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诚信文化的视角来研究制度和文化的良性互动,为司法公信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诚信文化是司法公信建设的伦理基础,诚信文化也呼唤着司法公信的建立,诚信文化与司法公信是一种互动关系。在社会转型期,诚信文化与司法公信的互动会面临一系列的文化难题。为了实现诚信文化与司法公信的良性互动就要破解这一系列的文化难题。  相似文献   

2.
从应然角度看,司法公信与司法能动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司法能动有利于增强司法自治力、司法说服力和司法确定力,能够促进司法公信力的生成;同时,司法公信为司法能动规定价值基础、设定价值目标、提供价值前提,从而成为司法能动的基础和保障。从实然视角看,司法能动因其自身的内在的冲动特性可能会与司法公信的内敛特质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的这种紧张关系不可调和,只要我们在司法过程中能够处理好司法主动与司法被动的关系、适用法律与发展法律的关系、司法职业化与司法大众化的关系,仍然能够在司法公信与司法能动之间建立互动的关系模式,在实现司法能动的功能和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维护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一系列司法案件都是民意进入司法的悲喜剧,许霆案、药家鑫案、"我爸是李刚"等案件都是在民意的影响下的司法案件。其中,既有因民意进入司法产生的积极作用,也有因民意产生的不良后果。面对民意司法何去何从,坦然接纳或是置之不理,以及司法面对民意做出选择的法理依据,是本文的讨论方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司法受上级当政机关的干预较多,媒体的声音有可能干扰到司法裁判,有时公众的眼睛并不能看到案件的全部,致使司法的公信不能与公正统一的情况出现。司法的公信应从公正中得来,司法机关应提升自己的办案水平,同时将司法裁判过程公之于众,让群众看到公正的信息,实现司法公正与公信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现实题材电影《搜索》的核心内容是媒体也即民意对人物命运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司法实践中民意参与司法的现象层出不穷。民意可以参与司法,但不应当干预司法。文章在对民意进行历史和现实考察的基础上,对民意参与司法的正当性进行法文化层面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司法良心失落既有历史传统中法治文化薄弱,先天不足的原因,又面临司法实践中的诸多现实困境。制度与文化的并举成为奠基司法公信之路。健全的司法制度为法官司法良心的培育营造了良好的司法环境,约束着法官的司法良心;文化道德教育培育着法官的司法良心,重塑着法官的司法灵魂。  相似文献   

7.
民意希望通过给司法加压的方式,迫使司法裁判符合自身预期.但由于公众在目的上的宣泄性,知晓案件信息的片面性,表达的多元性和可控性,使得民意介入司法裁判存在内容、方式和结果三重困境.要构建民意与司法的良性互动,需要在观念上坚持司法职业化和司法民主化的制度结合,在制度上构建民意进入司法裁判的程序规则,在司法环境上避免工具主义司法观,在法官队伍建设上提升业务素质与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8.
在司法场域中,民意具有多重效应,应控制在合理限度范围之内。对司法场域中的民意问题,首先需要类型化分析,这具有一定的渊源。司法场域中民意类型化的核心脉络,主旨在于多维具体化的视角。确定民意类型化的构造路径应在司法案件的层次与领域两方面展开。整体上,类型化分析具有重要的塑造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司法实践中民意逐渐对刑事司法审判产生影响,民意开始进入学者的视线,引发了有关司法与民意关系的诸多讨论.民意与司法审判的冲突关系主要表现为民意影响了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及司法权威.造成两者冲突关系的原因既有民意方面的不足,又有司法方面的缺陷.只有对症下药,减少媒体对民意的误导,完善法律制度及人民陪审员制度,构建民意与司法和谐互动的关系,才能缓解民意与司法审判的冲突关系.  相似文献   

10.
民意与司法裁判关系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意体现了大众普通理性,而司法裁判则是法官精英理性的反映,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张关系。无视民意的司法裁判,在很大程度上将降低司法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唯民意马首是瞻,则会损及司法裁判的本质属性。在对待两者的关系上,应坚守法律至上的司法理念,让民意在司法裁判中得以合理表达和充分吸收。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转型期和新媒体崛起的双重背景下,网络公共事件层出不穷,其对司法的影响也日益加深。"法意"如何通过司法涵摄"民意",也成为新时代深化全面依法治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时代的民意表达虽然有其特点,但未改其本质,"民意"与"法意"这一对范式的内涵亦值重新审视。"良法善治"的法治目标赋予司法以崭新使命,我们应适时对司法主体的法治价值以添附,畅通民意的制度化表达通道,推进开放、透明、可预期的司法体系建设,走规范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12.
影响性刑事个案中民意促进司法个案公开主要表现为:推动了立案、终结了错误立案。民意对个案影响存在现实的必然性:司法程序本身不公开。个案公开与否取决于民意的关注,势必对司法的公开、公正有一定影响。推进司法公开、严把立案公平有助于为法治中国建设构建良好的司法秩序。  相似文献   

13.
影响性刑事案件中贪污腐败案件占据公众关注案件的榜首地位,惩治贪腐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案件背后所折射的社会问题与我国转型时期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高度吻合。在总结这些影响性贪污腐败案件的特征时,个案的民意进程所带来的累积效果,其意义是远大于案件审判结果的。对于贪污腐败这类在定罪、量刑存在自由裁量空间的个案,民意也并非都能得到刑事司法层面的有力回应,使得民意与刑事司法处于紧张关系中。因此,厘清刑事司法与民意的关系,在这项长远的、系统性的工作中,需要民众公正看待刑事案件,法律及时正确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网络民意的概念、特征入手,剖析了网络民意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网络民意与司法的冲突与契合,以及网络民意对司法的影响。最后笔者站在立法机关、网络媒体和司法机关三方的立场为弥合这种冲突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民意在与司法的碰撞中经常受到更多的尊重,这既有其正当性的一面,也有其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的一面。对民意的尊重一定要以坚守法律至上的司法理念为前提,在此基础上,糅合国内司法现状将民意进行合理的本土化改造,让其在司法中得以充分的表达和合理的吸纳。  相似文献   

16.
在司法领域,民意是社会公众对某些案件大体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意见。尽管目前缺乏较为准确、便于评估民意的方法,但民意仍对司法裁判产生了许多重要影响,并不时地使之处于尴尬地位。囿于司法者与民众的思维方式、司法裁判与民意评判的形成方式以及司法裁判与民意的本质特性方面存在差异,司法裁判与民意之间必然有诸多纠结。因此,司法裁判要改变尴尬现状,实现与民意的共赢,就必须以司法独立为基本前提,在法律的框架内尊重民意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畅通民意参与渠道。  相似文献   

17.
民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大众诉求.随着民众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民意越来越多地以“民愤”或“民怜”(亦称“民情”)的形式介入司法活动,这在一些影响性刑事案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所谓的“舆论杀人”、“媒介审判”只是一种表象.“民意”对于司法审判的影响是间接的,只有为权力因素所吸收的民意方可影响刑事司法活动.当前应协调司法与民意的...  相似文献   

18.
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和知情权,有权通过网络了解社会事件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网络这个新型媒介中公众自由讨论社会事件并逐渐形成一个主流意见,叫做网络民意。这种网络民意往往会因为同法院认定的案件事实存在冲突而质疑法院的判决,并对法院的审判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在充分保障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同时加强对网络民意的规制,使民意和司法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已成为新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9.
民意,民众之意。何为民?百姓为民;何为众?三人成众。数量上的宽泛性是民意成立的基本前提。没有数量上的集合,所谓民意,充其量也就是简单的个人意志。 民意,是否就是民众意志的简单加减,多数取胜?答案是否定的。民意往往具有阶层性和区域性。不同的社会阶层,基于不同的利益需求,会产生不同的呼声表达。不同地区的百姓,他们的意愿不会有绝对一致的呼吁,其间或多或少都有着偏差,有时候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同时,简单地加减,非但不能体现真正的民意,甚至可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  相似文献   

20.
作为国家公共行为的存在,司法是当事人选择纠纷解决方式的主要倾向,折射出社会公众对公权力的权威期待和信任托付。社会公众的司法认同生成司法公信,而认同的理由则是司法公信建设的落脚点。法理与情理、法官与清官、说理与说法等三对范畴的统一是司法走向公信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