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殷娜 《楚天主人》2008,(1):34-35
水,一直是武汉最独特的城市魅力。东湖,则是这座百湖之市最耀眼的那颗明珠。随着经济的发展,武汉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向前跃进。与此同时,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也渐渐日趋沉重。  相似文献   

2.
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有"百湖之市"美誉,本不该缺水。但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汉已遭遇10多次干旱之年,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为何"丰水之城"屡遭"大旱之痛"?笔者回顾了武汉农田水利建设的演进历程、基本现状和存在困难,并对加快武汉农田水利建设、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提出若干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马荣华 《政策》2002,(4):34-35
鄂州处武汉、黄石、黄冈三市之间,区位独特,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素称百湖之市,是武昌鱼之乡。近年来,鄂州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科学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等方面作了有效地探索。 农业结构调整呈现五大趋势 近年来,鄂州市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强化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始  相似文献   

4.
武汉是"百湖之市"、全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水域面积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长江、汉江在汉交汇,"得水独厚"是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优势。 武汉做好"水文章"有着丰富的题材,但从总体情况看,应重点解决好两大问题,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武汉水资源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通过科学合理地综合开发,尽快把这种自然优势转化为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二要充分保护独特的水资源优势,惠及子孙后代,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去年下半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在武汉这个素有“百湖之市”美誉的老城,引起了不小的震动。180多个日夜里,40多位人大代表时而冒着倾盆大雨、时而顶着酷暑骄阳,辗转颠簸于13个城区之间,全面、系统地检查我市水污染的现状和治理工作。从单位到小区、从明渠到泵  相似文献   

6.
武汉,素有“江城”和“百湖之市”的美称。长江、汉水在城中交汇,大小湖泊如珍珠般镶嵌于三镇。然而,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水环境受到破坏,水质性缺水开始显现,得水独厚的优势日益萎缩,有识之士忧心如焚。2006年2月20日,武汉各大媒体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市政府出台10大护水目标,分解32项工作任务,落实市人大3号议案,全面防治水污染!这一保护和修复江城水生态系统、惠及子孙后代的重大举措,是武汉市人大常委会抓住水污染问题不放松,不断加大监督力度的结果。为了江城的水更蓝,本届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开拓性的艰苦工…  相似文献   

7.
对191名武汉地区80后进行主观幸福感的调查主要从成长进步、家庭氛围、自我接受、目标价值、社会信心、知足充裕、心理健康、心态平衡、身体健康、人际适应等方面进行。每一个城市的"幸福"都应有每一个城市的特点,"幸福武汉"的建设既有优势也有不足。武汉的特色幸福是:以"豪迈、大气"为基调的"楚"式幸福;以"百湖之市"为依托的"水"式幸福;以"九省通衢"为背景的"衢"式幸福;以"筚路蓝缕"为导向的"创"式幸福。  相似文献   

8.
谢松保 《政策》2002,(5):36-37
素有“百湖之市”美称的鄂州,是著名的“武昌鱼”的故乡,近几年来,鄂州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水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加强渔业商品基地建设、龙头实体的培植和营销体系的构建,促进了水产  相似文献   

9.
<正>武汉,中国中部的中心城市,国家战略支点,著名历史文化名城。长江、汉水在武汉激情相汇,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字,隔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以其区位优势和雄厚的实力,成为华中地区经济、科技、教育及文化中心。武汉市是有名的"湖中城",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全市约有166个湖泊,江河纵横,湖港交织;因为江多,湖多,所以桥多,548座桥梁及隧道、航运、铁路、高铁、机场以及辐射全国的高速公路成为我国海陆空综合交通枢纽;武汉文化底蕴深厚,楚文化根深叶茂,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相似文献   

10.
武汉市创意产业发展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武汉独特的人文魅力和文化资源,是发展武汉创意产业的不竭源泉。为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武汉不仅应成为“制造业大市”、“现代服务业强市”,还应率先建设“创造大市”,构建未来的“创意之都”。  相似文献   

11.
曾防汛 《世纪行》2008,(7):30-32
汉阳,是武汉三镇中一座历史文化厚重的古城,也是一座典型的“桥城”。 当今汉阳,不仅有连接武昌、汉口的八座现代跨江公(铁)路桥梁,也有武汉最早的立交桥(琴台立交桥)、迄今为止全市最大的人行天桥(钟家村人行天桥)、三镇最长的跨湖大桥(墨水湖大桥)、两座铁路跨线桥及诸多湖(港)交通桥和景观桥。其实,依江伴水的古汉阳也曾有过一些桥。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或已不存,或演变成当今的街巷。或仅见于地名文献中,或被今人改建成坚固的现代桥梁。  相似文献   

12.
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的下半年里,一场声势浩大的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在武汉这个素有“百湖之市”美誉的老城,引发了不小的触动。180多个日夜里,40名人大代表时而冒着倾盆大雨、时而顶着酷暑骄阳,辗转颠簸于13个城区之间,全面、系统地检查我市水污染的现状和治理工作。从单位到小区、从明渠到泵站、从湖泊到污水处理厂,近60个检查点留下了代表们的足迹。这其中,有三位人大代表以他们敢于“较真”、善于“较真”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浓缩了一幅人大代表恪尽职守的动人画卷。一本报摘笔记:“门外汉”变“准专家”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由陌生到精通要…  相似文献   

13.
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字东璧,晚号濒湖。李时珍何以号濒湖?这对研究李时珍的生平大有裨益。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还得从李时珍的家乡蕲州雨湖和他与雨湖的感情说起。蕲州西距武汉三百多里,长江从它的西南方流过。出北门是麒麟山,靠南门是凤凰山,苍松道劲,翠柏成荫,修竹茂密,烟树万家。蕲州境内不仅冈峦起伏,且湖泊纵横:出东门两华里便是雨湖。雨湖东接马口湖,北通沿市湖、赤东湖,离雨湖稍远的地方还  相似文献   

14.
洪湖素有“百湖之市”、“鱼米之乡”的美称。境内53万亩淡水湖泊所形成的水产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洪湖两个最大的优势。这些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这两个优势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促进了洪湖农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目前,全市已有数十种绿色食品直接出口东南亚和欧美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近1000万美元。  相似文献   

15.
<正>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作为古时重要商品集散地的中国四大镇之一的夏口(汉口),构成了今日武汉三镇的主体,现代工业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历来是中国工业、贸易、文化重镇。作为内陆的特大城市,武汉市的改革开放,不仅直接关系到武汉、湖北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中部地区的崛起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新年伊始,本刊特组织武汉市有关部门的同志就这一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市体改委副主任余茂才全面介绍了武汉市近年改革进展情况和经济建设成就,本刊主编郝孚逸、市社科院院长王保畲、市委讲师团副主任张述传、市体改委理论宣传处处长陈革、企业处副处长崔中泽等同志作了发言,在一些问题上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6.
《小康》2016,(25)
正孙中山对武汉有着特别的感情,在其所著的《建国方略》中对武汉做了充分的展望,他提出武汉是"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拟将武汉‘首义之区,变成模范之市’"。"武汉三镇一共有几座孙中山铜像?""一百多年前,孙中山曾预言‘大武汉不一样’,有哪些都变成了现实?"10月24日,武汉中山舰博物馆在武昌举办《孙中山与武汉》图册首发式,中山舰博物馆工作人员还举办了一场有趣的"孙中山与武汉"专题知识讲堂,让社区近百名听众获益良多。中山舰博物馆馆长王瑞华告诉记  相似文献   

17.
南昌,自古就有“襟三江而带五湖”之美誉。“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独特景致,使其尽显江南城市的灵秀之气。据不完全统计,南昌市城市规划区内的湖泊水域面积约达4.92万亩,可谓是一城景色半城湖。  相似文献   

18.
徐州会战后,中日双方展开了一次规模更大的会战——武汉会战。时间是1938年6月至10月,历时4个半月;战场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四省广大地区;双方共出动兵力130余万,大小战斗数百次。蒋介石驻节武汉亲自指挥,会战由中国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和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联合实施。因此,武汉会战投入兵力之多、规模之大、牺牲之惨烈以及持续时间之长在八年抗战中都是空前绝后的,具有重要意义。武汉,地处江汉平原,扼中原九省水路要冲,是平汉、粤汉铁路的交会点。南京被围时,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军事委员会迁至武…  相似文献   

19.
武汉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与创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武汉”之“大”,历史久远。改革开放以来,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武汉城市群或大武汉集团城市。有人称为“中国内地最大的城市群”,也有人预测为“正在崛起的中国第四大城市群”。不论作何判断,以大武汉为内核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并是中国中西部走向世界市场竞争的一支重要的城市集团  相似文献   

20.
王建雄,武汉市城建委副主任,武汉白沙洲桥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一位与桥结下不解之缘的“老城建”。50年代,万里长江第一桥,使天堑变通途,其中有他的一份奉献。90年代,武汉长江二桥,圆了武汉三镇内环之梦,其中凝聚着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