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晓楠 《学习月刊》2014,(18):81-82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迅速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教师,这个最光辉的职业,业已成为"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肆掠的"场所"。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巨大转型时期,为了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高等院校正进行着一系列广泛而深刻的改革。如高等院校的合并、扩招、职称评定条件变化等,使高校教师不得不面临岗位调整、授课学生人数增多、授课任务增加、科研任务繁重等各种挑战和困难,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问题也日益严峻。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化解消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当前,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一大批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一些基层干部、党员勇于担当"小巷总理",巧妙化解一线矛盾,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群众心里,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他们现身说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适度普惠"社会政策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正从"补缺型"转向"普惠型"。社会救助权利化趋势要求转变传统理念;社会救助全面化趋势要求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拓展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专业化趋势要求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要以公民权利和政府责任为导向,积极培育有利于普惠型社会救助发展的理念;要以受益的普遍性为导向,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扩大覆盖面;要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4.
与社会革命理论相比,社会建设理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下,对社会建设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可以概括为以"中轴线"理论和"历史合力论"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发展动力论,以"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为代表的社会发展阶段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善待自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目标论,以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社会建设途径论。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社会建设"概念,提出了坚定不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论核心,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途径和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通过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格局的总体思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李阳 《唯实》2011,(12):20-24
基于历史发展的视角对我党历代领导人的社会矛盾观进行初步回眸和总结表明,毛泽东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邓小平的"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的理论、江泽民的"善于分析和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管理理念与胡锦涛提出用"科学发展观"和"创新社会管理"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观点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造性产物。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正观具有"目标价值",而罗尔斯的"分配的正义"和诺奇克的"持有的正义"理论具有"工具价值","工具价值"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的"目标价值"所用。以社会公正为视阈,目前,我国城市化建设中的土地征收,实施以"保障"为基点的"社会补偿"政策,不能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切实保障被征收土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该实行符合社会公正的、以"保护"为基点的"社会赔偿"政策,使得城市化建设中的土地征收,既能"化地"实现工程建设现代化,又能"化人"实现农民身份转型市民化。  相似文献   

7.
铸魂与创新     
谋划社会宣传工作,有两个沉甸甸的词我思考得比较多。一个是"铸魂",这是工作的主题词;一个是"创新",这是工作的关键词。所谓"铸魂",就是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主流意识形态,为推进"四化两型"、富民强省凝聚强大的精气神。从社会层面看,富强梦确实造就了繁荣,但也出现了某些精神深处的问题,如精神颓废、道德缺失、物欲横流等,...  相似文献   

8.
铸魂与创新     
谋划社会宣传工作,有两个沉甸甸的词我思考得比较多。一个是"铸魂",这是工作的主题词;一个是"创新",这是工作的关键词。所谓"铸魂",就是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主流意识形态,为推进"四化两型"、富民强省凝聚强大的精气神。从社会层面看,富强梦确实造就了繁荣,但也出现了某些精神深处的问题,如精神颓废、道德缺失、物欲横流等,都是"丢魂"所致。从外部看,西方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止,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正经历一个"社会结构紧张"的时期。由于"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状况彻底被打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结构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不断摩擦、对立,甚至在构建某种情况下会产生激烈冲突的过程。"仇富"、"仇官"现象是"社会结构紧张"时期的突出表现,它对和谐社会提出了一个严峻挑战。能否化解"仇富"、"仇官"现象,顺利解决"社会结构紧张"的状况,将决定我国是否能够顺利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0.
李玉屏 《新长征》2012,(9):26-27
省十次党代会把"发展"和"民生"作为今后5年全省工作的关键,强调要全面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党的基层组织,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理应发挥自身优势,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己任,成为服务民生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1.
刘英  周小强 《理论导报》2011,(11):40-40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是当前党赋予工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工会组织要不断提高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执行力和创造力,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进程中大有作为。一、积极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发挥工会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要依据自身的性质及职责,完善好"四个机制",处理好"三个关系"。完善四个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横...  相似文献   

12.
张志初 《学习导报》2010,(16):17-17
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今天,转方式已是大势所趋,主动适应一个"转"字更是必然选择。那么,我们的社会宣传工作如何在主动适应中提升自身的科学化水平呢?  相似文献   

13.
张志初 《新湘评论》2010,(16):17-17
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今天,转方式已是大势所趋,主动适应一个"转"字更是必然选择。那么,我们的社会宣传工作如何在主动适应中提升自身的科学化水平呢?  相似文献   

14.
刘占虎 《唯实》2011,(11):69-71
公民社会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逐步兴起,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管理模式的变迁。与传统的"大政府、小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国家或政府管理,而与当代中国发展指向"强政府、强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则应是政府与社会间伙伴式的多元治理。中国公民社会兴起呼唤源自社会本身的自我管理,它与源自国家或政府的社会管理共同构成当代中国社会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走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之路、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和体制,必须牢牢把握社会转型向度,积极转变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理性看待公民社会,充分发掘民间组织的自我管理潜能;合理利用网络媒介,借助网络舆情拓展社会治理新平台。  相似文献   

15.
李明利 《当代贵州》2011,(19):46-46
去年底以来,我省将"社会管理创新和平安创建工程"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作为2011年省委"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和重点工作,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理念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区房管局在2011年工作中,坚持"关注民生、惠及百姓"以"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的"恭、宽、信、敏、惠"引导工作,促使全区房管工作做得更精、更实、更美。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稳态及稳态社会的解析探究了稳态社会能够实现发展之"源";从稳态社会与发展的关系探究了稳态社会能够实现发展之"原"。从稳态社会对社会控制的要求探究了能够实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丰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以"锻造三种能力"为目标,创新学习形式,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推动区人力社保工作,服务"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人民幸福"的新丰台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心态的视角可以更加深刻理解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一方面,加强社会心态理论研究是社会管理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体现,将直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有利于坚定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研究社会心态现实问题将有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有助于引导人们形成健康的精神状态,增强对抗社会风险的能力,提高社会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处理好社会管理创新效率与社会心态多元化表现、弘扬优秀文化价值观与庸俗商品化、"精英民主"与"草根民主"、消极应对与有效疏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学习月刊》2012,(2):85-86
近年来,大冶市灵乡镇积极探索推行"扁平化、网格化、便民化"的"三化"管理模式,有力提升了镇域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坚持管理要素"扁平化",创新群众工作服务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根本就是要做好群众工作。近年来我们坚持决策在群众中制定,干部在群众中服务,问题在群众中解决,工作在群众中创新的"群众工作法",构筑起了镇组互动、部门互助、上下互促的良好格局。1、细分群众工作要素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