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诉讼制度,既包括刑事和民事诉讼,也包括行政诉讼。刑事诉讼是指与犯罪和刑罚相联系的,处理刑事案件的诉讼;民事诉讼是指与民事权利和义务纠纷相联系的,处理民事案件的诉讼的;行政诉讼是指与行政争议相联系的,处理行政案件的诉讼。另外,在民事诉讼所处理的案件中,还包括“非讼案件”,这一类案件与一般的民事案件不同,它不是民事原告人与被告人之间因民事  相似文献   

2.
奇涛 《民主与法制》2011,(20):69-69
去年对杨培国律师所作的关于诉讼谋略的系列访谈——“胜诉之道——杨培国律师诉讼策略访谈”之后,许多读者从中深受启发,并把杨培国律师谈到的诸多诉讼谋略,用在了自己正在进行的诉讼案件或者民事案件的申请再审、刑事案件的申诉之中,颇见效果。  相似文献   

3.
何能无讼?     
杜丹 《今日广西》2007,(4):25-25
古人云:‘‘争罪日狱,争财日讼。”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无讼”,“无讼”的前提是“无争”。然而,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有争财之事,都会有纠纷与诉讼。为了达到“无讼”的理想境地,古人采用的是一种泛道德化的方式。以期通过教化而去“私”,强调义务,压制权利,从而使民无争。  相似文献   

4.
在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中,时常可见辩护律师的身影。他们受自己当事人的委托,为保障当事人的权利而展开辩护。而党内在对党员违纪案件审理时,却没有“第三方”辩护人角色的设置。一些人甚至认为,是“领导说了算”!  相似文献   

5.
胡谦 《求索》2008,(4):219-221
为了缓解“诉讼爆炸”与清代有限司法资源之间的尖锐矛盾,清代州县衙门通过以制定严格的民事诉讼规则方式来达到抑制民众的民事诉讼行为之目的。本文通过对清代州县民事诉讼规则基本内容的阐述,可以使我们看到这些民事诉讼规则主要是针对清代民事诉讼的诸多程序性问题所作的规定。清代州县民事诉讼规则一方面集中地反映了清代州县官府对民事诉讼的“抑讼”态度;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州县官府并没有把审理民事案件作为自己必须履行的职责,而民事纠纷当事人也没有要求官府对民事纠纷进行审理的“权利”。正是清代民事诉讼规则的这些特征使其在民事纠纷的解决以及其它解纷方式的功能发挥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社会是“无讼”还是“健讼”,学术界有两种不同观点.“无讼观”主要是从统治阶层追求和谐的理想中推演出来,而“健讼观”则是从大量的史料中分析得出.对传统法律文化做出哪一种判断可能都有失偏颇,纠纷通过审判解决还是调解结案是多个因素作用的结果,与“好讼”和“健讼”没有必然的关联.作为社会存在中的正常现象,诉讼能够调整和恢复社会秩序,具有规则之治的功能,因而,人们应当正确认识诉讼与审判.  相似文献   

7.
今年6月1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规范诉讼活动中公民代理行为的规定(试行)》发布,再次将争论已久的“公民代理讼诉”推上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8.
《群众》2024,(2):41-42
<正>诉源治理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内容。强化诉源治理,就是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通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最大限度避免矛盾纠纷发展演化成诉讼,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诉源治理具有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基。我国自古崇尚“以和为贵”,重视人际和善、邻里和谐、家庭和睦,体现在传统法律文化中就是崇尚“无讼”的理念,就是“惜讼”“厌讼”甚至“耻讼”的传统思维。孔子的“无讼”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上就有着“厌诉”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普及法律知识活动的深入展开,越来越多的百姓懂得了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但是,拿起法律武器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到法院打官司。近年来,众多原来可以不进入诉讼的纠纷,进入了诉讼,“不蒸(争)馒头争口气”,“一怒之下上法庭”的“激情诉讼”已在许多国人心中形成了思维定式。甚至一些地方出现了“缠诉”.“滥诉”的行为:有的人因为对审理结果不满,反复申诉;有的甚至耗费终生精力成了“上访专业户”,造成部分基层法院受案率直线上升,出现了“诉讼爆炸”。其中少数国人在盲目地追求诉讼的过程时。甚至忽视了诉讼的本来目的。其实,一纸爿决只是手段,诉讼也并非解决纠纷的惟一途径,良好的结局才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从不敢诉、不懂诉到权利意识增强后产生。诉讼爆炸”,是许多法治国家建立初期的“通病”,而从“好诉”走向理性的诉讼。则是一个良性的回归过程,也是一个法治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今天我们提倡少诉.慎诉,与二十年前的不懂诉.不敢诉,已经有了截然不同的历史意义。这是富有权利意识的现代人的理性选择,它既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真谛。其实,解决纠纷不止诉讼这一条路,在许多情况下,采取其他更沮和的方式也同样能够达到定纷止争的效果。本期刊发的这组稿件,就想说明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0.
王健 《民主与法制》2011,(11):31-33
一桩“简单的民事案件”,历时4年半,两次审理,两次申诉,两次再审,至今该案的原告仍然在寻求司法途径申诉。复杂的诉讼程序背后,是对我国民事诉讼再审制度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1.
魏顺光 《求索》2014,(4):159-163
考察巴县档案发现,清代中期发生了大量“藉坟滋讼”案件。该现象表明,懦家提倡的“无讼”主张可能同现实生活之问存在一定距离,至少到了清代中期社会,“无讼”或许更多表现为观念层面上的一种理想追求。此种追求会被官府贯彻到司法实践之中,官府在处理案件的策略上仍然是以“息讼”为主要目的。然而,由于受到经济、社会和诉讼文化的影响,普通民众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他们对于诉讼并非畏惧。尽管从“藉坟滋讼”现象很难得出清代社会的诉讼风气就是“健讼”的结论,然而,之前学界一直认为清代民众受“氏讼”和“畏讼”观念的影响而惧怕打官司的论点应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日照市东港区法院找准诉讼调解与社会调解的切合点,先后与公安、卫生、民政、工会、保险以及劳动仲裁等部门协调。把诉讼调解机制与分散的社会调解进行有机的衔接。把分散的大调解格局与诉讼机制调解进行有机的融合,建立了包括解决交通事故、劳动争议、医疗事故、拆迁补偿、涉农纠纷、赡养救助在内的诉调“六对接”机制。创造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全年审结民事案件5546件。调解结案4359件.调解率达78.6%。  相似文献   

13.
对七处《荀子》旧注提出质疑,试着从新的角度来补苴前人的说解:“柬理”即“简选于礼”;“言辩而不辞”即“言语明晰而不乱”;“恭敬繜绌”即“(行)恭敬趋法度及退让之事”;“胠于沙”即“止于沙”;“约者”即“俭约者”;“先祖当贤”即“先主称为贤才”;“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即“学者非必仕,而仕者必学”。  相似文献   

14.
正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而在柳城县人民法院,有个家事少年审判庭,偏偏就专门审理这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家事案件无法以官司胜败来论输赢,调解是解决矛盾的最佳途径。作为广西家事少年审判改革试点法院之一,柳城县法院积极创新家事少年审判机制,组成一支家事少年审判长团队,专门审理涉少刑事案件和离婚、继承、赡养、抚养等家事、涉少民事案件,与妇联、司法局、团委等部门共  相似文献   

15.
赵勰 《创造》2002,(4):4-7
~~在古汉语中,信者,人言也,就是指人们说的话。《国语·周语上》:“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信所以守也。”《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论语·学而》)。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孟子·尽心下》),即自身确实具有善德称为“信”,甚至出现了“信人”之称,即诚实的人。先哲所以对于诚信给予了特别的反复的申明,证明在中国古代哲学价值观中,信用这个东西,小而言之是维系人际正常关系的纽带,大而言之,则是社会所以为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6.
亲告罪的综合主义立法模式和绝对公诉模式,其共同点都是将“告诉才处理”视为诉讼条件,旨在防止公诉机关对被害人权益的侵犯;绝对私诉模式对被害人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我国现阶段不宜扩大亲告罪的范围.从民刑关系视野考察,亲告罪诉讼条件的设定应当有别于一般的自诉案件、尤其是民事案件.我国未来的亲告罪立法宜转向综合主义模式.  相似文献   

17.
国庆     
李永 《就业与保障》2008,(10):54-54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一年一度的国庆节来临,抚今思昔,过去的现在的一些呤咏国庆的佳联,其中有颂扬国运昌盛的,也有针砭时弊的,读来颇具韵味。  相似文献   

18.
李蒙 《民主与法制》2013,(20):10-13
对于环境诉讼来说,2013年的上半年。肯定会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痕。2013年1月1日起,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有关公益诉讼的内容正式生效。而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又发布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但是。环境诉讼立案难、诉讼主体难、鉴定难、审理难、执行难、管辖难等问题,还是依旧。这半年,民间组织在寻求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案突破口,热心环保公益的公民也纷纷申请环境信息公开,并提起行政诉讼。这半年,两高的司法解释希望将污染企业和责任人绳之以法。但在湖北省钟祥市,却发生了受害农民身陷囹圈的刑事案件……本期封面,我们选择了“半”字。不仅因为讲的是2013上半年的环境诉讼,还因为中国有句俗话:“行百里者半九十。”环境诉讼。无论公益诉讼还是私益诉讼,都极为艰难。每一小步艰难的跋涉,都需要付出无比艰辛的努力。只要没有抵达胜利的彼岸,就决不能停下前行的步履。本期聚焦关键词:环境诉讼  相似文献   

19.
山西平遥县衙大门的门联是: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上联所表达的是“慎讼”原则,它告诫民众提起诉讼要冷静思考,独立判断,不要制造诉累,诉讼毕竟费心费钱费力:下联所表达的是“公断”原则,告诫法官为官断案要勤勉清正,审时度势,依法处理纠纷,断案并非可以为所欲为。  相似文献   

20.
关于李清照的“改嫁”问题,多少年来争执不休,原来肯定与否定的两方都对李清照专为此事写的《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中一些词句理解错了,“词”主要指“宫文书”,“句”主要指“岂期末事,乃得上闻”。 “官文书”一词最是关键。对“改嫁”持否定意见者俞正燮《癸已类稿·易安居士事辑》解为“官告”(见其文“复与官告”句),而肯定李清照改嫁的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依韩愈《王君墓志铭》“粗若告身”句,解为“告身”。双方都把“官文书”解作委任状。可是请问,张汝舟持作了官的“告身”来,与清照何干?更何以因此就能“强以同归”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