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产生是与国有企业的改革相伴随的,是制度转换的一种成本。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加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造成事实上的私有化,加剧政治腐败,还会引发其他社会问题。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采取措施,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2.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由于产权不清晰,法制不完善,监督不到住,造成了改制企业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且其流失的速度和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这既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又酿成了严重的政治后果,是一种危害巨大的腐败现象。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也是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目前腐败现象有从低层向高层,从一般权重势大部门向一些“清水衙门”发展的趋势和亲缘化、派系化、结合化、隐蔽化等现象,它带来了危害政府权威、减弱政府职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家制度资源流失,危害党群关系等严重危害。腐败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法制、思想、社会方面的原因。解决腐败问题要从“高薪养廉”、制度建设、思想建设、加大惩罚力度与频度、促进公民意识觉醒加强社会舆论监督等方面着手,从而解决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化,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国有企业资产流失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经济转轨时期的新问题,实际上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就十分严重。遏制国有资产流失要明确国有资产盈亏责任,通过各种渠道来防止“内部人控制”,以财务总监制度来加强财务监督,利用人民群众和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来加强社会监督,以使国有资产得到有效的利用,促进国有企业稳步、健康、高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一定要解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国有资产流失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据有关资料表明,从1982年到1992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高达5000多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1991年全国国有资产总额的1/5。流失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产权界定不清,化大公为小  相似文献   

6.
一、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严重地影响了深化改革的步伐。 目前,国有企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经营管理不善,产品质量低,不适销对路、市场竞争力不强,资金周转不灵,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巨大且没有起到应有作用,银行利息还不上,造成亏损严重,国有资产流失等等。这些既有机制造成的原因,也有管理造成的原因,目前针对这些“病状”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股份制改革、  相似文献   

7.
经过理论界多年的研究以及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实践 ,我们终于发现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本性原因就在于我国原有的国有资产监管、运营体制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实践 ,因此必须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新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必须实现管人、管事与管资产的统一 ,政府需要指定一个专门的、唯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新的国有资产运行体制应该是“三层次”或“两层次”运营体制  相似文献   

8.
国有资产流失犯罪的界定与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国有资产流失的犯罪给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成为我国经济、政治安全的巨大障碍。文章在研究国有资产流失犯罪概念界定的尺度基础上,探讨刑罚权干预国有资产流失犯罪的原则,并对国有资产流失犯罪的定义、特点、犯罪类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企业改制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改制,不仅是完善企业所有制结构,促进产权流动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增强企业活力和扭亏增盈的必由之路。但是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由于许多企业改制行为不规范,存在许多漏洞,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这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要认真加以解决。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漏洞。 (一)清产核资存有漏洞。企业清产核资时,由于思想认识上不到位,整个组织过程不严密,使企业财产清查不彻底,漏报、瞒报、错报企业资产现象严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行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如何贯彻落实十五大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的精神,堵塞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法律方面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进行探讨。 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不科学、责权不明。 国有资产主要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形成的或依据法律取得的财产。从法律角度上讲属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论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原因的基础上,以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表现、原因以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做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国有资产的流失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国有资产至少已有5000亿元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而改变了所有权性质,也就是说,改革15年来,国有资产平均每天要流失1个亿.国有资产的大规模流失,不仅造成国家经济基础的削弱,而且严重破坏社会公正原则,引起和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因此,探讨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及其防治,在目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国有资产是全民的财产,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财富。目前我国国有资产总量约为4万亿元,国有企业每年向国家上交的利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60%以上,但是由于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近年来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其速度不断加快,规模日益扩大。据资料显示,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国有资产每天以1个多亿、每年高达500亿元的数额流失,到目前累计至少已有8000亿元的国有资产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流失。大量事实表明,国有企业公司制改组  相似文献   

14.
一、国有资产"蛀食"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 目前,国有资产以每年1500亿元的速度通过各种"灰色渠道"在流失.国有资产流失的结果是许多企业资不抵债,但这些亏损企业的负责人却有不少竟能跻身为富裕阶层,这就产生了财富占有问题上存在的财富来源正当与否的问题.事实上,由于制度固有缺陷,国有资产被作为"无主资产",完全由企业经营者任意支配,经营者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可以不负责任,也无人追究,甚至肆意侵吞国有资产,将其转入私囊,"自发"或"非正式"的将国有资产私有化.  相似文献   

15.
袁俊可 《理论前沿》2003,(16):38-39
强化对国有企业一把手的监督和管理是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党内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几年来,国有企业一把手在经济活动中“落马”的不少,致使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认真解决好对一把手的监督和管理,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一把手自觉接受监督管理的自觉性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着接受监督的态度,要进一步加强对一把手的思想教育,从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入手,强化监督管理工作。要重视教育和预防,搞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工作。国有企业的一把手必须贯彻江泽民…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是国有企业运营的基础条件,但现今却以惊人的速度大量流失。这种现象如果继续下去将成为制约我国国有企业及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如不及早采取措施,会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民事公益诉讼是当今社会议论较多的问题之一。我国在进入21世纪后,国有资产流失触目惊心。据相关部门统计,每年国有资产流失至少1000亿元,日均流失3亿元。面对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作为国家利益的捍卫者,检察机关有必要更有责任出面挽回损失,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下面我们就对检察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必要性、提起方式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一下分析。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改制已进行到攻坚阶段,需要克服改制中的重重困难,揉讨和解决改制中出现的许多难题。但是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也不容忽视,国企改制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等重要。国企改制是改革现行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效益,并不是放任国有资产流失。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五报告中明确指出,改制后的企业"不能不受资产所有者约束,损害所有者权益"。国企改制中的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成为改制中必须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国有资产,除了防止在改制过程中、评估折股环节流失外,另一个万面就是防止在改制完成…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日益突显。其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倘若任其发展必将阻碍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乃至危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尽快从改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经营管理、增强社会公众监督等方面来进行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日益突显.究其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因而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倘若任其发展必将阻碍国有企业的进程,乃至危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尽快从改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经营管理、增强社会公众监督等方面来进行国有资产流失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