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王黎丽 《学理论》2013,(14):199-200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文化干扰,对此无论是在语言交际还是非语言交际中都需加以注意。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符号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科,其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跨文化交际者的角度来讲,与交际失败紧密相关的是交际的行为方式和交际参与者对这些行为方式产生的理解之间的联系。而其中,负迁移是足以引起语用失败的最直接原因,包括语言层上的负迁移和文化规约层上的负迁移。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从多角度来分析文化和比较文化,破除所有的陈规以避免语用失误,使交流过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原驰  王旸  王丽皓 《学理论》2013,(3):202-203
语言迁移是中介语理论应用的一项重要课题。语言正负迁移的差异也是直接影响中介语的使用效果和表达方式的准确性和恰当性的主要因素。根据以往相关研究,从迁移理论出发,就研究生在英语视听说课中产生的偏误,进行比较分析。目的是为了更好明晰语言迁移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克服语用失误,促进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学习。  相似文献   

3.
任何学习过程都有负迁移现象.母语的负迁移对英语学习,尤其是对英语写作的影响非常明显.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对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以避免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学习过程中,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会对以后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技能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作学习迁移.按其性质可分为"正迁移"既"积极迁移"和"负迁移"既"消极迁移",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应认真学习迁移理论,掌握迁移规律,科学运用迁移规律,有效促进"正迁移"的产生,并借助"正迁移"提高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效,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5.
崔敏 《学理论》2010,(20):284-285
“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很常见的现象。它是由诸如母语负迁移,不同的文化、道德和价值观等多种原因所造成的。为了减少语用失误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文化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语境识别能力,以使他们最终能有意识而正确的使用语言。  相似文献   

6.
秦芳 《学理论》2012,(20):240-24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将目光放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上,并最后将其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克拉申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80年代,他在总结前人的成果和自身个案研究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输入假说。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对我国幼儿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在深刻理解语言输入假说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将其运用到我国幼儿英语教学当中,提升我国幼儿英语教学水平,促进我国幼儿英语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燕 《学理论》2014,(33):226-227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语用失误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局限于言语层面的语用失误,对于非言语层面的语用行为失误,还缺乏系统而成熟的研究。从语用行为失误的定义和分类出发,分析了大学生语用行为失误产生的原因,建议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及时引入文化教学,了解文化差异,提升学生的语用行为意识,丰富学生的语用行为知识,以及通过帮助学生了解语言与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提高学生语用行为失误的敏锐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语用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8.
陈晓英 《学理论》2009,(6):182-183
本文对100名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做了一次调查,旨在了解文化差异和母语对理解英语否定句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英汉否定词位置相同,被否定成分一致时,母语产生正迁移;当英汉否定句被否定成分一致。但否定词位置不一致时,母语产生负迁移,中西文化差异对理解英语否定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运用迁移理论,论述汉语负迁移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英语语音的作用。并且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学习情况以及个体差异,尽量克服负迁移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正视母语的迁移作用,减少或避免负迁移,以便于学习者能够及时有效地掌握流利准确的语音。  相似文献   

10.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传统教学法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忽视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而交际教学法将提升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语用能力作为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已得到充分肯定。语用能力的培养应从语用语言能力、社会语用能力、语用认知能力、语用心理能力、语篇组织能力、时讯语用能力、人际语用能力和母语语用能力八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0,(6)
我国女性人口迁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在现有的理论框架中对女性迁移的影响和价值存在低估。本文将基于女性主义迁移理论的分析框架,关注迁移流动的性别差异,聚焦女性迁移模式的变迁,对于理解和梳理当代中国女性人口迁移模式提供理论借鉴,发展相关理论。研究发现:在迁移倾向上性别结构区域均等化;在迁移性质上,女性人口迁移性质由被动转向主动,预示着我国流动人口进入了新阶段;女性迁移转变将引发综合效应,也为我们看待当代女性迁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唐敏 《各界》2008,(12)
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研究的中心问题。通过分析二语习得中的母语正负迁移现象,进而探讨其对翻译能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这对有效提高翻译能力是可行且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13.
陈文霞  吉哲民 《学理论》2009,(28):249-250
称呼语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日常交际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语言上,它具有封闭性和开放性特点。在语用功能方面,它除了能表示交际双方彼此的关系外,还可以表示礼貌、情感和策略;在实际使用中,它既具有规约性,又具有灵活性。因此,要恰当使用和正确理解英语的称呼语,必须对交际双方的关系,称呼人对称呼对象的态度,称呼时的语境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4.
邵岑  张翼 《青年研究》2012,(4):1-11,94
本文使用"2010年下半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按照出生年份划分流动人口代际群体,在经典迁移理论和新迁移经济学的框架下比较分析"八零前"与"八零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行为。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在受教育程度、职业身份等方面存在显著代际差异,并对家庭迁移产生显著影响。而在居住时间、迁入地家庭总收入、移民汇款等方面不存在代际显著差异,对家庭迁移的影响存在代际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马海逵 《学理论》2009,(17):229-230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内部的文化支撑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密切相连,自身文化与第二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文化知识的缺乏往往阻碍着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所以背景文化教育的培养刻不容缓。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教育的内容,在初级英语教学中培养背景文化的原因分析以及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教学实践来阐述。  相似文献   

16.
钟志刚 《学理论》2009,(14):210-211
语感(language sense)是指感受和领悟语言的一种能力。对英语语音、语义、语法和语用的领悟感知能力.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的怍用。本文阐述了语感的内涵,语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学生英语语感较弱的原因,进而探讨了培养学生英语语感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7.
董明晶 《学理论》2012,(31):194-195
任务型语言教学(TBLT——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是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任务型教学法与加德纳(HowardGardner)教授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相结合,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依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突破固有的单一灌输的封闭状态,给学生创造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置身于一个多元的、综合的学习氛围中;在多元智能任务型教学中创设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市民化和城市融入问题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政府管理者关注的焦点。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城乡预期和长期保障的迁移劳动力城市融入模型,并利用1998年和2005年武汉市迁移劳动力调查数据验证了这一模型,计量结果显示,城乡预期和长期保障状况是影响迁移劳动力城市融入意愿的重要因素,但是其影响效应有着明显的时代差异。农村劳动力的城乡迁移和个人发展预期逐渐趋于理性;在1998年左右迁移劳动力是否打算融入城市更多地是考虑城乡收入差异,而在2005年左右开始重视长期保障问题。以农村家庭禀赋为基础形成的长期保障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迁移劳动力融入城市的动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迁移劳动力城市融入影响机制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市民化和城市融入问题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政府管理者关注的焦点。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城乡预期和长期保障的迁移劳动力城市融入模型,并利用1998年和2005年武汉市迁移劳动力调查数据验证了这一模型,计量结果显示,城乡预期和长期保障状况是影响迁移劳动力城市融入意愿的重要因素,但是其影响效应有着明显的时代差异。农村劳动力的城乡迁移和个人发展预期逐渐趋于理性;在1998年左右迁移劳动力是否打算融入城市更多地是考虑城乡收入差异,而在2005年左右开始重视长期保障问题。以农村家庭禀赋为基础形成的长期保障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迁移劳动力融入城市的动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迁移劳动力城市融入影响机制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王炜琳 《学理论》2012,(18):187-188
在汉语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时,中国文化必然对英语教学产生影响。学语言就是为了交流,我们在学习英语以及它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同时,应该也能用英语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汉语环境和中国文化不是英语教学的累赘,反而是我们的独特财富,在英语教学中体现中国文化对英语教学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