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孙国梁 《传承》2013,(12):15
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广西大新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方面作出积极努力,促进大新新型工业建设。  相似文献   

2.
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是信息化,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走城乡统等新型工业化之路是提升中西部地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中西部地区要紧紧围绕以信息化改造乡镇工业、传统农业、发展生态农业与高附加值农业来改变农村信息化相对滞后的状况,最终通过城市、农村新型工业化的互动,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对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大连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现状、问题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大连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对策建议和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4.
侯爱萍  林美卿 《前沿》2003,(8):56-58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它的主要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罗崇敏 《创造》2003,(6):4-5
建设红河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工业。大力推进工业化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红河州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一、新型工业化是富民兴州的必由之路自十八世纪中叶在英国开始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工业化事实上已经构成了各国经济增长的主题。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就在于实现了工业化,英国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产业革命率先进入了工业化社会;德国借助化工技…  相似文献   

6.
解玲 《宁夏工作研究》2003,(5):41-41,56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那么,我国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到底新在何  相似文献   

7.
《当代广西》2006,(23):55-57
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一轴两廊”工业发展新格局根据我区的资源禀赋、工业基础和城市定位,“十一五”时…  相似文献   

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财政、科技、商务、国有资产主管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转型升级,现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9.
韩庆华 《群众》2008,(2):7-8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去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5万亿元,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GDP达到4300美元。苏南地区以市为单位已基本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不断提升江苏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欧阳万坤 《政策》2012,(10):48-51
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是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高"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一、全省"两化"融合取得积极成效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的现代化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工商联作为党委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桥梁和纽带、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服务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2.
王金杰 《青年论坛》2008,(4):103-106
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已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信息化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没有实现与工业化的融合,从而制约着工业化推进的进程。现阶段,制约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主要因素是信息化核心技术水平低、信息安全性低、缺乏与微观个体全面融合、政策力度不够大等。为此,应推进信息化与知识创新体系的融合、信息化与微观经济行为的融合,以及促进相关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与核心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的工业化和我国传统工业化根本不同的工业化道路 ,其最根本的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而以信息化为中心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战略。  相似文献   

14.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东 北大开发战略,应当坚持以信息化带 动工业化的思路。正确处理好工业化 与信息化的关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 化发展,这是关系到东北大开发战略 实施在新世纪得以顺利实现的一个极 为重要的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谓新型道路,是对先发国家和我国传统工业化模式的扬弃与跨越,其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注重发展战略创新.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成为引发经济社会重大变革的的核心技术。我们要抓住机遇 ,以企业为主体 ,以信息化改造和优化传统产业 ,带动工业化和现代化 ,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之路。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这一论断,对我段建设现代化检修基地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在探索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苗圩 《人民论坛》2012,(21):8-10
我国工业发展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利用好市场倒逼机制的作用,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长期平稳可持续发展近期,中央政治局就"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行了第33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阐述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意义,并对落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正在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推动工业和信息化科学发展。我国工业发展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一、以信息化推动产业化,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新型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信息化。曾培炎同志在谈到新型工业化时指出,新型工业化的“新”,相对于传统工业化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我国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因而新型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信息化。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经济竞争十分激烈,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的产品质量和营销策略方面,更是如此。著名经济学家普赖斯在他所提出的行为矩阵中认为,信息量的大小对区位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信息技术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晓兰 《中国发展》2009,9(6):31-35
该文讨论了“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意义、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阐述了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联系与区别,分析了作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的武汉城市圈的优势与不足,指出要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实现新型工业化,重点在科学理解“两型社会”和新型工业化问的联系、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构建“两型”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五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