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非机动车、行人上高速公路引发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应在确定交通事故责任的基础上,对机动车一方适用严格责任作为归责原则。同时,受害的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一方的行为是一种自甘冒险的行为,具有严重的过失,应当实行过失相抵,将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者行人的过错折抵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使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2.
在道路交通管理中,存在着注重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驾驶的管理,,而忽视对行人和非机动车的管理。实际上,由于人突然横过马路先违章,人撞汽车的事常有发生。据资料显示:我国60%的道路交通车是与行人和自行车有关;30%的事故与行人和自行车的过失有关。因此,对行人和非机动车在交通管理中重要性的认识应该提高,要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3.
以非机动车中的自行车为例,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事故现场案卷以及经典案例研究,对非机动车现场痕迹检验鉴定方法进行分类、汇总,进而着重阐述和分析了与车辆痕迹有关的非机动车行驶状态,并重现事故现场。这为判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事故中非机动车的行驶状态提供了一种方法,提高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对非机动车管理政策定位走向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公交线网规划建设滞后等原因,非机动车一直是上海市民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城市道路交通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上海自行车总量趋于饱和,无牌无证现象较严重,交通违法居高不下,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影响城市的文明形象。要逐步降低非机动车交通出行的比例,应从正面进行合理引导,发挥非机动车在短距离内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由于公交线网规划建设滞后等原因,非机动车一直是上海市民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城市道路交通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上海自行车总量趋于饱和,无牌无证现象较严重,交通违法居高不下.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影响城市的文明形象。要逐步降低非机动车交通出行的比例,应从正面进行合理引导,发挥非机动车在短距离内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电动自行车这一新型的道路交通工具在短短几年内数量急剧增加,成为继家庭轿车、公共汽车后广大普通市民出行的主要工具.然而电动自行车在带给市民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治安、管理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车辆超标现象严重,易发生交通事故,自带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建议国家统一立法.加强电动自行车生产源头的管理,规范电动自行车驾驶人的驾驶行为.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重新界定了道路交通事故,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注重保护交通参与者尤其是交通弱者的利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交通事故认定书取代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交通事故处理注重效率;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引入民法中的严格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8.
单纯从事后角度来分析,《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固然有些不符合公平原则,但从事前角度分析,它能够促使机动车一方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一方严格遵守各项交通法规,积极地避免交通事故,而且它合理地解决了交通事故风险承担问题,有利于风险的避免。  相似文献   

9.
非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体伤害往往损伤较轻,但在极少数的交通事故中也可造成人的死亡。本人在工作中曾遇到2例,现报道如下:1案例资料例1石某,女,40岁,骑自行车被一同向行驶超越的自行车撞倒,造成石某倒地受伤当场昏迷,当即被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尸体检验所见:尸体长157cm,头部未见损伤,颈部无异常痕迹,颈前隆起明显。胸腹背部未见损伤。左髋部有一5×3cm皮下出血,左手前臂背侧有一4×0.5cm擦伤,双下肢未见损伤。尸体解剖检验:头皮未见出血及血肿,颅骨未见骨折,硬脑膜外与硬脑膜下无出血,大脑未见出血。颈部肌肉无出血,甲状腺肿大明显,…  相似文献   

10.
电动自行车凭借轻便、灵活、价廉和易于驾乘等优点已成为人们重要的代步工具。近年来,S省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但是与之伴随的不文明驾驶、车辆超标、交通事故频发、责任认定困难和赔偿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通过对S省7个市的调研,了解了当前该省电动自行车管理中交通秩序管理、车辆管理、驾驶人管理、事故处理防范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建议在各级政府的统筹下,相关部门应出台加强和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的具体意见、措施、方法,推进地方立法;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引导电动自行车管理工作,营造畅通安全、和谐有序的出行环境。  相似文献   

11.
生命周期理论是研究生物主体行为的重要理论。道路交通参与主体如行人、机动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和其他道路交通参与者,同样具有生命周期现象,其生命周期阶段表现出的交通安全特性各不相同,其对安全化对策选择也不同。因此,培养不同的道路参与主体安全意识和道路交通行为习惯是创造良好道路交通环境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机动车之间,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这两类事故,在司法实践中面临损害赔偿难的困惑。主要原因是责任人赔偿能力有限、双方难达成共识、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增多。增强保险意识,实现道路事故车辆风险转移,提高赔付能力,完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立法工作和执行制度,启动诉前财产保全制度和社会救助基金制度,加大司法救助力度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从沈阳“撞了白撞”的法规到《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出台以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争论。一方面,我们不仅要妥善处理行人与机动车驾驶员之间的紧张关系,更要彰显人的生命健康价值的优先地位;另一方面,也要从法律规范层面剖析第76条的归责原则与法律适用,既突出强调机动车一方要承担的严格责任,也强调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违规亦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这样我们就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道交法第76条立法精神与价值取向,有利于公平合理地确定事故双方的责任,进而达到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的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违法累积记分制在我国交通安全管理实践中的沿革、发展和现状及其对交通安全管理的积极作用进行了阐述。结合四川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实际,对累积记分制在实施中暴露出的、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对进一步改进累积记分制、充分发挥其对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作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域性犯罪具有聚合纽带上的地缘性、犯罪手法上的稳定性、作案动机上的侵财性和案件侦破上的困难性等特点,是社会转型特定历史条件下团伙犯罪的新动向。防控地域性犯罪,必须坚持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加强技防建设和信息研判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群防群治,走综合治理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建居住小区快速增加,伴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居住小区道路交通日趋复杂,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逐渐成为影响群众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大障碍。要切实改善这种状况,必须重视居住小区交通安全建设、完善法规和管理体系、科学规划小区道路、加强交通管理,并做好安全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全国交通民警在执勤过程中因公牺牲的案件每年都有发生,究其原因,虽然有道路环境和车辆驾驶员严重违法行为方面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与民警自身安全防护意识不强、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有关。本文在分析交通民警执勤时发生安全问题原因的基础上,主要论述了在日常执勤、勘查事故现场、渠化分流车辆、执行堵截任务等四种情况下交通民警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根据当前道路交通事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可以考虑建立“五化”防控体系,即做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社会化、客运车辆管理户籍化、重点路段管理专业化、城市城镇交通管理科技化和交通安全管理信息查控网络化。同时在防控工作中还必须把握好七个原则,即全维统筹的原则、把握重点的原则、借力补缺的原则、地域有别的原则、标本兼治的原则、有效吸纳的原则和以民为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特点,为预防事故的发生提供可靠消息和参考数据。方法将83例交通事故死亡的案例资料,按照死者性别、年龄、死亡原因、事故发生时间及地点、事故车辆类型等相关参数,进行法医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男性死者明显多于女性死者;死者年龄多见于30~60岁;案发时间以12~14时、18~20时最多,以秋、冬季节较多;死者主要交通行为方式分别为驾乘摩托车占39.5%,步行占23.6%,骑自行车占13.1%;肇事车辆主要为小轿车、货车、摩托车,分别占27.6%、26.2%、25.0%;案发地点以主干公路为主;死亡原因83.1%为颅脑损伤死亡。结论有关部门应加强城乡道路建设,加强机动车管理,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严峻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与当前宣传教育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密切关系。宣传教育不够,直接导致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违法现象突出。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权"是提高公民交通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权是公民和国家、交通管理部门及其它单位共同的权利与义务。制定《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法》,使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有法可依,是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权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