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散文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古老的文学体裁.在我国古代,曾根据文句的押韵与否而将文学作品列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凡合乎韵律的,一律目之为韵文;而不讲究音韵的,则统称为散文.相形之下,散文比之诗、词、曲,具有更为自由和广阔的驰骋天地.它既可以兼容并蓄,纵横捭阖;也可以细处着手,以小见大;既可以夹叙夹议,声情并茂;也可以直抒胸臆,坦陈心事.因而人生百态,无以不谈;融铸古今,包罗万象.正如陆机《文赋)所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相似文献   

2.
时下,在中国内地所盛行的“国学热”,中国传统文化热,大家都耳熟能详。那么,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家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国学,或说中国传统文化都包含在经、史、子、集之中。经,是儒家的经典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如《十三经》等。史,是指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子,主要是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及道教、佛教等方面的著作。集,是总集、选集、别集,还有诗、词、赋,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等。  相似文献   

3.
现当代文学史界对于古代赋文体的认识颇不一致,或认为赋是韵文,或认为赋是散文,或认为散体赋是散文、骚体赋是韵文。影响到散文史、散文选本以及诗歌史著作,就呈现出或叙论赋或不叙论赋、或选录赋或不选录赋的混乱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于"赋"的文体属性缺乏明确认识。而考察中国古代的赋文体论述,则可发现自两汉至明清的论赋者始终坚持着"赋出于诗"、赋"要皆属诗"、"赋当以诗为体、而不当以文为体"的基本认识,体认着赋为"有韵之文"的文体归属。因此,尊重并吸取古代赋体论述的科学见解,消除当代文学史著作及散文选本将"赋"列入"散文"范围的误解,不仅能纠正以赋隶文和韵散不辨的分属混乱,也能减少赋篇选录和学术研究的交叉重复。  相似文献   

4.
“中国”一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已出现,含义不一。曾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孟子·公孙丑》:“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我要在国都为孟子修房子,让他教养君臣的于  相似文献   

5.
古人论及诗歌创作对后世的影响时,往往将《诗》、《骚》作为源头和典范;强调学诗应当继承《诗》、《骚》的优良传统。在沈约看来,后世的一切韵文,“源其(?)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宋书.谢灵运传论》)。后来的许多作家、学者谈到学诗问题时也都风骚并提。苏轼云:“熟读《毛诗·国风》、《离骚》,曲折尽在是矣。”(许彦周《诗话》引)吕居仁在《童蒙诗训》中指出:“学诗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小康战略梁文生“小康”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春秋时期《诗、大雅、民劳》,是指低于“大同”,高于温饱,生活殷实的社会经济状态。邓小平借鉴我国古代对小康的说法,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我们提...  相似文献   

7.
中国二十世纪词学研究走势学术研讨会综述李家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学遗产》编辑部、古代文学研究室、湖北大学中文系及中国韵文学会词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中国二十世纪词学研究走势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0月18日至22日在湖北襄樊召开。来自全国11个省、...  相似文献   

8.
林日举     
《新东方》2013,(6):F0002-F0002
<正>林日举,男,汉族,海南省东方市人。琼州学院教授,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现任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海南省两岸少数民族研究院执行院长,海南省民族学会副秘书长,三亚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中国敦煌吐鲁番研究会会员、全国师专史学会理事、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人类学学会会员。长期主讲中国古代史、中国通史、中国传统文化、海南史等课程,从事中国古代史、海南史、海南民族文化研究。先后参加李春棠、侯力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教程》(湖南出版社1992年出版),陈立浩主编的《海南民族文学作品选析》(南海出版公司1992年出版)、《黎族合亩制研究》(国家教育部资助课题,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出版),曾宪勇、麻凤鸣、陈立浩主编的《黎族教育史》(国家哲学社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史》(十院校编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是我校83级学员的 教材之一。我在读该书时发现一些小的疏忽与差错,今择其部分试予以订正,供参考。一、上册(下同)第20页, “河姆渡发现有一个保存较多的葫芦。”按: “多”,疑当为好。二、第54页,“‘启九辩与九歌兮……五子用失乎家衡(long弄)’”按:“衖”,它本作“巷”。洪兴祖《楚辞补注》、马茂元《楚辞选》、及郭沫若《历史人物》所引《离骚》原文均是。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中国”一词只是具有地域、文化的概念。据考古学家于省吾考证:“中国”这一名称最早起源于西周武王时期。古时“中国”二字有狭义和广义之别。就狭义而言,“中国”有京师、都城的意思,因为“国”字的古训从“邑”,即“城邑”。如《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就广义而言,“中国”指华夏族、汉族地区。如《诗·小雅·六月序》曰“《小雅 》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因华夏族、汉族多居于黄河两岸,因此,“中国”有与“中土”、“中州”、“中原”、“中华”相同的含义。清代…  相似文献   

11.
粤西广宁县西南角、怀集县西部和南部、封开县北部,以及广西贺县东南部与广东封开接壤的一些山区,居住着一个人数众多操“标话”(或称为“标语”)的人群。1986年八九月份,一些语言工作者曾在怀集县诗洞、永固一带作过深入调查。认为这些“标语”乃属于壮侗语族的一种方言;与壮泰、侗水两语支接近。“标话”的单词与“拉珈语”(笔者按:即广西中部茶山瑶所操的语言)同源词更多。语言工作者并认为“标语”与“拉珈语”都归入水侗语支,更为合适一些。(参阅张均如《标语与壮侗语族语言的比较》。刊于《民族语文》1989年第6期。)  相似文献   

12.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评《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孙洪升自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围绕着封建土地制度展开了热烈的争鸣。1954年,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刊布了他的论文《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问题》,首次提出了我国古代土...  相似文献   

13.
老子思想与中国文化陈卫东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令河南鹿邑太清宫镇)人,曾出任周朝守藏室之史,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著作《道德经》词约义丰,博大精深,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先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  相似文献   

14.
正诗的变革,包括内容和艺术的变革。内容的变革是原则稳定,具体内容随时代和诗人取撷而定;诗随情迁,各从其便。艺术的变革则较大较多,以"体式"说,是变化无穷,从有关格律说,中国诗词格律就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其中又有诗、词、曲等格律的不同。诗词格律的子格律,也有多种体式。这众多的体式,律绝对仗,长调小令,对专业写作者来说,尚可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共包括四百九十余篇作品,绝大多数写的是狐魅、花妖、鬼怪和人交往的故事,或者是记述社会上的奇闻异事,琦玮僪佹,富有浓郁的幻想色彩.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之一.自从十八世纪初问世后,因脍炙人口,至今仍葆其独具的艺术魅力.在这部作品定名以前,曾被称作“狐鬼史”.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聊斋志异》属于公元三世纪以后流行的志怪传奇性的文言小说.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仍的国家,灾害的影响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诚如邓拓先生在其大著《中国救荒史》中所言:“我国灾荒之多,世罕其匹,就文献所可征者言,则自西历纪元前十八世纪,直至纪元后二十世纪之今日,此三千数百余年间,几于无年无灾,从亦无年不荒.”[1](p1)更有西方学者称我国为“饥荒之国度”(The Land of famine).[2](p21)基于以上认识,从唐代水旱及蝗灾灾荒观来看,唐人对相关灾荒的认识,都有互相矛盾之处,我们对唐人的灾荒观有较为全面的把握,而这对于中国古代灾荒史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2月19-21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美国康奈尔大学冷战史项目和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国际冷战史项目联合主办的“冷战转型:1960-80年代的中国与变化中的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海内外冷战国际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50余人云集上海,就冷战最后20年历史进程中的重大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其中国外学者来自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纽约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日本新澙大学、北海道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等著名学府。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的冷战史专家与会;《历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探索与争鸣》等杂志编辑部和上海社科院也派代表列席了会议。专家们分别就下列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关于“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方最早是何时出现的以及后来如何演变的,我从50年代起读书时就注意搜集并摘记有关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研究会编辑出版部于1980年6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第40期刊有蔡声宁同志写的《试论“社会主义”一词的起源》,文中写道:“《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西方社会大百科全书》第七卷说:汉斯·谟勒在《社会主义一词及其同义词的起源和历史》一书中,把‘社会主义’一词已追溯到本尼迪克丁时期的安塞尔姆·德生(1699—1772年).1753年他在论战中为了明确起见,曾把基督教学者和自然  相似文献   

19.
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素有爱国主义的伟大传统,这一传统闪现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各种形式,又以诗词更为显著。历朝历代,一批批忧国伤时之士运用诗与词的形式,或壮心假于比兴,或浩气行于典故,或直泻胸臆,或潜气内转,无数篇章表达了对自己祖国的强烈热爱,对进步理想的执著追求。其堪称里程碑者,在前有九年放逐、独步行吟,乃赋《离骚》的屈原,在后有十年困守、十年离乱,心血写就“诗史”的杜甫。作为屈原、杜甫爱国主义文学传统的伟大继承者,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以词名世的伟大爱国作家,辛弃疾极大地拓展了词的题材,尤其他是运用词这种艺术形式,呼唤时代的风云,奏响爱国的心曲。辛疾弃  相似文献   

20.
《春秋》1998,(3)
中国的诗歌浩如烟海,其中涉“梦”诗词自然不少。因为写诗必定要动用感情、认真思考,概因“昼则思之,夜则梦焉”。提起梦,就不能不谈其集大成者《红楼梦》,书中涉“梦”最多的当是诗词歌赋,而诗词歌赋涉“梦”最多的一回则是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该回涉及对联7副、判词13首、歌词15首、赋1篇。其它涉“梦”的诗也不少,贾宝玉《四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