要从改革评价机制、加强师资建设、善用教育资源、明确主体责任等四方面予以纾解。  相似文献   

10.
聂银学 《前沿》2013,(15):122-124
为了激发和保持“90后”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新尝试:新结合:把“专业课”相关知识中蕴含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思想发掘出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导向:将“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由此让学生深刻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新手段:通过新兴媒体使“思政课”老师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情感互通与思想碰撞这些更高层次的“互动”.新转换:让学生上台唱主角,要求每位学生写出三千字以上的论文或制作出PPT,再从每班选出十位学生择时登台给全班同学演讲或演示,让学生体验成就感;新穿插:讲课中择时辅导“考研政治真题”.这是激发考研同学学习兴趣的好办法.文末以哲学思考作结.  相似文献   

11.
“大思政课”重要论述的提出体现着时代关切的意蕴,为思政课改革和质量提升指明了方向。“大思政课”要善用之,就必须在思政课教学内容协同供给机制、思政课教师协同发展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平台机制、思政课教学方法协同发力机制实现创新,将思政课建设成为具有理论深度、时代温度、实践力度的“金课”。  相似文献   

12.
所谓倡导学生“反问”,就是在教学内容完成后,提倡并引导学生就所学内容所产生的疑惑反过来问老师。其益处有三:1.进一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2.激趣引思,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3.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并概括总结所学内容,将所学知识深化、升华为能力和觉悟。有教师会担心:倡导学生“反问”造成教师“卡壳”怎么办?其实只要备好课并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就不会“卡壳”。比如:在讲“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一框题时,我大约用30分钟讲完新课,然后我问:”‘这节课应讲内容…  相似文献   

13.
思政课讲“历史故事”,既是基于一定事实的“历史还原”行为,也是基于一定诉求的“历史阐释”行为。对“历史故事”不设边界或限度的“阐释”,必然会带来诸多后果和理论混乱。思政课教师讲好“历史故事”,从视野维度看,要牢树交叉融合的知识视野、辩证客观的比较视野、面向问题的研究视野;从事实维度看,要坚持历史事实的“主体性”讲观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讲细节、历史演进的“过程性”讲趋势;从价值维度看,要准确把握历史故事的作用限定、合理把握“历史故事”的价值评价、明确规范教师主体的阐释限定;从叙述维度看,叙述逻辑要符合现实的内在逻辑、叙述语言要尊重历史的客观存在、叙述方式要结合对象的切身感知。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发挥思政课政治引导的基本功能,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依托思政课价值塑造的关键作用,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借助思政课实践转化的重要指向,自觉投身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实践。为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高校既应当科学规划教学内容,促进高校各门思政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知识串成系统连贯的“珍珠链”,又应当守正创新教学实践方式,形成理论滋养、价值铸魂、行动自觉互促共进的“动力链”,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动图景。  相似文献   

15.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以通过思政课程“内循环”、课程思政“外循环”、德育活动“大循环”和德育师资培训等四大要素来实现。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纵向深化思政课程、横向拓展课程思政、纵横交错德育活动和增强思政课“内动力”等四个方面,以立体化、多层次、递进式的方式,探究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课程目标、活动载体、育人功能等方面打通思政课一体化的“堵点”,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和《政治经济学常识》的第一课,都是绪言课。“绪”,是事情的开头。“绪论”,是一本书的开头部分,通常叫做“前言”。前言,一般要讲三个问题:这门课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为什么要学习这门科学,怎样才能学好。讲前言,犹如把学生领到科学宫殿的门前,并告诉学生说,这是一座美妙的科学宫殿,我们必须跨入宫殿。怎样才能登堂入室呢? 当开始讲第一课的时候,如果照本宣读,回答什么是哲学,什么是政治经济学,以及照课本讲学习的重要意义,学生就会索然无味,就会给学生一种枯燥、难学的印象。同时还容易产生政治课无啥学的念头。所以,必须认真对待前言课,讲好前言课的前言。  相似文献   

17.
理想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支柱,高校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在教学工作中要努力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相似文献   

18.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大思政课”长期性、系统性、全局性的特点与一体化建设也具有天然的契合度。建设好“大思政课”要以“一体化”为抓手,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家校社一体化”“学践研一体化”,优化课堂主渠道,善用社会大课堂,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启智润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是主导,学是主体,“教”和“学”是一个事物矛冒着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反映敏捷,而现行教材的可读生、趣味性都较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对每一个问题都要“用心”去讲,必须把学习约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精讲,重在点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一些具体事实和道理,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实效。二、讲与练的关系。讲是为了导,练是为了知,二者相辅相成。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是给学生创设…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德技并修”是其人才培养的显著特征。高职思政课教师在培养学生德行素养方面肩负着三重角色:先进理论的传播者、课程思政的引领者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助力者。为能胜任这三重角色,高职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政治素养强“三力”、专业素养炼“三能”、德行素养涵“三德”。通过组建跨界学习共同体、创新培养模式、健全激励机制,畅通校企双向流动、融通理实双向培训、贯通内外双向驱力,打造“双师型”思政课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