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精神卫生法庭是一种专门处理涉及精神障碍案件的法庭模式,目的在于将卷入司法系统但是需要治疗的精神障碍者送往合适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并由法庭对治疗的过程进行监督和协调,以减少精神障碍者的再次犯罪率,从而节约医疗和司法成本.本文介绍美国精神卫生法庭的定义、操作方法、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美国精神卫生法庭制度对我国处理卷入司法系统的精神障碍者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念军 《特区法坛》2001,(3):20-20,22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对权利主体因其人身权益受遭受不法侵害而导致的精神痛苦及精神利益的损害进行赔偿的一种民事责任。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是我国尊重人权、促进人权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受法制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在立法和实务上还存在许多误区,也限制了这项制度机能的发挥。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针对存在的问题。总结多年来的司法判例,并大胆借鉴先进的立法经验,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取得了重大进展,堪称我国人权保护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目前,关于精神损害赔偿能否在违约之诉中予以支持,理论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学说,司法实践中也出现截然不同的做法。文章以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学术观点为切入点,以一起医疗服务纠纷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案例实地调研,阐释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最终提出完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议,以期对今后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同时,对解决司法实务中面临的许多疑难复杂问题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英国精神卫生法修订评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要介绍了英国精神卫生法修订背景和主要内容 ,分析了该次修订的特点 ,即重视病人个体权利及其差异 ,强调病人的自主权 ,特别重视通过精神卫生法庭的设立等制度设计干涉和监控医务人员的精神疾病诊断和治疗权这一最基本的职业权利 ,注重平衡为保护病人健康和公众安全而必须的医务人员的强制治疗权和属于病人人身自由等基本人权的病人自主权 ,并指出了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戴庆康 《证据科学》2002,9(3):179-182
本文简要介绍了英国精神卫生法修订背景和主要内容,分析了该次修订的特点,即重视病人个体权利及其差异,强调病人的自主权,特别重视通过精神卫生法庭的设立等制度设计干涉和监控医务人员的精神疾病诊断和治疗权这一最基本的职业权利, 注重平衡为保护病人健康和公众安全而必须的医务人员的强制治疗权和属于病人人身自由等基本人权的病人自主权,并指出了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人权精神的危机与拯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延平 《法律科学》2006,24(6):22-32
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权普遍性的展开与人权精神的衰微是同步的。作为现代化产物的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都在从根基上侵蚀着作为人权内核的否定性原则和批判性精神。拯救人权,有赖于一个超越现代性的视野,需要暂时剥离实证人权法理学的迷雾,进而对人权的现代历史性、政治工具性作出整体性反思和平衡性降解。  相似文献   

7.
叶丹 《福建法学》2001,(4):31-35
精神损害赔偿是一个保护公民人格权利和利益的重要问题,是民法上的重要制度。在现代物质文明社会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在20世纪初随着人权运动的兴起以及个人人格自觉,逐渐被重视的。我国在注重保障个人权利以及建设市场经济的过程当中,也日渐意识到重视公民人格权的保障,确立完善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十分重要。上世纪,  相似文献   

8.
王坤 《法制与社会》2010,(20):272-272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缺位导致了国家赔偿制度的不完善,公民人格尊严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新修订国家赔偿法贯彻落实宪法保护人权的精神,明确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写入其中,这对于规范公权力的行使和彻底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设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和新修订国家赔偿法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优越性两个方面对此予以解读。  相似文献   

9.
赵欣 《法制与经济》2009,(17):70-7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权观念的演进,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更好地全面保护公民、法人的人身权利和其他财产的合法权益,本文从论述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出发,分析了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其缺陷,对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完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阎玮 《法制与社会》2012,(33):266-267
同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相比,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在公务员制度中得到有效体现。具体表现在:一是依法管理的法律精神。二是权力制约与权利保障并重的法律精神。三是公平与正义的法律精神。然而,真正实现公务员法所体现的法治精神,就必须走公务员管理法治化之路,实现公务员法律精神更重要地是需要观念转型。即树立"法律优先"的观念、"平等"的法律观念、"人权"观念、权责一致观念。  相似文献   

11.
第三章医疗看护制度 "医疗看护"对我国内地而言是个新鲜事物.在日本精神卫生法和我国台湾省的"精神卫生法"中均可见类似规定.我国目前对于"医疗看护"问题的理论探讨并不广泛,也不深入,再加上"医疗看护"在非自愿就医问题中占有的重要的地位,所以笔者设专章对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唐惠 《法制与经济》2009,(24):72-73
律师职业精神的内容涉及到律师职业的价值体系,对律师队伍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对净化司法环境及保证依法治国方针的实施意义重大。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认为"人权至上,法律至上,服务至上"是律师职业精神的核心价值内容,遵循这三点将对律师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个人执业生涯的良好发展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契约精神与宪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契约精神是现代市场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集中表现,是市民社会新的政治理念的浓缩与集中表现。宪政是指国家依据一部充分体现现代政治文明的宪法进行治理,以实现一系列民主原则与制度为主要内容,以厉行法治为基本保证,以充分实现最广泛的人权为目的的一种政治制度。契约精神,与宪政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契约精神是宪政思想的重要来源,源于契约精神的平等、自由因子是宪政的灵魂;契约精神为宪政秩序的构建提供了具体的制度范式;契约精神与宪政彼此互动,所产生的时代新精神,不断推动着宪政制度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背景下,医疗上的弱势群体带来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健康权的实现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确立的基本人权之一,弱势群体的医疗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权实现状况,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成,关系到国家文明程度。要解决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应逐步建立对危、急、重病人的医疗救助制度、对法定传染病的免费医疗制度、适用农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适用城镇的社区卫生服务制度,改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医疗体制。  相似文献   

15.
一、精神卫生问题严重浙江金华四中学生徐力杀母事件一时成为议论的焦点。事后,人们从教育角度思考教育工作的改进。但换个角度不难得出结论:中学生的精神健康问题亟待引起重视,中学生的精神卫生教育应当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据报道我国三成中学生有心理问题,上海高校10%至20%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疾病。联系去年法轮功事件中发生的许多悲剧,其中不少是因为精神卫生问题,更使我们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精神健康障碍已是全社会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从1999年11月11日至13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卫生高层研讨会获悉,精神障碍已成为我国疾…  相似文献   

16.
刑法谦抑性通常是和非罪化、轻刑化、非刑罚化等一系列制度设计联系起来的,但本文认为单纯从制度层面考察刑法的谦抑性并不能完全实现其应有功能。因此,文中讨论重点不是制度的建构,而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建构。本文认为只有把谦抑性作为一种精神根植于刑法制定到施行的全过程,才能实现刑法谦抑性的人权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7.
侦查程序的人本精神探微——兼论侦查程序正当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铁 《犯罪研究》2006,(3):7-15
人本精神在文明社会制度的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法治发展的新时期,集中体现人本精神的人权保障问题再度成为学术理论研究和司法制度革新关注的重点。在侦查程序中,法律的人本精神表现为一系列的程序权利保障制度。在我国目前的侦查程序中,在人权保障与权力扩张之间形成了剧烈的冲突,这种冲突源于侦查程序对自由和秩序的双重程序价值的追求。要解决这种冲突,必须以法律的人本精神为核心,应弘扬程序法治的人本精神,以人为本,依托正当侦查程序,在程序中形成权利与侦查权力的合理配置格局。  相似文献   

18.
第三章 医疗看护制度“医疗看护”对我国内地而言是个新鲜事物。在日本精神卫生法和我国台湾省的“精神卫生法”中均可见类似规定。我国目前对于“医疗看护”问题的理论探讨并不广泛 ,也不深入 ,再加上“医疗看护”在非自愿就医问题中占有的重要的地位 ,所以笔者设专章对其进行讨论。《上海条例》和《草案》均对“医疗看护”问题设专章加以规定 (《上海条例》为第 3章 ,《草案》为第 4章 ) ,原文不赘述。笔者将其主要内容归纳如下。1.“医疗看护”适用于严重精神障碍者 ,但同时须附以其他条件 ,在《上海条例》中是“完全或部分丧失自知力”…  相似文献   

19.
刑法谦抑性通常是和"非罪化"、"轻刑化"、"非刑罚化"等一系列制度设计联系起来的,但本文认为单纯从制度层面考察刑法的谦抑性并不能完全实现其应有功能。因此,文中讨论重点不是制度的建构,而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建构。本文认为只有把谦抑性作为一种精神根植于刑法制定到施行的全过程,才能实现刑法谦抑性的人权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20.
刑期折抵制度的刑法精神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石经海 《现代法学》2004,26(6):66-71
不仅要预防犯罪,还要保障人权、关怀人性、崇尚公正,这是当代刑法的基本精神所在。而刑期折抵制度因其彰显了当代刑法的人权保障功能,实践了当代刑法的人性关怀,体现了当代刑法的公平公正而弘扬了刑法的精神,是刑法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