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希圣是邓小平和卓琳的红娘,毛毛所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说的"经人介绍,卓琳认识了一个人,名字叫邓小平"。这个"介绍人"就是曾希圣。 由此可见,邓小平和曾希圣的私交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2.
1960年2月,邓小平、彭真、刘澜涛、杨尚昆四位中央领导同志到安徽视察工作。曾希圣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省委一些领导向他提出,中央四位领导人一起来安徽,这是难得的聚会,应当破例请他们吃一顿饭。没想到曾希圣  相似文献   

3.
提起新中国成立后安徽首任省委书记曾希圣的名字,上了年纪的安徽人无人不晓。曾希圣的真实形象也随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渐渐远去而慢慢变得清晰。笔者曾参加过《曾希圣传》编写班子的工作,从搜集文献和口碑资料中发现曾希圣在用人方面,确有出奇之智、微妙之术,留下了许多为人称道的故事。 安徽省全境解放以后,干部来自四面八方。曾希圣在使用干部时,不偏爱他的  相似文献   

4.
《党课》2009,(9):30-30
卓琳既是邓小平相濡以沫的伴侣,又是共同奋斗的战友。“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这是邓小平从西南,局调至Ⅱ党中央工作后对妻子提出的要求,也是卓琳一生的准则。  相似文献   

5.
1949年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二野战军遵照中央指示,吹响了进军大西南的号角,邓小平也由此开始了两年零八个月的西南之行。这里,留下了他领导西南建设的丰功伟绩,也留下了他耐人寻味的亲情故事。1939年9月,邓小平与卓琳结为伉俪。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邓小平率领部队每解放一个地方,卓琳随后就带着孩子们也赶到那里。多年来,他们彼此信任、互相支持,从未吵过架。但进军西南的时候,邓小平考虑到行军路途遥远,地形复杂,危险性大,便打算不带家属。这天,邓小平对卓琳说:“这次进西南,你们就不要去了。”话音刚落,卓琳赶紧说:“不行。你们老是把我们丢下不管,这次我一定要跟着你去。”斩钉截铁的回答让邓小平有些始料不及,正准备答话便又被卓琳给堵了回去:“我是共产党员,你砍我的头我都得跟着你去。”看这气势,邓小平没办法,只好同意随行。但随行的路途困难重重,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国民党散兵游勇、潜伏特务、土匪、地主武装的突然袭击。为了保证首长和家属的安全,二野作了充分准备,专门组建了一个内卫班,警卫员都是从各纵队抽调出来的战斗骨干。1949年11月1日,刘邓向第二野战军发出了进军川黔的命令。刘邓指挥部紧随三兵团之后出...  相似文献   

6.
1969年,林彪发布了“一号命令”,并假借中苏局势紧张为名,宣布在首都北京实行“战备疏散”,命令将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遣送到河南、江西等地。当时,邓家只剩下邓小平、卓琳及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3位老人。他们在接到命令后,稍事收拾,便于10月20日飞抵江西省新建县望城岗,被下放到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这时,邓朴方在清河救济院过着艰难而孤独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1973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回北京复职之前,于2月7日偕夫人卓琳和女儿邓榕来到瓷都景德镇市,下塌景德镇宾馆.小平同志对市委负责同志说,毛主席要他回北京前在江西看看;景德镇很有名气,他小学念书时就知道景德镇.卓琳同志说,小平同志是第一次来景德镇,想看看规模较大、生产恢复快一点的工厂.8日上午,在市委领导陪同下,小平同志和夫人、女儿一起参观了景德镇陶瓷馆,认真、仔细地观看了各展厅的陈列瓷品.当听到“三阳开泰”颜色釉花瓶是“吉利”的意思时,小平同志很欣赏,对卓琳同志说:“这窑便是国宝.”  相似文献   

8.
周亚平 《湘潮》2006,(5):1-1
20世纪60年代初,曾希圣曾同时担任安徽、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在极“左”风盛行之时,他毅然辞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职务,大胆闯禁区,在安徽省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全国以“责任田”的形式推行包产到户责任制。1961年1月8日,曾希圣正召集山东省几个副省长在开会。突然,秘书进  相似文献   

9.
1939年1月,日寇对太行山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大扫荡”。2月10日,刘、邓、徐(徐向前)、陈(陈赓)指挥香城固诱伏战获胜,全歼日军一加强中队二百余人。这年夏天,邓小平再次到延安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此时,卓琳自抗大毕业,分配在延安的中共北方局妇女促进会工作,成为兼任北方局书记的邓小平的“部下”。在1939年8月的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身穿着灰色粗布军服、时年36岁的中共高级将领邓小平和24岁的卓琳,在延安一间土窑洞里举行了简朴的婚礼。战友们给他们胸前扎上了红花,他们各自的军被搬到一起,并排放在一张土砖砌的小炕上,洞内四壁、木门和…  相似文献   

10.
孙果达 《党史纵横》2010,(5):31-32,36
曾希圣在军事情报战线上是个传奇人物。他擅长破译敌军的密码,为战场指挥员提供决策的依据,是名副其实的幕后英雄。周恩来认为他是我军情报工作“创业的人”。叶剑英元帅也认为:“毛主席用兵如神,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曾希圣等同志提供的准确情报。”并说:“曾希圣不简单,是个可以认识‘天书’的人。”  相似文献   

11.
1997年3月2日,遵照邓小平同志及其亲属的意愿,敬爱的邓小平同志的骨灰撒入祖国的辽阔大海。2009年7月29日,卓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和邓小平一样,卓琳也留下了这样的遗愿:遗体和角膜捐献出来,骨灰撒入大海。她要在大海深处,和邓小平重逢。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与曾希圣是亲密的挚友.早在江西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曾希圣与邓小平就在共同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工作上,曾希圣是邓小平的下级;在生活上,邓小平是曾希圣的密友.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他们之间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有些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3.
2009年7月29日,邓小平夫人卓琳逝世,享年93岁。为怀念卓琳同志,本刊特邀四川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吴启权教授撰就此文,讲述卓琳与四川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刘高平 《共产党人》2004,(17):47-48
邓小平一直很想去井冈山看看 1972年12月22日.邓小平按照惯例.早早地起了床。这一天,他和夫人卓琳要去井冈山参观访问。他对自己能有此行.从内心感到高兴。邓小平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文化大革命”一场灾难使他成了“中国第二号走资派”,被“炮打”、“火烧”、“罢官”、隔离审查。1969年10月,他又和众多被打倒的老干部一起,被林彪的“一号命令”遣送离京,流放到江西监护劳动。从65岁到68岁,这位曾为共和国建立了不朽功勋的老人.走过了他一生中一段艰难辛酸而又悲壮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进北京时,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对妻子卓琳提出这样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去工作,言行要谨慎。卓琳多次谢绝了一些单位、团体请她参与工作的邀请,专心致志地为邓小平整理日常文件。在邓小平遭遇政治磨难、处境艰难的时刻,她紧紧地站在他的身旁,用行动给予他最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提起中国农村改革,人们都知道是万里出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大胆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在全国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不太知道也担任过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曾希圣,早在 1961年就胆大包天地在江淮大地上搞了名叫“责任田”的包产到户责任制。  曾希圣,这位曾经引起安徽人以至全国不少人争论不休的领导者的真实形象,随着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渐渐远去却变得清晰了…… 建国初期,他刚刚主持安徽工作,被人戏称为“乞丐头子”。“一五”期间,安徽农民年均收入超过全国…  相似文献   

17.
余玮 《学习导报》2010,(6):50-52
与邓小平相伴走过了58个风云多变的春夏秋冬,卓琳一直在生活中给予邓小平最大的支持和帮助,人们都称她为站在伟人身后的“红色大姐”。  相似文献   

18.
余玮 《新湘评论》2010,(6):50-52
与邓小平相伴走过了58个风云多变的春夏秋冬,卓琳一直在生活中给予邓小平最大的支持和帮助,人们都称她为站在伟人身后的“红色大姐”。  相似文献   

19.
毛毛 《广东党史》2010,(6):15-15
<正>1973年4月9日,已经恢复了工作的邓小平偕夫人卓琳一同到玉泉山看望在那里治病的周恩来。关于这次会面,邓小平的女儿毛毛在她的《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中是这样记载的:  相似文献   

20.
曾希圣(1904-1968),湖南资兴人,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长期从事兵运和情报工作,并参加了长征。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七师政委、中共皖江区委书记,为七师的成立、发展和壮大及皖江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从1949年起,历任中共皖北区党委书记、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西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安徽工作期间,勇于面对现实,“左”后纠“左”,实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使当时的安徽农村呈现出一派生机,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驱。2004年10月18日,是曾希圣百年诞辰,本刊特发表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陆德生的回忆文章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