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记忆既是共同体成员对历史进行回忆、反思和承继的动态过程,也是唤醒共同体成员的集体意识、价值追求与行动意志的积极力量。在国家认同建构的路径中,历史记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三个维度出发,在厘清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互动逻辑的基础之上,探究历史记忆的国家认同价值,为传承历史记忆以建构国家认同发掘具体理路,在历史记忆的长河中为国家认同的建构强基固本。  相似文献   

2.
利益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价值认同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从利益认同到价值认同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的必由之路,是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理论在内的先进理论的逻辑必然,也是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经验结晶,更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3.
不同区域的农村,农民行动单位存在差异,从而使农业灌溉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在宗族型地区,农民的宗族认同意识强、村庄舆论有力,农民具有集结起来一致行动的能力,在农业灌溉中能进行有效的合作;而在以个体家庭为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地区,村庄异质化明显,村落内生权威缺失,村庄舆论解体,个人主义价值和观念凸显,农民在农业灌溉中以单干为主。农民在农业灌溉中行动差异的区域性,为探究农田水利供给的内在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4.
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与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的核心是"价值的同一",其背后的共同基础是利益。利益与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具有历史的暂时的合理性的社会中统一于"资本"的强大的逻辑中,形成了虚幻的多元、片面的同一,而这构成了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与意识形态认同的不可消弭的背景悖论。  相似文献   

5.
任何价值运动从观念状态向现实状态的转化,都是基于一定的利益需要。本文从利益与价值认同的角度,分析认为,利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动力关键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价值体系的价值目标。同时表明,在市场经济时代,要摸清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的新特点,彰显利益,实施利益诱导,从利益维度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相似文献   

6.
改善民生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之间通过"利益"构筑了一种和谐互动、良性循环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改善民生有助于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为改善民生引领方向。从两者辩证关系的视角出发,对文化民生概念进行多维度透视,可以发现文化民生概念之所以产生于今天,是因为它同时具备了逻辑、历史与现实三大前提条件:民生概念本身的宽泛性特征为文化民生的产生提供了生发可能与生长空间;中国社会民生实践是一种从物质性民生向非物质性民生、从单一性民生向总体性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文化民生正是这种实践的历史结果与表现;彰显文化的民生追求,补足民生的文化短板,以及维护人民的文化安全。三者共同构成了文化民生产生的现实动因。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认同的重建,意味着文化共同体对世界和自我的重新定义,意味着文化共同体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中华民族的现代复兴,包含着时代认同和民族认同两个性质不同的认同重建。对民族精神的肯定,必然要求从文化的民族性方面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予以总体肯定。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但有鲜明的时代性,也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民族性。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长期扎根,就必须妥善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并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型,即由一种革命理论转向一种建设理论。在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就是要在人类普遍利益的指导下更好地实现民族和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在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中,必须经过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几个过程才能逐步建立起对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建构的关键是利益共享。以利益共享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不仅具有理论和实践依据,还具有现实条件。以利益共享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保障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在台湾地区根深叶茂,大多数台湾民众在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历史叙事中理解和确认自己的身份认同,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记忆。但是,在复杂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台湾民众的社会记忆与大陆民众的社会记忆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台独"势力的操弄下,台湾民众中华文化的社会记忆有逐步淡漠的趋势。因此,在两岸交流互动的基础上,唤醒两岸同胞共有的中华文化记忆,构建两岸同胞共有的新的社会记忆,消解两岸同胞差异性的社会记忆,对增强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国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湖北、安徽两省六个县市的农村文化进行调查,分析当前当前农民私性文化生活和公共文化生活现状。用数据表明在农民私性文化活动日趋丰富的今天,农村公共文化却呈现出一种整体性的衰落,这种衰落不仅影响到农村公共文化本身的发展和繁荣,也使农村公共文化失去了对农民私性生活的规范与调适作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村民对村庄的价值认同,削弱了村庄的凝聚力。改革当前不适宜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服务机制,以制度化的方式扩大农民对农村公共文化的参与是重建农村公共文化生活,获得村庄公共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政治话语,群众路线的提出有其内在逻辑和现实背景,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前提就是目前社会上存在着大量不和谐的因素。而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认同作为一种把人们凝聚在一起的重要力量,对社会阶层关系的动态稳定与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政治认同的多维度和不同利益主体的差异性是重建政治认同面临的重大挑战。群众路线和政治认同有天然的契合性,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是提升政治认同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2.
民族认同是当代中国的宪政问题之一。民族间的和谐共存与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历史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凝聚力及公权的强制力,它更应基础性地依赖于民族间发展出一种拥有最大公分母的精神层面共识以及资源理性配置的制度性条件与框架。宪政认同便是对这种依赖的回应。宪政认同是在承认民族认同间差异的基础上,进而为这种差异构建一种法政层面的共性与交集,为民族认同这种历史、文化与感性的认同奠定一种更深层次的制度性认同框架、规范与发展方向。在当今中国语境下,民族认同应以宪政认同为转向目标,公权对少数民族发展权进行法律保障能使其承担起重要的民族完政认同构建功能,而民族宪政认同的发展对民族分离态势的消解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比较与判定:中西政治认同异质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认同是现代性的产物,现代化进程中中西政治认同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现。审视中西政治认同的异质是解读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并对当下认同问题提出对策的前提性判断。管窥中西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的差异,得出中西政治认同呈现利益共享型与利益博弈型、政治整合型与政治耗散型、文化再造型与文化悬置型之异质判定。  相似文献   

14.
政治认同是民众对政治系统的认可与赞同,反映了民众对当前政治系统的支持程度。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逻辑结构由价值元素、制度元素与实践元素三个部分组成,并按照需求层次的顺序由内而外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权力与权利的交互及张力是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本质属性,两者支持与反馈的互动有助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现。对当前高校的政治认同教育而言,文化认同、制度认同、绩效认同的互促互进是实现目标需要着力建设的重点与抓手。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价值观被中国人民广泛认同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基础 ,是中国共产党得以长期执政的保证。改革开放后 ,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认识产生了巨大的飞跃 ,同时 ,社会转型期和经济全球化也使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遭遇挑战 ,中国共产党人要继续获得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 ,必须坚持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 ,坚持艰苦创业与追求正当利益的辩证统一 ,坚持市场经济原则与党性原则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和共识与价值主体的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从公共利益视角来分析如何形成核心价值认同与共识是一种新的视角。通过利益认同与价值认同的相互关系,引出公共利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与共识构建的关联分析,主要从四个方面:公共利益蕴含的正义观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公共利益的认识与实践误区消解了核心价值认同的基础,公共利益走向利益共同体孕育着核心价值共识的土壤,公共利益领域内的理性交往对话是达成核心价值共识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价值认同从本质上说涉及到如何认同这一方法论问题,即价值认同的方式问题,这其中又涉及到该思考问题的角度或立场问题。当我们谈论价值认同的时候,总是站在我(们)的立场上去谈论问题的,而根本不会去理会那些与我(们)的利益无关的作为"他(者)"的价值认同。所以,这种角度或立场也就是一种从"我"出发去谈论价值认同的表述,它包括主动认同与被动认同、同质认同与差异认同、事实认同与建构认同等认同方式。  相似文献   

18.
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对其共同身份同一性和从属性的感知,是对拥有的共同身份、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体现。"五个认同"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加强民族团结提出的重要论述。用社会认同理论解释"五个认同"的科学内涵和育人价值,对于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导民族团结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般规律--从利益认同到价值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必须先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达到利益认同,并升华到价值认同。充分认识并自觉运用这一特点和规律,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刻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一个民族与政党的精神和灵魂。加强参政党文化建设,必须不断增进参政党的价值认同。参政党的价值认同应体现普适性与人文性、价值差异与价值共识、进步性与广泛性、历史与未来等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