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央统战部<关于加强县(市)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县(市)统战部必须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的思想."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重点是"两促进、一加强",即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切实加强统战部门的自身建设.这为新世纪新阶段县级统战工作如何创新、怎样发展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当前,县(市)统战工作能否投入中心、服务发展,应是县(市)级统战工作发展、创新之关键.  相似文献   

2.
《对加强县 (市 )统战工作的十点思考》一文 ,是傅金铎同志在 2 0 0 3年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该文基于对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分析归纳和对基层统战工作的切身体会 ,就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统战部《关于加强县 (市 )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 ,进一步做好县 (市 )级统战工作 ,提出了完整系统的思路和意见 ,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在新世纪新阶段 ,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 ,必须扑下身子 ,了解掌握情况 ,分析研究问题 ,反复深化、升华思想认识 ,才能整体性地将全省各个领域统战工作不断提升到新水平。现将该文刊登 ,供大家在学习和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3.
区县党委统战部考核基层统战工作研究——以闵行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对基层统战工作的考核,对切实推进社区统战工作、加强对基层统战工作的刚性指导以及实现统战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这项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面临许多阻碍。通过对闵行区委统战部考核基层情况的考察.对区县党委统战部考核基层统战工作情况进行了多角度地分析研究,并尝试对区县党委统战部考核基层统战工作的规律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乡镇(街道)统战工作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防城港市乡镇(街道)统战工作在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经费保障、工作开展等方面得到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组织领导、建章立制、创新思路、培育典型、宣传教育、自身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相似文献   

5.
一、新世纪初重庆市区县统战工作的主要特点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区县(市)统战工作特点与主要趋势,对于我们抓住主要矛盾,创造性地做好统战工作是大有裨益的。(一)统一战线成员“四减少”、“六增多”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重庆市区县(市)统战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总的发展趋势是范围逐步扩大,对象逐渐增多,任务逐年加重,工作不断向下延伸。具体表现为“四减少”、“六增多”。“四减少”即老工商业者、合作社成员、起义投诚人员、黄埔同学等老一代统战工作对象逐步减少。“六增…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和中央、省委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市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龙头引领"作用,有力推动了中央、省委有关统一战线重大决策部署在邵阳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7.
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固党的基层政权和群众基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促进和谐稳定、实现乡村振兴推进绿色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构建中小城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5354"(五条工作原则、三项工作目标、五大路径系统、四条保障措施)工作路径体系,对中小城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完善和创新统战工作体制机制应着力从校正对加强党对统一战线领导的认识误差;强化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体制;积极构建完善的统战工作机构和组织体系;着眼扩大工作体制覆盖面加强统战团体建设;立足强基固本优化统战工作职能配置;加强基层基础推动基层形成大统战工作格局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市基本建起了有序、有力、有效的工会信访工作机制,并形成一些具有天津工会特色的信访工作经验。其主要机制与经验为:工会信访工作的法制化、专业化、规范化建设得到显著加强;工会领导接访制度与创新工作机制得到着力坚持;市、区县(集团公司)、乡镇街道(大型企业)三级工会信访网络得到完善。存在的问题是:工作载体尚欠健全;预警机制有欠灵敏;处置手段不够丰富;专门人才较为缺少。今后应在提高工会干部处理职工来信来访能力、推进工会信访工作组织网络化建设、牢牢把握发现和化解各类矛盾的主动权等方面继续做出些努力。  相似文献   

10.
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统一战线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作用。要争取党委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加强统战工作机构、统战干部队伍和统战工作制度建设,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  相似文献   

11.
B/L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海运单据之一。在国际贸易实践中,与B/L有关的海事欺诈行为的形式多样,具体有伪造B/L、倒签和预借B/L、以保函换取清洁B/L和无单放货等。引起B/L欺诈的原因包括信用证交易自身的缺陷、B/L管理的疏漏、国际航运因素和其他法律因素等。防范B/L欺诈的主要措施在于完善B/L制度、严格资信调查、严格挑选承运人,严格审单查证、选用合适的贸易术语、重视船舶装卸监督和杜绝预借和倒签B/L等。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我国航运实践中,倒签提单的纠纷案件趋增,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海运经济秩序,也对收货人的权益带来了损害.而关于此类行为的性质及法律后果,法律法规尚无明文规定,学术上也有较大争议,容易导致审判实践中的混淆.因此,为维护海运当事人特别是收货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海上贸易活动的发展,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基于C/S、B/S体系结构相结合的教师工作量统计系统采用的软件平台和基本技术,具有准确、安全、简易的特色,可以对教师工作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统计。  相似文献   

14.
论提单首要条款的性质和效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单的首要条款是指明提单特定事项受某公约或某国家特定国内法支配的条款 ,从性质上讲 ,就是法律适用条款。提单首要条款 (特殊法律适用条款 )与提单一般法律适用条款地位相同 ,如果提单中这两类条款同时存在 ,且规定不同 ,则可考虑采用“分割适用互相补充法”或“重叠适用和谐解释法”。提单首要条款有效与否关键是要经过法院地国法官所认定的内国的具有绝对效力的强行法的考验  相似文献   

15.
Windows TT是一种当前广泛应用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但其层出不穷的漏洞,也为入侵者打开了方便之门,使NT机的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在对Windows NT系统的种种攻击和破坏行为中,如何发现、跟踪与提取电子证据,是破获这类计算机犯罪案的关键;端口监控与检测、日志检测与审核、分析有关文件目录等是获取此类电子证据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鉴于我国《海商法》立法中对提单持有人定义的缺乏及对提单持有人法律地位规定的不明确。本文针对我国《海商法》的现行规定,从提单持有人的概念,识别及今后立法建议三方面对提单持有人问题加以论述,指出了我国《海商法》法条中所使用的提单持有人的含义,提出应以是否经正当转让程序作为识别提单持有人身份的依据,并在定义和权利、义务的规制方面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职高专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的构想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分级教学是改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使我院英语教学出现新局面的重要保证。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和学生入学英语水平,进行英语分级教学尤为必要。英语分级教学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制约因素,如何有效地搞好英语分级教学工作.应该明确分级培养的方案;结合实际确定教学法;引进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8.
2006年至2016年的妇女/性别研究以基地为依托,学科建制有序推进,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此前无固定专职人员、无经费、无场地的落后状况;妇女/性别学术研究日益精进,成果丰硕,开始影响、推进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社会性别教育与培训、社会服务初见成效,其行政合法性、学术影响力、社会认可度逐步上升.但仍存在基地机构建制变动不居、经费来源少且不稳定、主攻方向不凸显等阻碍妇女/性别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亟需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探讨突破这些发展瓶颈的策略,以推动妇女/性别学科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9.
罢工权的属性、功能及其多维度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已批准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当通过国内法的制定和实施,保护劳动者罢工自由(罢工权)这种自我防护、自力救济、以压力手段调整劳动关系的权利。从权利产生的机理和其属性、功能等方面分析,可以把罢工等集体争议或产业行动权纳入“人权———法律权利”、“人权———宪法权利———劳动法上的权利”、“第一性权利(目的性权利)———第二性权利(工具性、救济性权利)”,“私法权利———公法权利———混合性权利(社会法权利)”、“政治权利———法律权利”等分析模型,深入、系统地研究;应实现有关意识形态和“治道(governance)”的转换,对罢工等集体行动不再(主要)作为政治现象而作为(转化为)法律现象、法律事件、法律过程和必要的利益表达机制加以处理。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offshore area between Nova Scotia and 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 and the natural resources that it holds have recently been the subject of dispute between the two provinces. Constitutionally, jurisdiction for offshore resources belongs to the federal government. Control over development and revenue has been shared with the provinces through joint management accords.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dispute over where the offshore boundary between the two provinces lies, the accords provide for arbitration by a tribunal reporting to the federal minister of natural resources. That tribunal has now completed its work.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tribunal, its terms of reference, and its findings, and concludes that the tribunal process was flawed. There are reasons to doubt the appropriateness of its role, the method by which it made its decision, and the legality of its findings. Ultimately, the tribunal's process perpetuates the myth that what is being discussed are genuin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provinces. The boundary is, in that regard, a fiction. In fact, the process is simply apportioning federal resources between two provinces. The tribunal cloaks a political decision in legal garb. The minister of natural resources is able to avoid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for making a decision by relying on a pseudo‐judicial body for technical recommendations. As in many of the other practices that have come to dominate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n Canada, the accountability of governments is lost in the process. Sommaire: La zone cotière entre la Nouvelle‐Éacosse, Terre‐Neuve et le Labrador ainsi que les resources naturelles qu'elle comporte ont réacemment fait l'objet de conflits entre les deux provinces. Conformément à la constitution, les resources en mer sont du ressort du gouvernement féadéral. Le contrôle de la mise en valeur et des revenus a été partagé avec les provinces par le biais d'accords de gestion conjoints. Ces accords prévoient l'arbitrage par un tribunal relevant du ministre fédéral des Ressources naturelles pour traiter les conflits concernant la frontière au large des côtes entre les deux provinces. Ce tribunal a maintenant terminé son travail. Le présent article offre une analyse de ce tribunal, de son mandat, et de ses conclusions, et relève que le processus du tribunal était défectueux. Il existe des raisons de douter du caractère adhuat de son rôle, de la méthode par laquelle il a pris sa décision et de la légalité de ses conclusions. Enfin, le processus du tribunal perpétue le mythe selon lequel l'enjeu des discussions porte sur les véritables frontières entre les provinces. La frontière est, à cet égard, de la fiction. En fait, le processus répartit tout simplement les ressources fédérales entre deux provinces. Le tribunal masque une décision politique sous un déguisement juridique. Le ministre des Ressources naturelles arrive àéviter la responsabilité politique d'une décision en comptant sur un organe pseudo‐juridique pour présenter des recommandations techniques. Comme cela est le cas dans de nombreuses pratiques qui dominent aujourd'hui les relations inter‐gouvemementales au Canada, l'imputabilité des gouvernements se perd dans le process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