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具体内容。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派以及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典型代表,陈独秀对青年之于社会的重要地位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新青年"是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主体。陈独秀将爱国主义置于启蒙的语境中来认识,认为唤醒国民的爱国意识是持续治本的爱国主义的前提;"为国家增实力"是持续治本爱国主义的要旨;"修炼心智"是持续治本爱国主义的动力,从而形成了持续治本的爱国主义思想。陈独秀的这一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编者按:新文化运动是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发端,形成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标志着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的深刻转变。然而,新文化运动因其特殊背景存在深刻悖论。近代民族危机使新文化运动具有强烈的文化工具主义特性,与救国图强相关联的"民主、科学"价值得到彰显,而更为重要的"自由、人权"等价值被忽略;民主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观诠释中具有乌托邦特征;新文化运动主流在  相似文献   

3.
<正>在当下的历史教科书中,"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经常被混为一谈。作为《新青年》同人团队的灵魂人物,胡适—直反对这种概念混用。在"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之间,胡适更愿意采用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1915年9月15日,由上海群益书社印制、陈独秀主撰主编的《青年杂志》创刊发行。从第二卷第一号开始,这份杂志定名为《新青年》。1918年1月,《新青年》在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等北大同事  相似文献   

4.
毕耕  马岚 《学习与实践》2015,(3):129-134
在辛亥革命之后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把《新青年》作为宣传平台,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有力促进了中国思想启蒙、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新青年》的启蒙思想一直都认为是民主与科学,但实际上其内容相当丰富,包括探讨青年文化、东西文明、反孔非儒、文学革命、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等多方面。《新青年》以思想启蒙为旨归,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辩论、批判,宣传启蒙思想及民主、科学的理念,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启蒙主题,呈现出"多元变奏"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朵渔 《同舟共进》2014,(7):20-23
中国现代教育的发轫期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翌年9月,更名为《新青年》。陈独秀为《新青年》写的发刊词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自觉者何?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视不可卑也。奋斗者何?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与为邻,而不为其菌毒所传染也……”《新青年》浸染了整个时代,成了一代青年的启蒙圣经,对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开启功莫大焉。据周策纵估计:“五四”时期,即1917到1921年间,全国新出的报刊有1000种以上。杜威说,这些报纸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大量的问号”,“在一个信仰既有权威的教条,又是使人感觉满足的国家里,这种提出疑问的热潮,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6.
说到五四新文学传统,我们有必要把五四以前的初期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身区别开来。五四以前的初期新文化运动,早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名《新青年》)杂志时就肇始了。它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  相似文献   

7.
今天,只要人们谈论新文化运动,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及陈独秀和胡适。如果说对陈独秀的评价曾有过不公允,但陈独秀作为《新青年》的创办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毕竟还是以革命家的身份站立于中国历史舞台上,而胡适却始终是以“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反面教员形象载入史册的。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进步作用不入正册,无论对全面评价胡适,还是对今人借鉴历史,吸取经验教训都是不利的。胡适因参加新文化运动而出名,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是以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  相似文献   

8.
<正>陈独秀(1879—1942)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名噪一时的政论家和思想家。作为《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的创办者和主编,他对青年十分关怀,就青年问题撰写了诸多文章。本文旨在阐明和解析他在这方面的论述和思想。一、对吾国青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以说,陈独秀对人的青年时期或青年人可谓讴歌和赞美有加:"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  相似文献   

9.
<正>陈独秀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在中国点燃了民主、科学之火,推动思想解放、文化重建,进而引发一场思想文化革命,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民主与科学既是现代化发展道路,也是现代化发展方式。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史家称之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起点。此前不久,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5千年中华文明史中,第一次出现了共和国。但是,革命者无法像推翻封建制度那样一夜之间摧毁封建思想。没  相似文献   

10.
1915年一个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起点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应运而生。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一运动很快就波及到了湖南。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以后,湖南的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在湖南的近现代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对这一运动加以简单的述评,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11.
胡菊香  欧阳询 《求索》2015,(1):101-105
五四时期,张君劢与《新青年》同人的启蒙思想,在哲学基础与侧重点方面固然有别,但双方均是源于对现实政治的失望而提出思想启蒙的新路向,均是欲从思想文艺上建设政治的基础,并且均以民主与科学为主要内容。凡此种种,不仅表明张君劢亦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也昭显了新文化运动具有多元化的思想谱系。  相似文献   

12.
新启蒙运动兴起于1936年下半年,其主题是反孔和爱国救亡,其思想武器是“新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新启蒙者正是继续“五四”启蒙精神,纠正第一次新文化运动理论和实际脱离的缺陷,将辩证唯物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反对孔子传统,推动文化上的爱国救亡,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新启蒙运动是连接20世纪30年代反尊孔读经潮流和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具体环节之一,在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社会,知识分子一直声称与真理相关联而以"启蒙者"的角色存在。自近代以来,他们有意识地推动了社会的启蒙与进步,但同时这种略带浪漫主义色彩的启蒙运动却违背了"有蒙共启"的根本精神。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在革命还是在改革中都充当着"启蒙者"的神圣角色,但市场经济导致的世俗化进程却使之被边缘化。正视自身的有限性,接受大众的批判,以理性的心态重新定位并深化自我启蒙的进程,或许将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当代使命。  相似文献   

14.
从(新青年)杂志创刊的1915年9月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前的这一段历史时期人们称之为“五四时期”.这个时期有既相关但又各具内涵的两个运动:“五四”爱国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伟大的革命运动唤醒了万千群众,它需要英雄人物,也造就了英雄人物.在这不平凡的岁月,出现了以陈独秀、李大创为代表的思想启蒙者.他们上承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驱,下启五四时期的一代知识青年,在科学和民主的旗帜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掀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同为先驱者,由于社会历史与个人因素的种种限制,他们的命运归宿以及在中国现代史上的作用却不尽相同,研究这些差别以及引起这些差别的原因和条件.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启迪后代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70年前的“五四”实际上包括了新文化运动和爱国反帝运动两个部分。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与科学大旗,痛斥封建礼教,批判传统文化,在“五四”这曲时代交响乐中,突出了思想启蒙的主题。但是,当时极力推崇“德”、“赛”精神的五四青年,所面对的却是一个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泥淖中越陷越深的贫弱祖国。当务之急乃民族救亡图存。这样,当思想启蒙的第一主题达到高潮,救亡图存的第二主题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较早地注意到从国民性改造的角度探索救国的路径,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以前,主要是受梁启超等维新派新民思想的影响,陈独秀以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为指导探索改造国民的必要性、内容和方式,是为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走在时代前列,达到了思想启蒙的目的。《新青年》传播民主与科学所采用的网罗"名彦"、炒作热点、"家丑外扬"等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北京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旧门牌是箭杆胡同9号)既是陈独秀旧居,也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这里是新文化运动主阵地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场所.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早年留学日本,1915年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一百年前,《新青年》的创办揭开了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的帷幕,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更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新青年》,因为《新青年》对新中国的建立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了《新青年》才有新中国。一、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促进了国人人格独立、个性解放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使得一批进步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新文化运动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建党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和理论上的铺垫。因汪孟邹的牵线,陈独秀、胡适二人相识;因《新青年》的"牵线",陈独秀、胡适二人共同掀起文学革命并把新文化运动推向高潮。虽然后来二人,一坚持自由主义立场,一开始创建中国共产党,从意识形态方面分道扬镳,但他们的友谊却相伴终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