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的核心,证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不仅是建立现代司法制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证。举证时限制度作为证据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程序公正的需要。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并没有真正建立举证时限制度。由于现行的行政诉讼被告举证时限制度设立不久,无论理论还是实务,开掘深度与实践要求差距都较大,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文中在分析我国行政诉讼被告举证时限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行政诉讼被告举证时限制度的若干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
陈凤贵 《前沿》2011,(7):101-103
举证时限制度对于避免证据突袭、防止拖延诉讼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其过于严重的法律后果,造成司法实践中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激烈冲突。设置举证时限制度的目的在于惩治有主观过错的逾期举证行为。与其繁琐地界定新的证据、证据的失权等,不如化繁为简,仅就主观过错的逾期举证行为进行界定,对于主观过错的逾期举证,轻者予以费用制裁,重者予以证据失权。  相似文献   

3.
WTO规则要求成员方的司法审判程序公正和透明,同时对司法的终局性和权威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我国既存的民事再审制度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生效裁判的稳定性和司法的权威性。改革再审制度应以再审证据为切入点,完善举证时效和证据失权制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学界和实务界的共同有益探索,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严格规定到缓和适用;从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到证据适时提出主义;从过分追求诉讼效率到将效率与发现实体真实相结合等。由于制度设计上存在不足,又缺乏保障其顺利运行的相关制度和环境,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在实践操作中陷入了困境。借鉴域外经验,应完善证据交换制度和当事人收集证据手段的制度,并解决逾期举证法律后果的适用问题,以充分发挥举证时限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体制转型期,法律制度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的情况也比较突出。证据失权制度的建立,对于规范当事人的举证行为,落实举证期限,保障诉讼程序的合理运转有积极意义,同时证据失权制度运行也需要建立相关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抗辩式刑事庭审方式的中心环节是核查证据,法官举证裁量权是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公证作出判决及提高庭审效率的关键。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的法官举证裁量权内容,是刑事诉讼立法完善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中,证据失权及其配套制度的规定尚不完善,造成司法适用中的搁浅或困惑。为保证制度效用的最大化,应依照以下层次展开:法官应合理释明;赋予当事人说明机会;法院按实际情况实施制裁。另外,考量逾期举证的危害后果,制裁措施应增设损失赔偿。根据构成要件的内容,依顺序给予逾期举证一方当事人以训诫、罚款、失权制裁,并用损失赔偿措施。  相似文献   

8.
关于民事诉讼中“新的证据”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证据"是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中备受争议的问题,也是与举证时限制度具有密切联系的概念。理论界和实务界在说明新的证据之内涵时常常脱离举证时限制度,只按照法律规定生搬硬套,未能明晰其立法缘由,导致"新的证据"被滥用。从大陆法系之新的攻击防御方法来看,"新的证据"之功用在于平衡失权制度所带来的实体与程序之矛盾,其内涵应当从逾期举证与诉讼迟滞之因果关系以及当事人逾期举证之可归责性的视角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国家赔偿案件处理的相关案例来说明应当建立怎样的证据规则,对于举证责任的分配,由于法律规定由赔偿请求人举证,其范围应包括三方面:1、侵权的事实。2、损害的后果。3、赔偿请求事项的证据。但是请求人举证不排除赔偿义务机关的举证责任。对于对卷宗证据的调取,应采取法院依据职权调取的原则,对证据的审核认定的特殊性也应注意。  相似文献   

10.
<正> 时效是指因时间的推移(到期或届满)而取得或消灭某种权利的法律规定。举证时效制度,是指法律规定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一定期限内举证,因客观原因不能在该期限内举证的,可在举证期限届满以前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但有证不举或逾期举证者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人民法院对逾期举证不予采信的一种制度。本文仅对民事、经济诉讼中设立举证时效制度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希望有益于当前人民法院进行的民事经济审判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王继福  刘艳娜 《求索》2011,(9):165-167
民事审判离不开科技证据的运用。要正确运用民事科技证据,关键在于规范法官对民事科技证据的认证。相对于举证、质证,认证是证据运用环节中最终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它决定着证据的取舍。但我国的民事科技证据认证制度还很不完善,因此改革与完善民事科技证据的认证制度具有相当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民事证据调查令制度的推行,会对当事人的举证意识和举证责任起到强化作用。由于我国相关立法的缺失,导致这项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遭遇困境。本文将阐述民事证据调查令制度的相关程序问题及保障措施,为这项制度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民事诉讼规则的详细化和周密化乃是当今任何一国均不能忽视的制度问题。应对体现该原则精神的相关具体规则的体系化构建进行研究和探索:一是确立真实义务,从而强化对当事人举证和法院自由心证的约束;二是设置强制答辩制度,要求被告原则上未在准备程序中答辩则在后续审理程序中不得再行答辩;三是改进证据失权制度,对逾期举证的当事人实施该行为所欲获得的诉讼上的利益予以消减。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立坤 《前沿》2005,(10):132-133
证据制度是全部司法制度的核心和灵魂,任何一个国家司法制度的先进与否,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便是证据制度是否完善。非法证据能否在法庭上展示并作为定案的依据,是刑事诉讼中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集中体现了刑事诉讼程序两大价值目标:犯罪控制与人权保障的对立与冲突。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快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无疑对于完善我国诉讼立法规范、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郭巧云 《人民论坛》2013,(10):129-131
域外经验的启示对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制度是在借鉴国外经验与立足我国国情基础上制定的.在今后的司法理论和实践过程中,需要完善证据合法性的庭审规则的确立、控诉方的举证、辩护律师作用的发挥、法院职权的独立行使等相关配套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增加了简易程序,使得普通程序得以简化审理,其在实现刑事程序效率价值和公正目标,推进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却与人权保障存在一定的冲突。在建立刑事普通程序简化审制度的同时,迫切需要建立庭前证据开示制度,以便较好地解决复杂案件庭审举证质证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略论我国的民事证据失权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萨齐荣桂  李革新 《前沿》2004,(4):124-126
证据失权制度是从 2 0 0 2年 4月 1日起 ,在我国民事诉讼领域新建立的一项制度。证据失权是指对于当事人逾期提出的证据 ,法院原则上不予采信 ,即产生失权的后果。本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证据失权制度的涵义及其必要性的论述 ;第二部分回顾了证据失权制度的历史渊源 ;第三部分对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 一、问题的提出任何案件的裁判,证据是基础。最大限度地获取诉讼所需的证据,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案件的实体公正。故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在追求实现程序公正的同时,理应确保诉讼当事人平等地以合理的时间,以合理的代价,最大限度地获取诉讼所需的证据,实现公正与效益相结合。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对就举证制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笔者认为就举证制度的完整性而言还存在某些认识上的误区,即片面强调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而对如何保障当事人履行举证责任,却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正> 证据是诉讼活动的基础,民事审判制度的改革不可能不涉及到证据制度。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对于改变传统审判方式和观念,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我国证据制度至今仍作为诉讼法的附庸,过于粗疏,缺乏可操作性。笔者认为,现阶段证据制度改革的重点在于建立和完善各项证据规则,即“取证规则、举证规则、质证规则、认  相似文献   

20.
法院裁判是一个三段论推理,是将法律规定(大前提)适用于要件事实(小前提)而推出裁判结论的过程。若要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则因缺乏推理的小前提,而无法得出裁判的结果。为解决法院不得拒绝裁判与要件事实①真伪不明的矛盾,法律拟制了证明责任制度,通过将不能证明要件事实的后果归于一方,使法院仍可依据法律事实作出裁判。证明责任的分配往往导致承担者败诉。审判实践中,普通民众往往因为不熟悉法律、信息闭塞、经济条件差、知识缺乏等原因而无法举证证明要件事实。通过从司法实践中的现实案例入手,在归纳我国现有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的基础上,分析认为主动调查案件事实、加大调解力度、适当自由裁量分配证明责任是弥补普通民众举证能力较弱,防止程序公正而实质不公正的较好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