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无罪率分狭义与广义。无论与英美法系国家还是与大陆法系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无罪率长期以来呈现较低水平(不足0.2%),2009年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仅0.12%)。可以预计在未来几年内,我国低无罪率的状况不会有实质改变。探索低无罪率背后的根源有以下几点:从举证责任角度考虑,我国现行起诉标准与有罪判决标准高度一致是导致有罪判决普遍的主要原因。更多导致我国无罪率低的原因来自法律之外。检察机关的主动撤诉是我国无罪判决少的最重要原因。我国现行撤诉比例在15%左右,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凭借经验将可预见的无罪判决案件通过撤诉等方式使之提前退出审判程序。此外,法律对检查机关职权的规定与检查机关对检察官管理考核的工作制度不完全一致,导致检察官更加关心有罪的裁判结果;无罪推定原则缺失,刑事诉讼配套机制缺失也是我国无罪率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随着2016年各省级"两会"的召开,我们可以从各省级法院的工作报告中看到刑事诉讼的基本情况,也看到与无罪判决相关的惊人数字。比如,河北省2015年判决有罪人数5.57万人,无罪人数99人,无罪判决率0.18%;广东省判决有罪人数12.87万人,无罪人数81人,无罪判决率0.06%;福建省判决有罪人数6.15万人,无罪人数30人,无罪判决率0.04%;等等。如果把各省的数值平均来看,  相似文献   

3.
王稚 《人大建设》2002,(12):6-7
司法实践中,往往有些受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没有到达刑事诉讼程序的终端被判决有罪直至被执行刑罚。其中,无罪而遭羁押者人身权利所受到的侵害是不言而喻的,其获得国家赔偿的正当性是毫无疑问的。本文仅就无罪羁押及相应的国家赔偿作一粗浅探讨。不当之处,还望读者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4.
<正>◆落实疑罪从无需要将假定被告人无罪作为裁判思维出发点;被告人只存在有罪或无罪两种情况,没有中间态;公诉机关对指控事实承担举证责任;补充侦查之后,如果证据不能达到确实充分标准,坚决做疑罪从无处理。  相似文献   

5.
侦查认识中的“无罪推定”与“有罪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罪"与"有罪"是一对矛盾概念,但是"无罪推定"与"有罪假设"都是侦查领域的重要命题。无罪推定是一个法律层面的概念,是法律人经历价值选择的结果;有罪假设是一个事实层面的概念,是侦查认识活动必然运用的思维、方法。一方面,侦查人员需树立对"无罪推定"的正确认识:"无罪推定"不是证据法上的"推定",也不能作为侦查认识的逻辑起点。另一方面,侦查学领域需承认有罪假设的存在,对其进行正确分析。从某种程度上看,正是事实层面有罪假设的必然存在才导致法律层面无罪推定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洪向华  王朋琦 《新东方》2005,(10):52-55
新修订的刑法明确吸收了无罪推定原则的精神,是中国法理和社会价值理念的一次超越。但如何在现实中充分兑现这一精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新刑法颁布以后出现的刑讯逼供下的一些冤案证明,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既迫在眉睫,又十分艰巨和复杂。笔者以为,国人在无罪推定原则的法理内涵、历史必然以及社会定位上尽快达成广泛的共识,应是当务之急。 一、准确把握无罪推定原则的严格法理内涵 所谓无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未经证实和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无罪推定所强调的是对被告人所指控的罪行,必须有充分、确凿、有效的证据,如果审判中不能证明其有罪,就应推定其无罪。它的意义在于防止过早地和无根据地把任何人看作罪犯,不允许根据未经充分检验的材料和违反既定证明程序而取得的信息,认定一个人犯有罪行。 1997年10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意味着,在法院依法判决之前,任何人都不处于有罪公  相似文献   

7.
法律拟制是指为衡平秩序与自由而把事实A和事实B的法律后果等同的法律规定。所谓法律上的绝对推定实为法律拟制。法律拟制的法律效力是否受反证考验,不能一概而论。无罪的法律拟制要求在判决疑难案件时,若控方未依法举出足够证据证明被告有罪,须毫无例外地在法律上把被告视同无罪并宣告其无罪。无罪的法律拟制只对少数疑难案件判决时起作用。无罪的法律拟制是由无罪假定原则派生的。滥用"无罪推定"概念,困扰刑诉,不利于依法保障被害人和被追诉人的人权。  相似文献   

8.
舆论监督与"有错推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罪推定与有错推定 如今在法学领域,“无罪推定”原则已经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了。由18世纪启蒙运动中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提出的这项原则,经过各国长期的司法实践逐渐形成了一种“与国际接轨”的表述,即规定司法过程中应由诉方(在公诉案件中即司法当局)负被告有罪的举证责任,而被告不负自己无罪的举证责任。如果法庭不能证明被告有罪,被告就应被视为无罪。  相似文献   

9.
有罪推定     
西方国家司法理论和实践中有一条著名的原則,这就是“无罪推定”原則。这个原理的中心意思是说,一个人未经法院判决确定为有罪之前,不得把被告视为有罪的人,有罪无罪不能确定时,应当推定无罪,罪轻罪重疑不能定时,应推定罪轻。这里强调的是,成为刑适其罪的人。必须具有法所规定的诉讼程序。无罪推定首先是对受刑事指控的人在诉讼中所具有的被告人的法律地位的椎定。正因为其是否最终被置于罪犯的法律地位还未被法院依据事实、证据加以证明,所以,法律才给被告人以充分  相似文献   

10.
一座被洪水冲毁的铁桥,一孔被打捞上来的铁桥废铁,一通各执一词的电话,一张"消失"的收据,一名被告人的当庭翻供,让一起发生在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的寻衅滋事案在无罪和有罪中争议不断。庭审中被告人翻供2014年9月4日,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外,攒动的人群在法院安检口排起长队,等待进入法庭旁听一起刑事案件。2名被告人、2名公诉人、3名辩护律师、7名证人、40余名旁听民众和安检森严的法警,让这起涉案金额3276元的寻衅滋事案显得有些不同寻常。  相似文献   

11.
确定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是保障刑事司法公正和效率的首要问题。在刑事司法工作中 ,只有正确区分罪与非罪和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才能保障司法公正和效率 ,稳、准、狠地打击犯罪、惩罚犯罪 ,切实有效地保护人民。如果在刑事司法中混淆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就会造成定性不准、适用法律不当 ,不是把无罪当成有罪或者把有罪当成无罪 ,就是重罪轻判或者轻罪重判 ,甚至造成冤假错案 ,破坏社会主义法制和司法的公正和效率。  相似文献   

12.
日前,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通报说:“2006年1月至11月,全国法院坚持‘有罪则判、无罪放人’,依法宣告1464名刑事被告人无罪。”据最高人民法院网站数据显示,1996年至2006年,我国有近5万人被法院依法宣告无罪。  相似文献   

13.
DNA,生命奥秘的最终解码。对浙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的吴微微来说,DNA更是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利器。自从事法医工作以来,她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科技为手段",不断努力提升DNA攻坚克难能力,通过技术鉴定,让无罪的人保持清白,有罪的人受到惩罚,给经手的每起案件贴上公平正义的标签。  相似文献   

14.
一百多年前,上海租界的法庭上出现了律师的身影。1904年发生震惊一时的“苏报案”,国学深湛的章太炎和少年邹容相继入狱,清廷作为原告,与他们这些被告,分别聘请外国律师,就言论有罪还是无罪的问题,在法庭上展开一场又一场唇枪舌战,  相似文献   

15.
确定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是保障刑事司法公正和效率的首要问题.在刑事司法工作中,只有正确区分罪与非罪和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才能保障司法公正和效率,稳、准、狠地打击犯罪、惩罚犯罪,切实有效地保护人民.如果在刑事司法中混淆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就会造成定性不准、适用法律不当,不是把无罪当成有罪或者把有罪当成无罪,就是重罪轻判或者轻罪重判,甚至造成冤假错案,破坏社会主义法制和司法的公正和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法律界人士对美国的有罪答辩和辨诉交易制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往往并不熟悉该制度的实际操作程序以及该程序的目的,由此导致一些曲解和误读。本文试图通过详细阐释有罪答辩和辩诉交易在美国联邦司法制度中的具体运作,以期能使中国法律界人士对美国有罪答辩和辨诉交易以及相关的问题有更深入地了解,并对中国刑事司法中处理类似问题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乌鲁木齐市计委原主任于纪豹受贿案,从一审对于纪豹投资企业获利的事实判决无罪,到二审认定有罪,判处无期徒刑,历经两年有余,终于划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18.
司法解释和立案标准对合同诈骗罪入罪数额标准的设置高于诈骗罪,导致合同诈骗数额未达到合同诈骗罪入罪标准但达到诈骗罪入罪标准时是按无罪处理还是按普通诈骗罪论处存在争议。现有数额标准的设置具有合理性,统一数额标准不符合司法实践的要求。作无罪处理符合合同诈骗罪的立法目的,不会造成处罚上的漏洞;按普通诈骗罪论处会导致法律适用逻辑混乱,定罪量刑有失公允。"未达到特别法入罪标准但达到普通法入罪标准的行为作无罪处理"是法律适用的一般规则,除非法律明确规定此种情况下要按照普通法来处罚。  相似文献   

19.
预审是对公诉案件在起诉前的预备性审查,其实质是通过讯问、调查等方法收集能够证实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追查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预审工作始终围绕“证据”二  相似文献   

20.
奖券争议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涌现出的新型民事案件。由于我国立法上的滞后性,对这类争议的处理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此类争议的性质及其处理,即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进行探讨。一、奖券争议的种类及其性质界定奖券争议是指因奖券权利归属而发生的一系列纠纷的总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奖券争议也日趋复杂化,从近年来法院审理的案件看,奖券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类:1.抵债奖券争议。指用奖券抵债后,该抵债奖券中奖,因奖金归属而发生争议。2.继承奖券争议。指被继承人死亡后,其遗产中奖券由继承人中一人取得,后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