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法合治是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的治理模式,从西周时期到清朝末年,大体经历了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德礼为本、刑罚为用"三个发展阶段。法律安定天下,道德滋润人心,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法治中国建设要汲取传统法律文化的养分,德法结合必须渗透到法治各个环节:在法律制定层面,立法要体现道德的价值取向,用法律规范重要领域的道德,用道德改良背离情理的法律;在法律实施层面,禁止任何人从失德行为中获得不当利益,禁止符合道德的行为承受不利后果;在法律遵守层面,用法治教育助推道德素养的提升,用道德建设促进民众守法意识。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又是道德经济,要求德法合治。法律是道德精神的基本体现,道德建设需要法制的引导和支撑,只有加强道德建设与制度建构,完善以制度为核心的道德建构,才能给社会主义道德的有效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传承》2016,(9)
教育法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法治的实施要依靠教育主体的智慧和行动。教育法治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把握工作岗位与职业理想、关爱学生与悦纳自己、法律惩处与道德约束的三重维度。从内在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外在健全教师综合考核体系等角度,推动思想政治教师勤于反思教书育人现状、德法共治培育时代精英人才。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具有实践性、科学性与指引性的理论品质,它不仅体现了法治的精神意蕴,而且沟通了法治与德治的共同追求——和谐社会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德法互济找到了新的结合点。在法治与德治新形势下,法律信仰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有利于社会价值秩序的重构,并成为现代公民品格的重要体现。法律信仰的培育,需要通过价值认同机制、社会环境营造机制和法律实践机制三个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法治是人类特定时空文化条件下的治道活动,文化是法治的深层土壤,道德是法治的源头活水。现代治理既是德治与法治的结合、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的统一,也是在文化认同、文化共识之上的规则之治和良法之治。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两者紧密结合方能达至善治。法律与道德都是民族历史文化精神的产物,法治既是对恶念恶行的约束和禁止,更是对人性本善的维护与倡导,是全社会对契约精神的崇尚和对诚信原则的恪守。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也是道德的屏障。从文化层面而言,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法治与德治主次有序,但最终只有获得更高层次的复归,才能形成良法善治的统一体,而这一"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寓于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必然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新世纪伊始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强调“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即坚持德法相济,把道德的教育、感化、劝导同法律的强制性约束和监督惩办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道德对人的行为的“软”约束与法律对人的行为的“硬”约束结合起来,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7.
法治信仰是新时代我国法治创新与改革的新提法。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深入理解"法治信仰"的内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培育,需要明确其同政治信仰、道德信仰之间的关系。法治信仰与政治信仰是并行不悖的,要结合政治讲法治;法治信仰与道德信仰不可分离、不可偏废,法治和德治要协同发力。在我国治理实践中,学法与守法领域最能精准评估法治信仰目标的推进实况。学法是法治信仰形成的基础前提,守法是法治信仰形成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8.
研究传统"德法共治"与新时代德法共治逻辑统一性问题,就是要深刻把握两者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在逻辑起点上讲清楚传统"德法共治"的历史形成与经验启示,在逻辑必然上讲清楚新时代德法共治实践逻辑对传统"德法共治"历史逻辑的深刻回应,定位出良法善治与领导干部是新时代德法共治实践逻辑的核心主题与关键因素。新时代德法共治实践实质上体现了从法制到法治的质的飞跃,回答了新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回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诉求,也必然在新时代法治实践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达到新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谢东伟  高福洪 《公安研究》2012,(9):73-76,81
摘要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公安法治文化的兴盛繁荣,实现公安机关文化层面与工作层面法治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美学为视角,从审美的性质、特征和规律入手,对公安法治文化美感生成及发展规律进行探讨,对公安法治文化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以深入剖析当前公安法治文化审美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据此阐述公安法治文化审美的价值取向,对于实现文化层面法治与工作层面法治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当代公安法治文化审美价值取向应该是:强化法律至上的思想观念,树立全社会共同的法律信仰;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建设和谐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安定有序的法治社会;以颂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核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抓好公安法治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0.
陶爱萍 《前沿》2007,(3):124-126
法治信仰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战略目标必不可少的精神基石。但是由于文化传统中的消极因素、特殊的历史原因、法律运行的失调以及法治宣传教育的重心偏离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公民尚未普遍具有法治信仰。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应该把国民法治信仰的构筑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通过确保法律的高效运行、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良好行为示范以及调整法治宣传教育的重心,帮助国民尽快树立法治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