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普遍承认在由证据法学向证明法学转向过程中,威格摩尔是一位具有宏阔战略眼光的人物,但对反映其司法证明科学理论的著作《建立在逻辑学、心理学和一般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司法证明原则》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这主要与当时普遍重视证据规则立法、相对轻视司法证明内在结构与原则的研究不无关系。现在英美国家的证据规则立法已充分发达,而影响证据立法的体制与主要因素已有所变化,重新认识其司法证明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论倾向会对预测证据法晕的发展趋蛰与我国的证据立法实践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证据立法的体例结构与内容安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探讨了我国民事证据立法在内容体系结构上的模式论 ,认为我国民事证据制度应当单独立法 ,但是不宜采用英美国家的“规则模式论” ,而应当采用“原则—制度—规则—模式论”。在此基础上 ,本文构想了我国民事证据立法所应包含的主要内容 ,认为我国民事证据立法应当由证据立法的指导思想、价值目标、证据原则、证据制度、证据程序和证据规则组成。本文还就证据规则进行了分类化探索。  相似文献   

3.
定罪证据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运用是衡量一个国家刑事诉讼程序公正与否的重要标准。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深入研究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认清我国现阶段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在运用该规则上的优势,是完善这一证据规则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万宗瓒 《河北法学》2012,(10):91-95
在反垄断民事诉讼中,由于原被告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致使在证据的调查和收集,以及举证责任的分配方面,私人主体很难做到与垄断企业相抗衡。反垄断案件的特殊性决定了"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证据规则是不能适用的。否则,将出现大多数受害者的民事权益难以得到救济的局面。所以,应当改进既有的证据规则,旨在减轻原告相关的法律责任,因为,合理的证据规则对于贯彻适当鼓励私人进行民事诉讼的立法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证据制度:诉讼法学研究新热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诉讼法学年会围绕"司法改革与司法公正"、"证据立法与证据规则"等专题进行了讨论,其中证据制度是诉讼法学研究的新热点。与会者就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证据能力、自白证据规则、交叉询问制度、质证程序、证据规则立法等提出了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6.
证据规则依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规范证据收集、证据审查和证据评价的规则,规范证明力的规则和规范证据能力的规则,以规范审查判断证据的程序为内容的规则和以规范审查判断证据的范围为内容的规则。我国的刑事证据规则在立法形式上,法典与司法解释并存;在规则性质上,多种类型的证据规则并存;在证据规则的内容上过于粗疏,缺少严格而审慎的规定。  相似文献   

7.
冉瑞燕 《河北法学》2004,22(9):93-96
证据是公共行政的事实根据 ,证据规则是公共行政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离开了证据规则 ,公共行政就会成为野蛮行政。公共行政中的证据规则根本不同于行政诉讼证据规则。通过总结我国现行立法中有关公共行政的证据规则 ,分析了现行规则的缺失与不足 ,提出了完善公共行政证据规则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的适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不仅是保障人权、维护法治尊严的需要,而且还可以促进发现案件实体真实.我国相关立法和司法解释虽然对非法证据的排除作了一些规定,但是与刑事诉讼的现代化、民主化潮流不尽相符,也是滋生非法取证的根源之一.在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经验的基础上,选择适宜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建立具体的排除程序,明确相应的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是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张保生  常林 《证据科学》2014,(2):133-156
2012年,我国证据法治建设继续稳步前行,在证据立法、证据司法和证据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许多进展。以下从六个方面做一个简要概括和评述。  相似文献   

10.
张保生  常林 《证据科学》2012,20(2):243-256
2010年,是我国证据法治快速发展的一年。在证据立法、司法和证据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也留下了一些令人遗憾的问题。以下从六个方面做一个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11.
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提高及法治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刑事证据立法提供了宏观与微观背景.以《两个证据规定》为代表的立法预示着刑事证据向公权制约与人权保障两个方向的转变.以英美证据规则为主的借鉴趋势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之间的矛盾及司法实践对法律条文的排斥与异化为立法走向标定了红色警戒线.证据规则细化与职权行为及私权行使之间的糅合或者混合是立法者思忖中国实践与谨慎借鉴域外理论的结果,这种立法趋势的维持或者成熟还需借助刑事证据立法的常规化、体系性法律制度的构建及刑事司法潜规则的剔除等相关制度的配合.  相似文献   

12.
刑事证据立法与刑事政策密切相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出台为我国刑事证据立法的完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宽严相济"要求从"宽"和"严"两个角度入手来优化我国刑事证据立法的制度设计。刑事证明目的的多元化、刑事证据规则的弹性化、刑事证明责任的理性化和刑事证明标准的层次化是完善我国刑事证据立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栗峥 《法学论坛》2006,21(3):88-93
“协调性”所蕴含的本质特征包括:匹配性、一致性、完整闭合性和动态性方面。协调作为高级表现形式的价值理由在于协调不存在对立价值。协调是平衡诸价值的价值,即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其他价值正是通过相互协调升华为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证据群作为证据通往事实的中间环节而存在,它构成相对于单个证据更高阶的证据层面,同时又低位于最终事实,用以解决证据组合问题的一种中介性工具。证据规则的协调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证据规则与证明事实相协调与否;二是证据规则之间相协调与否。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刑事证据分类模式的缺陷及其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雷建昌 《法律科学》2004,22(3):82-89
各国刑事诉讼或证据立法中规定的证据种类,是司法人员收集、审查和判断证据的重要依据,也是健全和完备证据规则的重要参照。各国的证据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开放型证据形式、半封闭型证据形式和封闭型证据形式等三种模式,不同模式的证据形式在司法效率和探明案件真相方面存在差异,而不同证据分类模式下对物证、书证、证人证言、侦查笔录、视听资料等主要证据形式及其适用证据规则的异同,对完善我国刑事证据形式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抗制的导入,我国审判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相对英美法系国家成熟的证据立法和严密的证据规则,证据立法的幼稚和证据规则的粗糙、简单已是我国乃至大陆法系国家的一个通病。在实践操作上更令人尴尬的是.证人、鉴定人不出庭作证使得“对抗制”无法实现真正的法庭对抗,这种“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现象不禁令人想起朱苏力极力提倡的“法治本土资源论”。在各界都把  相似文献   

16.
美国联邦品格证据规则及其诉讼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巍 《法学杂志》2003,24(4):66-68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精神需要一系列配套的诉讼制度、证据制度等来支撑和实现。在借鉴英美对抗制诉讼模式下的证据规则,建立同我国诉讼相适应的证据制度过程中,作为英美证据规则中最重要规则之一的品格证据规则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三大诉讼法陆续将电子证据作为一项独立的证据种类纳入立法,这给我国传统证据规则带来了冲击。纵观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于电子证据的收集、保全、审查、判断、运用等方面证据规则的规定,仍旧散落在部分法律条文及相关司法解释当中。多数学者都承认我们迎来了电子证据时代,但"有立法、无规则"已经成为制约电子证据发挥其应有作用的最大瓶颈。实践中司法机关不得不参照既有的证据规则,常常会出现"不会用、不敢用、不能用"的现象,导致相当数量的电子证据被排除在案件事实证明范围之外,不利于案件事实真相的查明和作出公正的裁决。对于电子证据的运用,除了要遵循证据的真实、完整、合法等基本规则,还要结合电子证据自身特点对其规则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8.
2013年,我国证据法治建设继续稳步前行,在证据规则的完善、证据司法和证据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许多进展。以下从六个方面做一个简要概括和评述。  相似文献   

19.
非法证据规则排除是现代刑事诉讼中一项比较重要的诉讼规则,它受到各国学术界的普遍重视。我国司法实践中,初步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是它的真正建立和适用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对我国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并且研究这个问题的角度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探讨。本文仅将对我国的非法证据收集规则的立法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总结有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有关研究,并对其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经验与规则之间的民事证据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伟  徐继军 《法学》2004,(8):86-95
民事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民事证据法律系统的过程中 ,与立法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必须予以澄清。作者从证据规则与经验之间的关系着手 ,重点研究了三个问题 :证据法是否能够脱离诉讼法单独存在 ;独立存在的证据法应当具有什么内容 ;如何平衡证据规则与法官自由裁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