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东方》2019,(6)
警察公信力,反映了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执法办案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警察公信力过低,影响和谐警民关系,对正常执法办案工作造成阻碍。当下,由于部分警察职业素养不高、网络舆论的复杂性等等因素,对警民关系、警察公信力等问题提出挑战。提高警察的公信力,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意识,同时规范执法行为、加强警察队伍的建设;还应当加强与民众的沟通联系,妥善处理警民冲突,善用媒体、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2.
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是公安机关广大民警通过正确运用法律赋予的职责、权力开展执法活动,使社会公众普遍对公安机关的执法权运行及运行结果具有信服和心理认同,从而尊重、信任和服从公安机关的执法过程,并自觉遵守执法运行结果的一种状态和社会现象。当前,公安民警的执法理念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法治社会的要求,执法素质与能力不能适应日益繁重的执法执勤任务,执法环境复杂,现行法律规范与执法实践不能完全相适应,是影响公安执法公信力的主要因素。公安机关要着力在提升民警执法素质上下工夫,在执法保障上下功夫,在营造和谐警民关系上下工夫,找准提高执法公信力的突破点、基础点和落脚点,努力提升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论警察执法公信力的构建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少为人民服务理念、执法信息公开程度不高、法定职责与实际工作内容不对应、执法缺乏规范性、人民对警察的监督权不能充分行使等是当前影响警察执法公信力建设的主要因素。以警察执法公信力的内涵为基点着力提升警察执法的公信力,一是要规范执法主体并提高执法主体的素质;二是要严格依法定程序执法,使警察执法真正做到公平和负责;三是要提高警察执法的透明度,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四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以增强人民对警察的信任感、依赖感和认同感。  相似文献   

4.
检察机关因其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定位和惩治职务犯罪的具体职能使民众对其寄予更高期望。当前个案处理中的程序问题、个别执法人员有违法乱纪行为、执法公开度不足、社会公众的传统司法认知严重掣肘检察执法公信力的评价。直面这些影响检察执法公信力评价的微观因素,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寻求积极应对,是执法公信力提升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5.
执法正当性信念是指民众对警察执法行为的认知与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应该服从警察机关、法律政策以及警察执法权威等的心理感知。影响民众构建执法正当性信念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心理、社会以及警察本身三方面。程序公平感、尊重和信任是影响执法正当性信念的心理因素;社会结构、社会资本、与警察接触的经验是影响执法正当性信念的社会因素,警察执法的行为风格也会影响民众对警察执法正当性的感知。建立良好的执法正当性信念,可以提升民众遵守法律的意愿以及与警察合作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三项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反映了公安机关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政治追求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律主张。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逐步深化和全民法制意识的不断提高.广大民众对公安执法水平和公正执法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和谐社会建设中.要不断促使公安机关挖掘、研究加强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浅谈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是指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通过公平正义、高效廉洁的执法活动获得社会公众普遍信任的能力。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过程性、传导性和扩散性特征。提升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要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履行公安机关的法定职责,维护公安机关执法权威,提升公安民警执法办案能力,增进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建立...  相似文献   

8.
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的核心包括公安执法对社会公众的信用和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信服、信任。从近年浙江绍兴的公安执法实践看,虽然公安机关的履职能力有了明显增强,执法公信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但问题依然不少,执法现状隐忧重重。为此,要抓准“三个着力点”,即以提高执法主体能力建设、以推进执法正规化建设、以加强执法工作机制建设为着力点来进一步提升执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公众认知角度而言,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是公众对公安机关执法过程或结果进行社会认知以后所产生的一种信任和尊重的社会心理,它是社会公众在对这一过程或结果的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公安机关履行职权的过程或结果客观上是否公正是一回事,公众主观上是否确信又是一回事。当前把握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侧重点不应该只是公安机关本身,还应该是社会公众对其认知及随之而来的信任和尊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言论8则     
《人民政坛》2013,(2):46-46
这次一波三折的“严罚闯黄灯”所带来的教训无疑是深刻的,它提醒其他部门在制定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时,一定要在立法之初广泛听取民意,在执法中注意尊重各方利益,在普法中加强宣传引导。否则,冒失激进的草率立法,丧失的不仅是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也会削弱公众对法律的敬畏之心,这样的法律,说到底也是一种“闯黄灯”。——评论员李康宁  相似文献   

11.
非违法性因素是指由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生成的、在执法办案过程中会损害公安、检察、法院等政法干警执法公信力的、法律尚未明确予以调整的因素。其在形式上虽不违法,但在实质上却损害着执法公信力。非违法性因素发生作用是由人的生理和心理规律运行使然,尊重人性基础是对非违法性因素进行调整的道德前提。通过对其发生作用机制的分析,掌握其发生作用的规律,探索出具有道德正当性的预警、矫正和救济机制,是预防非违法性因素损害执法公信力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关于推进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景华 《公安研究》2011,(4):56-60,84
公安工作必须坚持向信息化要战斗力,向规范化要公信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要压低姿势认识别人,兼容并蓄做强自己,真正做到强势推进、强力督导、强制入轨,全警种、全建制、全要素推动.要把执法主体等级化、硬件设置功能化、执法流程标准化、执法监督可视化、执法方式人性化作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坚持责任引领、问题引领、质量引领...  相似文献   

13.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转型期社会的公信力问题关系重大。就当前我国现状而言,社会大环境处于高速转型之中,特别是近期各种自然和人为突发事件的大规模集中式爆发,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不断增加,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突出,"风险社会"的到来已经成为政界、学界以及民众的共识。在社会对安全需求的种类和数量快速增长的新形势下,警察能否适时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有效应对风险社会出现的各种新型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影响到警察执法公信力的巩固与提升。本文以酒驾、醉驾执法为例,具体分析风险社会背景下警察机关提升执法公信力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社会心态视角下警察网络公信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众社会心态是有效解读警察网络公信力的重要出发点和立足点。当前,民众社会需求满足感基本能够实现,民众负面社会认知和评价仍是警察网络公信力的阻力,公众积极的社会情感有利于提升警民合作,民众社会价值观会影响警察公信力水平。调查结果表明,民众社会需求满足感、民众社会情感、民众社会价值观显著正向影响警察网络公信力,而民众负面社会认知显著负向影响警察网络公信力。应提高民众需求满足感,提升警察网络公信力;强化公安监督,破解民众负面社会认知;培养公共精神,凝聚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15.
俞亮 《公安研究》2013,(8):45-48
执法公信力是执法活动发生作用的内在保障。在当前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时代背景下,增强执法公信力是执法活动自身规律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内在需求,是应对当前严峻复杂执法环境挑战的客观需要,是统一执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公安机关应对当前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实现执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公信力体现的是一种信任关系,社会环境变化对警察执法公信力具有较强影响。在社会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提升警察执法的公信力,重点是要解决民生问题,维护公平正义;提升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能力,占据网络传媒的主流阵地;扭转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对警察执法范畴的混淆认识,逐步减少直至杜绝非警务活动对警察执法公信力的负面影响;转变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7.
司法是法实现的必然途径,是法治建设的核心环节。司法通过社会矛盾纠纷的解决宣示法律,引导民众知法、懂法、守法,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培养司法公信力。选择性司法和过度司法现象源于我国的现实土壤,其背后凸显的是司法权力的滥用。它们扭曲民众对法的认知,妨害民众对法的认同,损害司法公信力建设。司法需要尊重和权威,更需要谦抑和自控,只有通过制度建设才能抑制司法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18.
公安派出所作为公安机关的主力军,其执法规范化建设程度对于提高公安机关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法治公安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诉求,执法规范化在硬件建设方面已经基本达标,但我们应该意识到其在软件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应向外部借力,提高公安执法公信力;从内部发力,提高派出所民警的执法能力。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派出所队伍建设,强化司法机关监督,切实落实从优待警,有力促进法治公安、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9.
执法规范化建设不仅关乎警察形象,而且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执法主体的公安民警,由于种种原因,在执法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出现漠视心理、懈怠心理、畏惧执法心理、担忧心理等心理问题不容小觑。因此,基于执法实践的维度,从促进公平正义的高度,对执法规范化建设中民警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不仅是提高警察执法公信力之需,而且还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之要。  相似文献   

20.
提高执法公信力,是公安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正确认识和努力实践的重大课题。公安机关要从履行政治和社会责任的高度,充分认清提高执法公信力的重要意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实现思想与行动的有机统一;做强打击防范犯罪主业,树立公安机关执法权威,实现打击与保护的有机统一;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全警执法能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强化和谐誊民关系建设,塑造良好的执法形象,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