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林勇 《八桂侨刊》2009,(3):58-63
本文首先对新经济政策时期华人与马来人收入差距及其变化展开探讨,然后对影响族群收入分配的政策进行了梳理。本文认为:在政府的干预下,这一时期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了,马来人内部收入差距超过了华人内部收入差距;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对马来西亚整体收入差距的影响,要小于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是典型的多元族群国家,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是马来西亚最主要的三大族群。其中,占人口大多数的马来人和华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借鉴马来西亚政府处理族群问题的政策,总结其在处理族群问题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多元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语言也多样化。实地调查显示,作为最大族群的马来人和第二大族群的华人实际上并没有太频密和有深度的接触,一般只限于社会的基本来往。尽管语言沟通上没有问题,但是两大族群的关系尚有一段距离。在居住社区,华人多与同族为邻;在职场上,华人也多与同族共事。惟年轻一代的华人与马来人的交往比年长一代的华人稍增,接受非华文教育的华人也比华文教育或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华人有比较多的机会和马来人接触。从交际用语来看,多数华人往往配合马来人的习惯和语言能力而使用马来语与马来人交谈,这是华人文化适应和尊重国情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小学(华小)是以华语为媒介语的小学。现今一些华小,学生的族群背景已开始从单一种族走向多元种族,即从早期以华裔学生为主到近期非华裔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学生来源不再维持单元化。多元化的学生背景给教学和行政带来了改变,尤其是校内的交际语言。根据对一所多元种族学生的华小所进行的观察,全校学生不只是华裔,三分之一是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种族。校内的各族学生并用华语、马来语或其他各自母语来沟通。老师中也包括不谙华语的马来教师,因此校内行政运作的语言是华语和马来语并用,但逐步转向单用马来语。华小的各种改变和现状调查对国内外关心华文教育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华小学生和教师的族群和母语背景不再单元化,意味着华文教育本质发生变化。华小走向多元化,是华文教育的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5.
在1819-1965这一段时期,新加坡历史上经历了殖民、联邦两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统治阶级对待族群关系的态度也不同,经历了种族隔离、种族冲突两种形态。大的演变之中,也存在着小的波折和复杂性,比如殖民时期的日本殖民时期就和英殖民时期不一样,而且建国伊始新加坡领导人还有一段很强烈的危机意识萌发状态。新加坡从开埠时期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造成不同种族以及种族内部的隔离,到马来联邦时期由于民族主义的煽动,引起了马来人和华人之间的种族冲突,马华冲突直接导致新加坡独立。独立之后的新加坡,感觉到了周边国际关系和在新加坡生存发展的双重压力,由此萌生了使新加坡受益匪浅的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素以多元族群文化共存著称,而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之发展却因殖民历史、民族国家、族群性民族主义、族群关系、现代化、社会发展等内外因素而显得动态复杂。不同族群对于国家社会的理解、认知与实践也使得族群政治贯穿于马来西亚国家建设进程始终,并成为国家政治与公共生活中敏感却又无法回避的重要议题。马来人、华人及原著民在马来西亚国家建设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境遇及其应对策略,由此影射的马来西亚的族群关系、族群政治与族群权益,成为反思多元文化主义在马来西亚的实践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马来西亚华人穆斯林是介于华人和马来人之间的群体,因族群偏见、宗教边界、社会地位等原因,总体上处于边缘性地位。文化习俗、宗教差异、英殖民政府的分化政策、马来人习俗与伊斯兰文化的混淆等造成了两大族群的隔阂。尽管华人穆斯林目前还不能完全承担华人和马来人、华人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间的整合力量,但对于其未来在建构马来西亚的国家认同和族群融合方面所能发挥的功能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的历史演变,剖析了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最后就新经济政策给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新经济政策时期,马来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而华人经济地位则相对明显下降。新经济政策不仅是一种经济政策,更是一种族群、社会、文化和政治政策,是单方面谋求马来人利益的种族歧视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成就是以牺牲华人的利益换来的。  相似文献   

9.
印尼"9·30事件"后,西加里曼丹的华人文化认同和政治参与都受到了极大地限制。苏哈托倒台之后,华人开始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诉求,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华人参与政治。然而,种族文化的认同都带有一种政治意图,既种族文化的认同是种族身份的象征。2000年,华人参加了政治权利的角逐,这引起达雅人和马来人对华人文化认同和政治参与的抵制。在西加里曼丹,"迪达优"(Tidayu)概念的提出是达雅人、马来人、华人三个族群多元文化的统一,更是共存、和谐、积极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在族群关系敏感与族群政治盛行的马来西亚,华人一直是受到歧视和打压的对象。华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是影响马华族群关系发展和马来西亚族群政治整合的关键因素。与马来西亚独立前华人的认同相对比,致使华人在独立后的身份认同发生转变的最重要因素是马来西亚的族群政治。族群政治的曲折走向使华人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呈现出从冲突对抗到缓和调谐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温和的族群政治整合方式建构了华人多重认同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张会龙 《思想战线》2012,38(4):141-142
一、国家认同的研究缘起:从社会学到政治学国家认同问题,主要起源于西方社会学家对本国内不同族群与国家的情感、与国家的关系和独特的族群文化的研究。20世纪初期,汤姆士、涂尔干、马克斯·韦伯等人对民族、种族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种族)与国家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美国社会学者罗伯特·帕克和露丝·本尼迪克特等,构建了一套种族关系周期理论,提出族群之间文化上的差异是社会性的而非生物性的观点。①20世纪60年代以后,多民族国家或者多民族社会内部的各个民族群体对国家的认同问题,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之间的关系演变问题以及民族关系的总体发展趋势问题,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  相似文献   

12.
华人大规模地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已有逾百年的历史,也在当地传承了中华文化。处于马来西亚的复合型社会,华人在文化上保留了本族语言习俗,在生活上也和其他族群交往、相处、共事。经过几代人的时间,华人在各种场合长期接触当地的马来和印度文化,华人是否已经适应了当地文化?华人是否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奉行当地的风俗?这份报告以230名华人的问卷数据为依据,从处事作风、饮食、衣着和生活禁忌四个生活项目进行探析。研究发现,不论男女,在家庭、金钱、教育、宗教方面,华人对马来人和印度人的处事文化的适应是相当一般的,基本上以尊重为主,采取不干涉但也不实践的态度对待之。在饮食和衣着方面,华人比较能接受马来文化,但是不太接受印度文化,也无法完全接受他族文化,以他族饮食和服饰取代本身的饮食和服饰。在禁忌方面,华人对马来人和印度人的一些避讳并不完全接受,也不彻底抗拒。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文化适应的结果是产生了华人混合型文化。饮食文化的渗透比其他生活文化层面容易。马来文化和印度文化相比,华人更多接受马来文化。  相似文献   

13.
蒙元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游牧族群主导下的全国性封建王朝。这一体验使统治阶层产生了强大的族群优越感,从而采取了一系列族群畛域政策来巩固统治。对此,国内外学者多基于族群畛域的"不进步成分"加以批判,较少触及之中的族群关系结构。事实上,蒙元帝国的族群政策有着复杂深刻的历史文化土壤,是对蒙元际多族群现实的客观描述。我们可以从族群矛盾的历史演绎变化中洞窥并建构族群关系的模型,从而为现实问题研究提供参照与导引。  相似文献   

14.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第128次双周学术讨论会邀请了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常务董事陈博世先生和盛洪、张曙光、宋立、郑也夫等40余位学者,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跨国族群在金融风暴中所起的影响和作用。陈博世认为,除了内部原因,从世界政治经济的大环境来看,这场风暴主要是英美族群、犹太族群与中华族群之间力量消长所引发的族群间交锋的产物。下面是这次讨论会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5.
旅游作为一种族际交往的方式和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手段,其对族群关系的作用值得关注。三亚回族社区的旅游发展,一方面加强了回族与其他族群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相互了解,密切了相关参与者的关系;另一方面,其间夹杂的利益冲突也为以后的族群纷争埋下了伏笔,使得原本在隔阂和互不了解状态下产生的矛盾转变为了带有利益指向的矛盾。由于回族宗教信仰的存在,旅游并没有起到消融族群边界的作用,反而有将某些因素明晰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语言在民族身份认同中具有识别、 构建和强化的作用, 对民族国家往往具有统一和分裂的双重作用。 当代印度独特的语言问题和语言政策对其国内的族群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属印度时期, 英国殖民者力图通过语言霸权达到同化印度的目的, 但却催生了现代印度民族主义。 印度独立后的国家语言规划面临极大的挑战;建国初期推行的印地 语国语化政策加剧了国内的民族冲突;原殖民语言 英语地位的恢复起到了平衡内部族群冲突、 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三语模式 ” 的确立体现了国家语言政策对复杂民族关系 的再一 次妥协。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两股潮流的冲击下, 印度的语言政策和族群关系仍将面临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7.
马来西亚于今年5月份大学录取首次采用以成绩为标准而不是按种族配额为标准。本文分析了这种教育政策转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方翊霆  徐中意 《八桂侨刊》2023,(2):80-87+94
从19世纪中叶起,大批中国移民抵达拉丁美洲,秘鲁是最早一批接收华人移民的拉美国家之一。该国的语言政策受宗教运动、政治转型、民族构成等多种因素影响,且反过来可以影响本土居民对外来文化的看法。从存在主义视角来说,初至秘鲁的华人是被边缘化的“他者”,地位低下。为改变原本受歧视的状态,华侨华人通过两条纽带塑造自身形象,尽力融入主流社会,这两条纽带分别是以宗教皈依为代表的族群外纽带和以社团关系为基础的族群内纽带。族群内外纽带在双语学习的背景下进行,并在此文化基础上发挥更大的交互作用。在吸纳外来移民的过程中,秘鲁的语言政策也适时更新,语言政策与不同族群间的文化交流之间是一套周期性的完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来马来西亚的华巫关系已经走出了严重对抗的局面,逐步过渡到共存共荣的阶段,显示出既有矛盾,又有合作,竞争与共荣并存的两面性特点。这说明了族群关系从对抗到共荣的过渡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种族、民族、族群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已日益成为当代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热点课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任何一个种族、民族或族群都不可能孤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