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云南少数民族的众多节日中,临沧县南美乡拉祜族就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那就是搭桥节,拉祜语称为"茅拜魂".每年立夏节令后的第一个龙日或蛇日,这里的拉祜族村民都要参加为搭桥举行的隆重节日仪式.  相似文献   

2.
快乐拉祜     
拉祜族是一个快乐的民族,拉祜族的快乐体现在他们的欢歌热舞中,体现在他们的世俗生活中,体现在他们对祖先的纪念与膜拜中……拉祜族的快乐源自哪里?拉祜族的快乐是因为什么?让我们走近拉祜族,解开拉祜族的快乐密码。载歌载舞的极乐拉祜族人人能歌善舞,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拉祜族与生俱来的特点。拉祜族的民族传统舞蹈,  相似文献   

3.
以前,卢龙县木井乡剪庄子村村西有一座狭窄小桥,年久失修,总有人不注意掉进河里,桥上也没法走车,致使村民对桥西的300亩耕地难以管理,只能种些玉米等大田作物。2008年10月,由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投  相似文献   

4.
越南掠影     
2002年12月,我在女儿的资助和陪伴下,去了一趟越南。从广州乘飞机到北海,再从北海转乘汽车到广西省东兴边卡,在中国检查站经过安全检查后,通过一座中越共有的小桥,就进入到越南的地界了。这是一座非常普通的小桥,用水泥构筑而成,有十几米长、五六米宽,河里的水很浅。在桥的中间,用红漆刷了一道横红线。女儿小声告诉我,这道红线就是国境线,跨过去就是越南的国土了。在红线边,有不少好奇的游客走过来跨过去,还说自己跨过10次就是出过10次国了。我也忍不住好奇,在红线上来回跨了几次,心里说,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竟是仅仅一线之别。进入越南…  相似文献   

5.
去年5月,闵行区浦江镇有位村民路经一座小桥,发现桥身破败不堪、十分危险,一个电话打给镇人大主席孙兴龙。不久,这座小桥便得到翻修。“有困难找人大”,这是流传在浦江镇群众中的一句话。在浦江镇,小到邻里纠纷,大到社会公益事业,群众都乐意找镇人大和人大代表倾诉。浦江镇人大在群众中的威望,是通过他们为老百姓解决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中树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正巍峨屹立的钱塘江大桥,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主持的公路铁路两用大桥。它的建造所传承的精神,堪比钱塘潮涌的厚重与澎湃。为保证大桥质量,茅以升对每一道工序都无比苛刻,小到每一颗螺钉都有严格的检查程序。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这座桥上的28万颗螺钉,颗颗都能承载千斤。向世人昭示:中国人建造的现代化大桥绝不比外国人的差。1937年9月26日清晨4时,大桥正式通车。在苦难和战火中,钱塘江上崛起了中华民族的又一根钢铁脊梁。  相似文献   

7.
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我来到心仪已久的莫高窟。穿过几座矮矮的僧人圆寂塔,再跨过一座小桥,抬头望去,莫高窟便凸现在绿树掩映之中:那密密匝匝、或大或小,像土蜂窝似的洞窟就镶嵌在苍凉而雄浑的山峦上。  相似文献   

8.
陈时中 《黄埔》2012,(3):19-21
畹町是中国云南省德宏州中缅边境的一座小城,城中小河上有座宽不足4米,长约20米的小桥,这就是著名的畹町桥,隔河就是缅甸。抗日战争期间我多次来到畹町,和畹町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9.
黄回村在一天天变美,拉祜族同胞在一天天变富,拉祜族同胞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一天比一天坚定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南岭乡有一个小村庄,名叫黄回村。黄回村共辖25个村民小组,753户农户,3344名村民,主要为拉祜族。"拉祜"源于1953年4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区各族各界代表会议作出的《关于拉祜族自治区若干问题的报告》,"‘拉’即大家拉起手来,代表团结,‘祜’代表幸福。"拉祜族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两汉时期,就扎根在了沧澜地区,黄回村是养育他们的地方,是割不断的乡愁。  相似文献   

10.
鼓楼之夜     
莫景春 《当代广西》2011,(16):55-55
三江,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早在记忆里盘旋着。终于在一个阳光暖暖的冬日,我和文友们相约来到了鼓楼下。在每一条潺潺而流、叮咚唱歌的小溪上,隐隐约约地看到一座座安详的风雨桥,昏暗的桥上似乎晃动着寂寂的人影,路旁静静地卧着侗家特有的木楼。那一年往湘西,  相似文献   

11.
近日,笔者在南召县四棵树乡黄土嘴村陈庄组看到,潦河上一座新修的小桥已经开通,村民们正在拆除桥下面的脚手架.他们感慨地说,这座漫水桥的开通要感谢南阳市政协,感谢刘朝瑞主席.  相似文献   

12.
下梅印象     
唐辉 《福建乡土》2012,(6):37-38
下梅村因地处武夷山东面梅溪的下游而得名。村庄临水而建,至今依然保留着古朴的风貌。 进入下梅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祖师桥。这座清代的廊桥因1958年修建公路而拆毁,如今看到的是按照原样修复的祖师桥。站在桥上望去,溪水穿村而过,把下梅村分成南北两部分。有几座小桥横跨当溪上,村舍沿溪而建,错落有致。岁月无声,  相似文献   

13.
<正>拉祜族是我国的一个跨境少数民族,人口不多,却活力四射。如今,年轻一代过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生活,笔者在对云南澜沧老达保村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深深地被他们所吸引,老达保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当今拉祜生活的微观聚焦。拉祜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现代传媒技术的引进,拉祜人民生活观念的变迁,这一切都使得拉祜族年轻一代的生活观与祖辈们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封  相似文献   

14.
拉祜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拉祜”一词是该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历史上把拉祜族称作“猎虎的民族”。拉祜族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可追溯到古代羌人族系,他们大多依山而居,青山秀水造就了拉祜人像山一样淳朴忠厚的品格,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山、水、树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15.
正一拉祜族苦聪人,是云南少数民族中,比较传奇的一支。在过去的70多年中,他们从深山走出,生活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56年夏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工作队在地处中越边界的金平县的原始森林里发现了苦聪人的踪迹。从60年代开始,在政府的帮助下,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苦聪人逐渐走出山林,告别打猎生活,实行定居定耕。1987年8月9日,苦聪人被正式认定为拉祜族支系。  相似文献   

16.
“打歌”是云南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在白族、彝族、拉祜族等地区普遍流行。每逢节日喜庆、庄稼丰收或农闲夜晚,人们往往利用田间平地、农家场院,头顶皎洁月光,或燃起熊熊篝火,边唱边舞,跳起“打歌”。男女老少都可参加,人数多少不受限制。“打歌”有打歌调、打歌词、打歌舞。伴奏乐器主要是芦笙,有时也和之以三弦、笛子。打歌调种类繁多,因地方和民族不同而有所异。拉祜族打歌调就有七十二  相似文献   

17.
东北捕魔记     
六、村支书老贺的主意郭华、邵刚、崔凯三个人奉命前往一个岔道四架网堵截。他们把车开进一条小山沟,用树枝等物将车隐蔽起来。埋伏在草丛中的三人忍受着蚊子密集袭击,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们中间的那座小桥。一直到晚上,也没有发现任何目标,只好撤了。指挥部经过研究作出决定:当天晚上再埋伏一宿,所有参战公安、武警分头行动。郭华领导着贺岩松、邵刚、金贤远,到了抚南。其他各种交通要道、出人口和重要位置全部有一双双警惕的眼睛。抚南林场前面有一条河,他们就在河边桥上的两端设了三个点,各人均有位置和任务。为了防止误伤行人,…  相似文献   

18.
南美拉祜族乡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体民族的贫困乡,地处临沧市临翔区西部的偏僻高寒山区,南美中心校有一所中学、一个校区(4个村完小、12个教学点,其中一师一校5个点),教职工56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37人,在校生581人,有拉祜族、傣族、佤族、布朗族、回族、汉族7种民族,其中拉祜族学生占72.14%。历史上,南美拉祜族居住在深山老林中,靠狩猎为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形成了守旧封闭的思想观念,“有饭大家吃,有酒大家喝,一户杀猪,全寨吃肉”的原始平均主义思想浓厚,不善于农业生产,“种一片坡,收一土锅”的粗放耕作仍然普遍,生活非常贫困,许多人家…  相似文献   

19.
余彪 《今日民族》2010,(2):49-50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云南民族节日众多,如彝族火把节、插花节,傣族泼水节、送龙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拉祜族的葫芦节、库扎节,  相似文献   

20.
明代刘元卿《应谐录》里,讲到一个瞎子过桥的故事:一条干涸小溪上架着一座小桥。有个盲者在桥上失脚,紧紧抓住桥边的一条横木,生怕一失手而落于水中。路人告诉他桥下无水,松开手就踩住了地,盲人不信,只管死攀着横木哭喊。后来,双手渐渐无力,猛跌在地,心里不禁好笑———“早知如此,何久自苦哇!”过去读到这个故事,一笑了之,并未挂意。如今想起,却悟出一个道理:要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合乎客观情况,就得注重调查,凭老经验办事就会闹出笑话,乃至于吃大苦头。对于一个盲人,自然无须多加指责,因为他毕竟无法看到桥下的实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