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在历史观问题上,费尔巴哈是个十足的唯心主义者。他抽象地理解人及其本质,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并将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作是宗教变迁的历史。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在社会本质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等方面全面超越了费尔巴哈,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2.
消费生态化直接针对消费主义的种种弊端,主张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规范人类的消费活动,因而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实践消费生态化不是无条件的,从认识论角度看,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认识能力、现代科学技术都是其重要前提。必须立足于人是"自然—人—社会"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的生态生存是其实践生存的前提等基本事实,从人的认识能力的非至上性、社会存在必然有某种程度的非属人性、现代科学技术具有高风险性等方面,从认识论的高度,解读为什么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通过消费生态化来引领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论证了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阐述了"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考察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和前提,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动因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为我们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现象、分析和研究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运动规律性提供了可靠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它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作为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5.
受传统理论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含义及关系的解释,导致我们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重视应用型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轻社会科学和理论基础性的自然学科的建设,使我们民族的思维过于现实性、缺乏理想性。重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发现马恩所论述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是以其设定的特有的内涵为基础,离开设定的内涵,社会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会超越社会存在而存在(虽然一切社会意识都归根到底源于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个巨大作用仅用反作用解释是不够的。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作用,必然会大大提高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6.
杨玉成 《人民论坛》2023,(11):24-27
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是我们获得间接经验乃至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重要桥梁。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善于创造性地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转化为一系列调查研究基本原则,也善于创造性地把调查研究基本原则转化为一系列具体方法。认识运动的循环往复和不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加强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7.
吴海龙 《求索》2012,(3):104-106
任何理论都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产物,其中必然蕴含着一定的认识论前提。二者的内在关联提示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论前提出发来理解它的整体性特征。由于"实践"的历史生成特性,这种认识论体现出历史的、具体的特征。"具体的"认识论铸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具体"本性,即其始终根据实践情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理论内容,并以具体完整的形态呈现出来。从"实践认识论"出发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具体"本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认识论哲学观是西方传统哲学的主流哲学观。认识论哲学观主张,哲学是人类以理性对全部世界的总体图景、基本性质、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进行认识获取系统化的理性知识并做出科学说明的活动,是具有系统性的理性知识和真理的体系。认识论哲学观隐藏着深沉的生存论关切。现代生存论哲学观对传统认识论哲学观进行了积极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符原青 《湖湘论坛》2002,15(2):20-21,90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哲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但由于受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影响,人们一般都把认识论只当作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而忽视了它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毛泽东虽然也受其影响,时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这样的提法,但他在展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内容时,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融为一体,深刻揭示了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地阐述了认识的起源、基础、动力、本质、过程等一系列认识论…  相似文献   

10.
何红炬 《前沿》2013,(10):195-196
马克思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相对的,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属于社会意识,自然要受到社会存在的决定。同时,大学生思想道德需要自身建设,不要因为社会存在对它的决定作用就忽视其自身的发展,这也体现了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努力。  相似文献   

11.
主体认识结构问题,是微观认识论研究中的极其重要而又难于解决的课题,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已成为现代认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突破口。本文试以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追朔关于主体认识结...  相似文献   

12.
张玲卡 《前沿》2011,(3):14-16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社会劳动和社会历史的统一、社会实践和社会本质的统一,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相统一的真实内涵。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最高目的,坚持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的本质,自觉地把认识关系融入改造关系,又把改造关系融入认识关系,乃是认识论与历史观相统一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现伟 《前沿》2012,(17):45-48
认识论、本体论和生存论是人们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角度.但是,由于没有自觉地对这三个角度本身进行前提性反思,人们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就经常处于严重分歧的状态.反思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有自己的本体论前提,也回答了近代认识论的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是本体论哲学,也不是认识论哲学.从整体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追求人和社会的“生存合理性”为目标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追问“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而是以回答人和社会的“生存合理性”作为自己的问题,改变了近代认识论哲学的思维定向,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伟茹 《前沿》2012,(13):44-45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群众路线;人类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反应客观世界的运动,认识也只有按照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去认识客观世界,才能正确反应客观世界的运动。因此,认识规律、思维规律与存在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规律,即把认识论、方法论与世界观统一起来。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它是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坚实的哲学理论根源;实践活动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规律与群众路线相一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历史唯物主义,也叫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的本质极其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它认为,人类历史的进化发展表现为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高中哲学教材并未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个主题专门展开论述,只是为分析价值观和理想对人生、社会的作用打下理论基础而讲解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见教材第六课第一节)。诚如教材所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懂得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理解并能说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3.能解释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化社会中.人类的传统认识问题得到了扩展.信息化带来了人类认识模式的改变。这主要表现为:认识主体由单一的人发展到“人——机联合体”:主体间关系复杂化、抽象化.构成了一种以平等合作为基础的共生关系:认识客体符号化.实践活动虚拟化。在信息化社会视野下,反思信息化给人类认识方式带来的改变.重新审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突破主客二元对立的研究方法,已经构成哲学认识论的当代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在人类思想史上 ,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 :既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又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反作用”有两种 ,一种是消极的反作用 ,阻碍社会的前进 ;另一种是积极的反作用 ,促进社会的前进。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的反映的精神 ,在有阶级的社会里 ,就其基本性质来说 ,是有阶级性的。在通常情况下 ,没落阶级的意识和精神 ,对社会的发展起的是消极作用 ,而先进阶级的意识和精神 ,对社会的发展则起积极作用。当今世界 ,工人阶…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18,(20)
正意识形态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产物,是社会意识中的一种。它源于社会存在,是对现实社会存在的反映与描述,同时也具有认知世界、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和行动导向等功能,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能动作用。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2018年8月21日,  相似文献   

20.
从三个角度透视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的发展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进三个不同角度揭示了未来社会和谐发展的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引,立足当代中国现实,逐步提高社会和谐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