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谢晖 《思想战线》2016,42(6):153
法律不仅是地方性知识,而且是族群性知识,这一观念是对“法律一元意识形态论”的一种否定,是以法律多元的立场开启了一种新的法律意识形态。法律的族群—地方性知识理念,为族群和地方的自治开启了法律的学理前提。地方性知识表明,地方自治主要是一个涉及区域—地理边界的概念;但族群性知识表明,族群自治又是一个必然涉及文化—社会边界的自治。这两种自治之间,有时候是统一的,更多的时候则是冲突的,因此,寻求在两者基础上构造一种复杂的自治体系,就是国家治理之必然。族群—地方性知识,及其所致的地方自治表面上是对国家统一的威胁,但国家统一可分为压制型统一和契约型统一。因此,族群—地方性知识及其必然所要求的地方自治,是推进国家契约型统一,实现国家有机团结的重要事实—理念基础。  相似文献   

2.
危险的信号     
陈斌华 《台声》2000,(10):11-11
最近一个时期,台湾新领导人扬言要修改“国统纲领”,在是否出任“国统会主委”一事上出尔反尔,甚而声称“统一不是台湾唯一选项”、“台湾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他的这些言论,实质上就是坚持“台独”的分裂主张,是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危险信号。我们必须明确指出的是,任何挑战一个中国原则,企图改变两岸最终实现统一这一前景的言行,都只能给两岸关系带来危机。   1990年,台湾当局设立了“国家统一委员会”,依据其“设置要点”由当局领导人任“主任委员”; 1991年又制定了“国家统一纲领’,作为其大陆政策的指导原则。“国统纲…  相似文献   

3.
江总书记曾经讲过:“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因此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项事业、具体到一个企业,都要不断创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国企旧体制在逐渐打破,企业深化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股份制改革、环境建设改造以及人文精神的改造迫在眉睫。在此种环境背景下,此种形势和机遇面前,如何运用全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思维去统一思想、激励和凝聚人心?这就需要一种理念,一种可以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原动力的新理念,并以崭新的的理念为先…  相似文献   

4.
“一国两制”维系了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和思想文化传统。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才得以生存、繁衍、发展、昌盛。一部中国历史,一条耀眼的主线——追求统一,反对分裂。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粹。以“大一统”观为核心的国家理念自古至今都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分”与“合”,逆历史潮流的“分”是野心家和民族败类利令智昏的结果;“合”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条件,是智者统治和人民奋斗的结果。综观中国历史进程,统一是主流,为国人所称颂;分裂是逆  相似文献   

5.
王振民 《台声》2007,(10):23-25
(接上期) 二 最大限度降低实现国家统一的成本和代价 通过“一国一制”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通常要通过长年的战争和混乱,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且往往要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后人们才会感觉到统一的可贵。这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固然,追求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国家一定要统一,但是能否尽可能降低统一的成本和代价,不让人民遭受损失,实现“无痛”统一呢?  相似文献   

6.
今年2月27日,陈水扁背弃自己多次承诺的“四不一没有”诺言,不顾祖国大陆、台湾岛内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一意孤行、公然宣布终止“国家统一委员会”运作和“国家统一纲领”适用。这是对国际社会普遍坚持的一个中国原则和台海和稳定的严重挑衅,是陈水扁在“台独”的道路上又迈  相似文献   

7.
自从列宁提出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思想,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同剥削者类型的国家实现和平共处以来,和平共处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不断丰富发展。我国领导人创造性地运用和平共处的思想原则,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解决中国统一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一国两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它的实现,将表现为我国内部的一种特殊的和平共处关系。邓小平同志说:“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67页)“和平共处原则不仅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而且在一个国家处理自己内政问题上,也是一个好办法。”(同上)“一国两制”与和平共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特点在于:  相似文献   

8.
安北江 《思想战线》2023,(2):123-134
古代中国的“天下秩序”与“国家秩序”建构理论,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与传承性,且贯穿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宗法式与地缘式的“天下秩序”理念,是古人诠释世界和维系国家政治安稳的核心思想。二者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王朝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华文明核心体的形成和族群意识的凸显,是“天下秩序”得以传承与变革的基础。“国家秩序”和“国家政治体系”的建立,是古人想象“天下秩序”崩塌与重构的结果。在“国家秩序”建构中,“一统观”与“正统观”成为主体民族政权角逐天下后的政治意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与“天下秩序”理念,形成历史上的“中国精神世界”,最终成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向心力。为此,历史上的主体民族政权,以“中国”为核心的天下一统理想才得以实现。阐释古代中国“天下秩序”理念的传承与变革,对进一步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间接回应了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来倒叙解构历史中国的舛误。  相似文献   

9.
五、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1.我国的立法体制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实行备案审查制度?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在法制上,体现为国家维护法制的统一。同时,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以及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国家的建设、发展和管理,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作用。为此,宪法规定,“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在立法体制上,就是实行统一而又分层次的立法体制。  相似文献   

10.
美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也是一个教育强国。讨论美国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由于美国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国家,反映在教育上,美国教育也是多元的,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制度,五十个州就有五十种不同的教育制度。笔者认为,一个国家和社会有什么样的占主流的教育理念或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制度。影响美国教育、形成美国今天教育制度和教育格局的原因很多,但影响美国教育最深层次的因素是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不仅仅是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关于教育的理论体系,或是写在书上或文件上的纸上的东西,而是被美国政府、政党、全社…  相似文献   

11.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灵魂.社会主义国家也不例外。我们党历来重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和理想信念建设。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要“步调一致”。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2.
苗贵山 《前沿》2009,(8):27-31
在古希腊,和谐社会理念是围绕着“国家如何组织,在国家事务中公民相互间的关系如何”的主题而展开的。黑格尔的政治哲学都直接承继了这一主题,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进行调和,强调国家是自由理性的实现,是主观意志与客观意志的统一,是个体与共同体和谐共生的伦理整体。这对马克思致力于探寻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启迪。  相似文献   

13.
潘玉萍 《传承》2014,(12):92-93
中国梦是理念、目标及道路、精神和力量的有机统一体,中国梦蕴含丰富的治国理念、民族复兴理念和以人为本理念。中国梦具有国家、民族和人民三层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宏伟目标和人民生活幸福的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中国梦这一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14.
台湾“行政院院长”连战曾表示:中共要承认台湾“是一个邦或一个联邦”,中国的统一,“联邦”或“邦联”不失为未来可以考虑的途径之一。他还称“联邦”或“邦联”的构想“有些创意”。这是台湾当局对国家统一途径的新提法,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与认真研究,以便采取相应对策。这里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供进一步研究作参考。 一、对抗“一国两制”的新举措 台湾当局坚决反对“一国两制”,相继提出“一中一台”、“一国两府”、“一国两地区”、“一国  相似文献   

15.
从表面上看,《国家统一纲领》的确包涵有一些值得欢迎和肯定的积极因素,例如:1.明确宣示“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进国家的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中国的统一,“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的愿望”;并表示要与大陆“共向重建一个统一的中国”。2.具体地设计了推动国家和平统一的进程,即分为:“交流互惠”(近程)→“互信合作”(中程)→“协商统一”(远程)三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应当实施的具体内容和构想。3.主张“以交流促进了解,以互惠化解敌意”;“逐步放宽各项限制,扩大两岸民间交流,以促进双方社会繁荣”;“两岸应摒除敌对状态,并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开放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推动两岸高层人士互访,以创造协商统一的有利条件”等等。  相似文献   

16.
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是两个全新的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执政目标,构建和谐世界是社会主义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二者具有统一性。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核心都是一个“和”字,二者统一于中国的和合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两个目标,都与整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密不可分,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统一性决定了二者的密切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和谐社会是和谐世界的基础,和谐世界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历史证明,任何一个大国要保持持久的繁荣和发展主要依靠本国市场,对外贸易很重要,但一般依赖度不高。在全球化经济相互依存时代,国家统一市场是一种重要的国家竞争力。由于地区和部门保护主义的存在,我国的统一市场并没有发挥整体的优势,而市场本身也是一种国家实力,所以努力建构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对于一个崛起的大国来说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台湾当局为使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找到“理论依据”,援引南北朝鲜与统一前的东西德模式,证明分裂国家可以彼此“平等参与联合国”,并不妨碍以后实现国家统一。依照“两德模式”炮制的分裂主张,首先是把台湾说成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什么“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各自在管辖范围内行使主权;什么“中国这个名词是含糊不清的,是一个历史、文化及地理的中性名词”等等,与岛内“台独”势力相呼应,妄图把台湾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相互交流和翻译,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大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使民族语的翻译达到规范化,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应该研究解决的一个问题。以傣族而言,据专家们考证,傣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自称“掸”或“傣”。但在历史上,人们往往没有规范化地使用这一称谓,有时将傣族称为“百越”,或者以同音字、近音字称傣族为“焚夷”、“摆夷”、“摆衣”、“白衣”、“百夷”、“白夷”、“叭衣”等等,这是不准确的。至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傣族称为“茫蛮”、“鸠僚”、“黑齿”、“绣脚”等,更是带有民族岐视的偏见。  相似文献   

20.
正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并提出了实现绿色发展的一系列新措施。这表明中国将开启绿色发展与绿色转型的新里程,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国家治理理念的一个新高度、新飞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理念的新升华。绿色发展,就其本质涵义而言,是经济的效率性与环境的友善性相统一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绿色发展要求人们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始终把发展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